分享

刘树芳、岳娟:《中国梦·劳动美》第四届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

 艺坛名家 2024-04-30 发布于河北

回望华夏文明的璀璨历史,它仿佛是一部华夏儿女用辛勤劳动谱写、追求幸福生活的壮丽史诗。为颂扬劳模精神之崇高、劳动精神之伟大,用劳动的力量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媒体联合推出《中国梦·劳动美》第四届致敬劳动者书画作品展。此次展览旨在为全国广大劳动者呈现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让劳动光荣的赞歌在华夏大地上高亢激昂,唱响新时代的劳动之歌。

学术背景

刘树芳艺术简历: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教师,中共党员。保定市美协会员,保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苏宇光先生。

学术背景

岳娟简历: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协会员、河北省工笔画学会理事。

《巢》69 x137cm

《长寿图》69 x 135cm

《青花记忆》90 x 90cm

《倩影》69 x 69cm

《暖冬》50 x 50cm

《梦境》2400x2400cm

《枯荷伴焦桐》

180cm x 110cm

岳娟作品《枯荷伴焦桐》创作过程:

作品《枯荷伴焦桐》入选 中国美协举办的 “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桐”。

焦桐(焦尾琴),琴系东汉末年,名人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所创制。《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称琴为焦桐。意思是:“焦桐”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桐”。“焦桐”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因看到这个故事而感动,开始创作与焦桐有关的一幅画(情景及细节描述),同时还受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绮户”的启发,在画面上加一面窗户并以木纹信心刻画来修饰画面环境以衬托这有历史意义的古琴。以窗户为介质室内古琴悠扬声徐徐传至窗外,窗外景色优美,这才是弹琴的好地方。古时一般用燃香来计时,一柱香大概在一小时左右,所以人们经常能看到古琴旁边会出现一个香炉,在这个时间内听曲子的人不会感觉累。那时候能听上这焦桐弹奏一曲胜似闲庭信步,所以创造这幅画不仅考虑用什么样的琴案还要考虑琴案的材质,这一点很重要,即显得古朴又能融进这个环境。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启发,用枯荷作为最后的配角,这就不得不考虑枯荷摆放的位置以及放置枯荷的容器。经过一番筛选配以青花瓷的花瓶最为合适。终于完成创作构思以枯荷永远相伴——留待枯荷听琴声!

在绘画上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处理古琴,因为焦桐经过烟熏火烤颜色较深,琴尾有烧焦的痕迹因此绘画上没有按传统的分染法而是采用积色法,看上去自然生动,古琴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不及整个画面的1/20,但从整体上看很明显它是主角。琴案配黄花梨木制材质,显得庄重高贵,琴案与绮户的色调相呼应,用短线勾勒组成长线画木纹,这种表现手法是独特而仅有的。左花瓶右香炉,花瓶采用龙的图案并涂以淡淡的太青蓝加墨绘画显得既淡雅又大气,右边采用铜制的香炉点染和分染相结合,左右相互衬托与窗外的景色和谐搭配相得益彰。虽然窗户不是主角显然用了大手笔,看上去依然是古琴的衬托。秋天的芭蕉树以黄绿色为主,点染、积色、皴擦同时进行自然大方。在绘画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右边配了行书,这样更突显中国画笔墨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