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百练:尉缭子·武议/论衡·语增篇

 一中大语文 2024-04-30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泊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4分)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3分)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①       ;

(3)即便如此,        ②       。

推断:              ③              

【参考答案】

1、BEF

【解析】原文标点: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

2、A

【解析】“兵之所加者”中的“加”,施加,此处相当于讨伐。

3、D

【解析】“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二并不是否定材料一的观点,而只是说说话写文章不能犯逻辑错误。

4、(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评分细则】(1) 得分点:兵,所以,2分,大意2分,共4分。

(2) 采分点:贬,少,2分,大意2分,共4分。

5、(3分)

①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

②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

③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

 

【挖空练习】

材料一:

凡兵(用兵),不攻无过(过错)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意动,以……为利;此处相当于掠夺)人之货财,臣妾(意动,把……臣妾;此处相当于奴役)人之子女,此皆盗(指强盗行为)也。故兵者,所以(用来……)诛(诛除,相当于平定)暴乱禁(禁止)不义也。兵之所加者(所施加的,相当于说讨伐的国家),农(家人)不离其田业,贾(商人)不离其肆(店铺)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军事上的谋略)在于一人(独夫,暴君),故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比喻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而天下亲(亲附,拥护)焉。

武王伐纣,师(军队)渡盟津,死士(相当于敢死队)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陈兵)亿万,蜚廉、恶来(蜚廉,也作飞廉,是商纣王的大臣,以速度快和善于奔跑而著名。他是恶来的父亲,恶来以力大无穷而闻名。他们父子俩都是商朝的忠臣,效力于纣王),身先戟斧(生先士卒),陈开(摆开阵势)百里。武王不罢(通“疲”,使……疲惫)士民,兵不血刃,而克(攻克)商诛纣。无祥异(吉祥灾异)也,人事修(修明)不修而然也。

 

材料二:

传语(社会上流传说)称:“纣力能索(使……变成绳索)铁伸(使……伸直)钩,抚(托住)梁易(变更)柱。”言其多力(力气大)也。“蜚廉、恶来之徒,并(一并,一同)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招致,招来)技力之士也。或(有人)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辅佐)以蜚廉、恶来之徒(一类人),与周军相当(相对敌),武王德虽盛(盛大),不能夺(改变,征服)纣素(向来)所厚(厚待)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结交)同行(操行相同)之意(心意)。虽为武王所(表被动)擒,时(当时)亦宜杀伤十百(几十上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结果),蜚廉、恶来助纣之验(证明)也。

案(考察)武王之符瑞(吉祥的征兆),不过(超过)高祖(此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此处指吉兆),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祥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辅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辅佐);天下畔(通“叛”)秦,宜(应该)多于纣。高祖伐秦,还(回过身)破项羽,战场流血,暴(显露)尸万数,失(散失)军亡(伤亡)众,几(差点儿)死一再(表多次),然后得天下,用兵(作战)苦,诛乱剧(激烈)。独云(单单说)周兵不血刃,非其实(它的实际情况)也。言其易(轻易),可也;言不血刃,增(夸大)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夸大缩小),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然呈现),是非之实(实情)有所定(判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抵挡敌人),则是孟贲、夏育(有勇气的壮士)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道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一类人)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被制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使用武器)。今称(称赞)纣力,则武王德贬(贬低),誉(赞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同时正确);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错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飞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

 

材料二:

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滿鲜血,横屍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鉤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貴、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贊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貶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贊美纣王力大与贊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