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明鲁王陵,这里有全套内容!

 日月存心 2024-04-30 发布于山东


鲁王文化

记录真正的历史


鲁王文化



明鲁王陵景区

  解说介绍大全

  (玉本宁2024年4月30日初稿

明鲁王陵,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北10公里处的九龙山系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首任鲁王朱檀及其妃子的墓葬,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于一体的AAAA级景区,素有“明代亲王第一陵”的美誉。


第一章 封 藩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为巩固新生的政权,朱元璋以历代王朝兴亡经验为鉴,决定恢复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于是,从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三次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除长子朱标立为太子留守南京之外,其他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二十六子朱楠夭折未封)和侄子朱守谦(首任靖江王)封到全国各重要州府为王。
据《明史》记载,“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不仅享受厚禄,还拥有巨大权力和崇高礼遇。
·延伸知识点
明朝封藩的目的
一是为了让藩王镇守北部边疆,抗拒北元残余势力和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边疆稳定。比如著名的“九大塞王”的封地就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防线上,其中秦王朱樉驻西安、晋王朱棡驻太原、燕王朱棣驻北平、代王朱桂驻大同、肃王朱楧驻平凉、辽王朱植驻广宁、庆王朱栴驻韦州、宁王朱权驻大宁、谷王朱橞驻宣府等。二是转移功臣宿将的军事权力,与他们结亲来防止倚功作乱,同时配合废除宰相制度,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以防范权臣把持朝政。
明朝封藩的特点
分封而不锡(cì,通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明初后经过几次削藩,藩王及宗室自由逐步受限,晚期状况更是每况愈下。
鲁王朱檀的生母是郭妃(郭宁莲),深受朱元璋宠爱。朱檀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藩国兖州。兖州为古九州之一,是“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朱元璋重视文化,尊孔崇儒,儒家思想被定为明朝的统治思想。他非常看重鲁国的地位,因此把自己最宠爱的儿子封在这里,寄托了他对鲁王的殷切期望。
·延伸知识点
《封建鲁王祭告山川文》与兖州舞雩台
鲁王朱檀甚为父亲喜爱,初封为鲁王时,明太祖朱元璋就遣使祭告鲁国山川,亲自撰文曰:“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十有六年。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为第十子檀建国于鲁国,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其词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醴,申祭告,惟神鉴之。”此文后来被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兖州舞雩台。清光绪十二年(1886)《滋阳县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滋阳县乡土志》分别记载:“舞雩台,旧名郊台。明洪武三年,封皇子檀于鲁,祭告境内山川,刻石立其上。国朝改今名”。“舞雩台在泗水桥北,旧名郊台。明洪武三年,封皇子檀于鲁,祭告境内山川,刻石其上。国朝改今名,八景中舞雩春风即此。”此兖州舞雩台非曲阜舞雩台,应是明鲁藩宗室修建,人为造景之故。到上世纪民国时尚有此台,今已无存。


第二章  陵 园



鲁王朱檀自幼跟随母亲郭妃在南京长大,15岁就藩兖州,同时将兖州升州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鲁南大部都在兖州府的管辖范围内。据《明史》记载,朱檀“好文礼士,善诗歌”,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王子,又说他“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因服食丹药中毒目眇,于20岁去世,被太祖赐恶谥为“荒”,这就是“荒王”一词的由来。但奇怪的是,1971年文物部门发掘鲁王陵地宫时没有找到最能证实鲁王生平的墓志铭,所以史书中相关记载是否真实尚存疑。
明朝时,共建有亲王府50多座,有246位亲王、10位靖江王在各自的封地建立陵墓。与其它亲王陵比较,鲁王陵有以下几个特点鲜明,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 时间最早:鲁王朱檀在亲王中第一个薨逝,王陵为第一个建造;
  • 规模最大:陵园占地面积最大,建制和礼制为后来其它王陵所用;
  • 地宫最深:陵园地宫距地表最深,达26米,仅次于明十三陵中定陵的27米深度;
  • 价值最高:王陵出土文物最完整,价值最高,填补多个文物空白;
  • 传位最久:诸藩中鲁藩传承时间最长,从1370年朱檀受封到末代鲁王朱以海去世,鲁藩享国长达293年,相伴明朝始终。共传十代13位鲁王,郡王70位、将军387位、中尉376位,是明藩中较为繁茂的支系。
鲁王朱檀墓,初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建成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相传墓址是由他的舅舅武定侯郭英亲自主持考察选定。选址时可谓费尽苦心,考察组踏遍了鲁国山川,相地形,找龙脉,最后选定北倚九龙山、南临白马河的这块“风水宝地”。陵区完全按照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选址建造。陵址选定后,整整花了三四年时间进行修建,而后才将灵柩迁葬于此。
·延伸知识点
鲁王陵墓址的风水之妙
九龙山系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蜿蜒五公里,远远望去,九峰相连,连绵起伏,宛若游龙,周围群山环绕如众星捧月。鲁王墓园位于九龙山南端第一座山峰,当地俗称为“龙头”。东、西各有一座小山拱卫,陵园前为白马二泉,是白马河源头。园区中轴线南与朱雀山正对,正是所谓“案山”。朱雀山往南是峄山群峰,远望如群臣朝拜。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符合明代堪舆家所谓的“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的格局,王家气派一望而知。据说,当年考察组选址时,看到左有青龙(凰山和卧虎山),右有白虎(玉皇山),前有朱雀(朱山),唯后方缺少玄武位,于是便迁来武姓人到此建村,以应北方玄武之象。这就是鲁王陵北“武家村”的来历。
为保护陵寝的安全,明朝还设置了守陵的军队。墓东边有一个村庄名“老营村”,就是当年驻扎守陵军队的地方。据说陵寝一旦确定,就不许再动那里的土,禁止耕种樵采,否则就会伤了“风水”。修建陵寝工程用土都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朱檀墓西二里的地方,就是当年开工取土之处,因为用土量大,地被挖陷,积水成湖,所以至今仍叫“溪湖”。周围的一些村名、地名的来历,大都与朱檀墓有关系。在山东鲁南各地还分布着十余处历代鲁王陵墓,但多数被盗掘。
相传,鲁王陵陵区原分内外两城:外城北至九龙山第一个山头后(现有石墙遗址一道,俗称“龙锁子”),南至外御河北(现有东西河沟一条,俗称“午门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800米,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内城区为1986年按原貌恢复修建,分陵园和地宫两大部分,占地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1.648万平方米。
·延伸知识点
陵与园的区别
鲁王之墓被习惯称为“鲁王陵”。“陵”本意为大土山(《说文》)。春秋前,墓葬不封不树。战国时起,贵族墓葬开始流行大封土堆,或凿山为墓,径称为陵。《史记》记赵肃侯十五年(前335年)“起寿陵”。到汉代帝王沿以为习,“陵”成为帝、王坟墓的专用词。到后来,礼制繁冗,陵又专指帝后墓葬,亲王则称园。明鲁王为亲王,按明代制度,他的墓葬应称为鲁王墓园,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中也有记载“皇明鲁荒王园,在(邹)县东北二十五里九龙山”。如取“陵”为墓葬之意,称“鲁王陵”也是可以的。
明鲁王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从南向北主要景点依次有:导引部分的石牌坊、下马碑、神道、外御桥;外城部分的大红门、石像生、棂星门、内御桥(金水河);内城部分的陵门、裬恩门、裬恩殿遗址、三门、明楼、石五供、鲁王墓、戈妃墓等。
来到鲁王陵,既可以一睹大明亲王的风采,品味历史,感悟未来,又可观赏雄伟的古建筑、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神秘的地下宫殿以及各种精美绝伦的出土文物。


第三章  外 城



在明鲁王陵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石牌坊,称为“下马坊”。坊上巨石横额有隶书“明鲁王陵”四个大字,书法精妙。这座石坊是近年重建,以巨大青石打造,三间四柱,仿卯榫结构,盘龙绕柱,雕刻精美,四个高达十余米的坊柱上方蹲坐四只神兽“朝天吼”,极尽工巧。石坊两边靠前又有两根巨大的望柱,样式与坊柱相似。
·延伸知识点

朝天吼,又名犼,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有高处守望的习惯,常置于望柱之上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之意。

在陵门右前方耸立着下马碑,上书“官贠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这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见到此碑就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改步行,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怀念和尊重。
从陵门石坊进入陵区,首先经过漫长的神道,又称神路。在陵区,除尚寨村东侧陵门以北的内园恢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外,向南的地面建筑大部分是近几年新建,今天新修的神道宽敞平坦,极大方便了游客参观行走。神道两侧树木苍翠,风景宜人,是游冶休闲的好去处。
沿着神道前行约200米,穿过一座横跨“午门沟”的石拱桥,即“外御桥”,以北便是陵区外城的正门“大红门”。大红门是一座单檐庑殿顶式的宫门建筑,红墙绿瓦,与帝陵所用的金色琉璃瓦相区别,否则属于僭越。大红门设有三个门洞以通出入,但三个门洞在礼制上却各有不同作用:中门洞是已故王爷、后妃的棺椁、神主、神牌、香帛、祭品、仪仗通行的地方,左门洞(东门洞)是嗣王祭拜祖先陵寝时通行之处,右门洞是奉命谒陵的官员进入陵区时的通行之处,体现了古人“居中而尊”和“尚左”的礼制观念。
过了大红门,就可以看到绵延达400米的甬道,两边排列着对称的华表和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又称“石翁仲”,是皇权仪卫的象征。古代凡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古人崇尚“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于是在皇帝死后也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这种做法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延伸知识点
石翁仲
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为石像生,又称石翁仲。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秦人阮姓,身高超过两米,是秦始皇的一员猛将。翁仲死后,秦始皇铸造了一尊铜像放在咸阳宫外。后来,匈奴人来咸阳朝拜,远远看见翁仲铜像,吓得望风而逃。从此,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参照南京明孝陵石像生布局并按比例缩小,明鲁王陵共设有石像生12对24件,依次为:龙首六棱柱、狮子、老虎、马、麒麟、立象、卧象、立骆驼、卧骆驼、獬豸、文官、武官,形成夹道相迎之势,体现了皇家陵寝礼仪要求。

·延伸知识点

石像生的含义

望柱:男性的象征,又称石柱。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以表达式其位,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狮子:威风凛凛,是势力强大的象征。威猛霸气,有着镇魔驱煞,守护人们吉祥、平安的象征。

石虎: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石马:是聪明、忠诚、勇敢而耐劳的动物。它是古代军队作战必备的工具,用以象征皇帝统治疆域的广阔,八方来朝。

麒麟: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的一种神物,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是牛、足是马,它与龙、凤、龟合称四灵;相传只有清明盛世,才会出现祥瑞之兽,象征了死者生前统治英明,是有作为的帝王。

石象(立):力大无穷,却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又诚实忠厚;且能负重远行,被视作吉祥、力量的象征,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石象(卧):也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有臣服于皇权之意。

骆驼(立):是北方重要的交通工具,又称“沙漠之舟”,以表示帝王性情格温顺,能吃苦耐劳,也表示疆域辽阔,帝王威震四方。

骆驼(卧):性格温顺,象征执著,坚持不懈。

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

文臣:是朝中文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拥有忠臣,善理国事,以此来显示皇朝的巩固。

武将:是朝中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拥有良将,以此来显示皇朝的巩固。

看完活泼生动的石像生,可以看到一座三间四柱、柱出头式牌坊,这里就是“棂星门”了。棂星门,又作灵星门或乌头门,建筑形制起源于古代的“乌头染”样式。通过这座石门,意味着帝王就要升入天界了。

·延伸知识点
棂星门的来历
《史记》记载:“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号乌头染。”后来,这种柱出头式牌坊门被名之为“棂星门”,成为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永乐大典》载古赋题句:“灵星名门,王者之制也。灵星垂象,王制之本也。欲知王者所法之制,当识灵星所垂之象。”按《后汉书·祭祀志》载,龙星(青龙七宿)左角有一颗星名为天田星,“号曰灵星”。它是“青龙七宿”中“角宿”的附座星官。因“角星(角宿)为天门之象”,其内为“天庭”,所以,灵星所垂示的形象就是天门了。
过了棂星门前行约百米,就到了内御桥,下方有白马河蜿蜒流过。原石桥宽8.5米,南北长16.2米,桥上以青石铺面,桥两侧精雕石莲柱栏杆,柱头为24节气雕刻,栏板上饰有透雕宝瓶灵芝图案。现已被新桥取代。从前有白马二泉,位于王陵东南侧,俗称“龙眼”,河水潺潺,环抱陵前。《邹县续志》记载:“九龙泉在元兴社左九龙营村北,明鲁藩创修,有观泉亭故址”。九龙泉即白马泉,九龙营为今老营村。过了御桥,便进入了陵区内城部分。



第四章  内 城



陵区内城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前后两进院落,中部有礼门三楹,歇山式建筑,后院正中原有享殿七楹,早年已毁,现已恢复其台基。过了前院可直达明楼,明楼后为王陵地宫。地宫西侧为戈妃墓。
在重建陵园内城围墙之前,有村民在陵区世代居住。为方便周边村庄百姓生活,鲁王陵并未全线封闭,东西两侧开放,可以直达内城陵门。这座高大的门楼就是鲁王陵内城陵门。陵门前有2006年5月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陵门共有三座,中门独高,两门较矮,翼然并列,中门宽约3.6米,左、右侧门宽约3.2米,系门洞式斗拱建筑。门上方有一马槽式竖匾,上书“明鲁王陵”。原陵门毁于明末,现为1986年按照原貌恢复所建。四周建有高3.7米、宽0.7米、基厚1.4米的围墙,为冰盘檐式砖石砌成。过去内城墙四周建有角楼,为守陵人员护陵之用。内城中间设有一隔墙,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稍大于后院,呈后高前低之状。
进了陵门便是前院,现有管理人员值守,右侧有一组关于王陵的宣传板,介绍了王陵风水、鲁王生平、山东省博物馆1971年挖掘墓葬的情况等。
通往陵寝的甬路也叫神道,宽3.6米,中为石板,两侧为青砖铺地,按规定中间为皇帝行走,两边按文左武右行走,除抬扛祭品人员外,其他人不能随意行走,特别是碑亭附近,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蹄”之说。陵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多,欣欣向荣。今天,走在甬道上,欣赏着陵园的自然风光,定会发出思古之幽情。
接下来,展现在面前的是陵园的二门,又称“祾恩门”。“祾恩”就是祭陵感恩受福的意思。祾恩门与陵门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为四楹三门式歇山飞檐木结构,外为青砖垒砌,上覆绿色琉璃瓦,体现了王陵建筑在颜色使用上的应有制式。
·延伸知识点
琉璃瓦的颜色
在封建社会,瓦的颜色是等级的象征。最高等级的瓦是蓝色的,是用来祭天的,比如天坛就用蓝瓦。第二等级的瓦是黄色的,只有皇帝才能用。但有个例外,孔庙的瓦也用黄色,因为孔子是“百世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历代帝王遵孔子为老师,所以孔庙的瓦是黄色的。第三等级的瓦是绿色的,是亲王的等级,王陵裬恩门上的瓦是绿色的,正合其制。
像在其他古建上一样,祾恩门的飞檐上也排列着七个小动物。它们有什么作用呢?原来,这些动物统称为“走兽”,是象征性防火标志,后来就演变成了等级的象征,最高等级是十一个,其次是九个、七个、五个。最前面是仙人骑凤,仙人之后依次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狻猊、獬豸、斗牛、行什。老百姓俗语中常说的“屋脊六兽”也是源于此。
迈上台阶,在祾恩门两侧的墙壁上有兖州城池图和兖州府总图,都来自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从图上可见明代兖州城池和鲁王宫的布局,以及当时兖州府的管辖地域。
穿过祾恩门前行数十步,可以看到比地面高出约一米多的享殿基址。享殿又名祾恩殿,这是供奉鲁王朱檀墓主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通过残存的柱础可以推断原来享殿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大殿为七楹,面阔33米,进深20.4米,殿前有长10米,宽15米的月台,周围镶有玉石栏杆。享殿在清代倾倒后,改为三间关帝庙,“文革”期间被破坏。1987年按原规格恢复基础,现仅存26根上圆下方古镜式柱础,可以想见明朝时大殿的宏大规模。

·延伸知识点
柱础的作用
柱础是一种建筑构件,俗称磉盘或柱础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木架结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人民为了防止落地的屋柱受潮腐烂,在柱脚处垫上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防虫防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柱基承压力,承重柱直接落在各个柱础上,并不加固定连接,可起到抗震缓冲的效果。
在享殿基址上,有一座现代石香炉,高约3米,炉上有盖,镂雕手法,此炉并无实用价值,起到装点环境的作用。前院后门又叫三门,自此将通向陵寝部分,门长3米宽6米。明朝时,除了继位亲王和祭扫人员之外,其他人不准随意进入,以防惊扰了王灵。
经过三门,来到后院,前行中可以看到,在神道正中有一口水井,该井为1985年附近农户打的一口吃水井,1986年恢复陵园的时候发现这口井正好在神道的正中,所以把它保留了下来,加盖和石护栏围起来。当初,陵园复建工程也用这口井里的水,井水甘甜无比,而陵园建好了,井也就没水了。有人说这是鲁王显灵了,也有的说这口井的水用尽意味着完成了它的使命。说法很多,非常神奇。
迎面而立的是地宫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标志——方城明楼,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砖石结构,下方为线条雕刻粗犷有力的须弥座,前方是2019年由鲁王后裔捐资新建的石五供,顶部是正方形平台,台上有明楼。明楼之侧有恭立石五供捐建纪事和题名碑。

·延伸知识点
鲁王陵石五供
2019年清明由鲁王文化商企联合会发起、鲁王后裔捐资新建。仿照北京明十三陵长陵石五供布置样式,下有三层须弥条形石案,案长9.5米、宽1.370米、高1.5米,分别象征鲁王朱檀诞生在九五之尊的皇家、生于1370年、15岁之国来兖。座上安放有石质香炉1个、花瓶1对、烛台1对,共5件。石五供,顾名思义,就是石头做的五个供器,形制一般为1个香炉、2个花瓶和2个烛台。“石五供”最早源于佛教“三具足”,即香炉一具,烛台一对,花瓶一对,种类有三,故称“三具足”,个数为五,又称“五具足”。这一整套供器摆在供桌之上,民间称为“五供”。而帝王陵寝前摆放石五供,又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里的帝王及后妃可以无时无刻不享受着后代子孙的供养。

在方城东、南、西三面建有女儿墙,北面侧修建矮垣一道,东、西、北三面设石阶可通上下。明楼为歇山飞檐式斗拱建筑,建在方城之上,四面有门,据说原来明楼中间立有圣号碑一座,碑额前后刻有二龙戏珠,碑身楷书刻有鲁王圣号。明楼是明陵创制的建筑,也是整个陵园的最高处,曲折而上,登高远眺,陵区风光一览无余,尽情领略“风水宝地”的风采。



第五章  地 宫



由明楼北侧拾阶而下,就是鲁王朱檀的墓穴——地宫。地宫距地表深26米,仅次于北京万历皇帝定陵27米的地宫。1969年冬,全国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群众在九龙山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道,立即报告文物部门,山东省和邹县文物部门在解放军和当地村民配合下,于1970年春至1971年初,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因墓葬未被盗,墓室内绝氧湿润,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明初文物。
经过清理,共发现2000余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冠服,仪仗,家具,文房四宝和生活用具模型等,主要珍品有:织锦缎龙袍、九旒冕、皮弁、鲁王之宝贴金木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唐代天风海涛琴、宋高宗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卷、元版古籍、青釉云龙纹罐、戗金云龙纹衣箱等。很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其中,九旒冕是现在发现唯一完整的古代旒冕,出土的明初家具成为明式家具鉴定的标准器,出土的大量元代书籍为国内孤本等等。这些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的灿烂瑰宝,也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科学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墓葬未被盗,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明初文物,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如九旒冕是现在发现唯一完整的古代旒冕,出土的明初家具成为明式家具鉴定的标准器,出土的大量元代书籍为国内孤本等等。这些文物现在大多都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有专门的《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目前,墓室中只陈列了部分照片和仿制品。文物出土后,墓室又被回填,经过复建完善,到1988年3月才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鲁王陵1992年6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知识点
山东省博物馆《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位于山东博物馆二楼10号展厅的《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的是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展览共展出文物739件(套),包括墓葬中出土的冕弁服饰、家具漆器、文房珍宝、琴棋书画、木俑仪仗等许多珍贵文物,对于研究明初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也反映了那个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批珍贵财富。
陵墓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平方米。陵墓系在山上凿石开圹,然后用砖砌垒,动用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据专家估计,按当时情况,以二百个劳动力计算,需三年时间才能建成,工程量是相当浩大的。这座数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宽,向里渐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状,里口宽3.9米,北距金刚墙1.5米,墓道内筑有用石灰、豆汁、糯米汁混合浇铸的三道挡土墙,其中第三道墙又称“封门墙”,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渐窄,作砥墙状,墙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墙用大砖砌成,封墙牢固,至今痕迹可见。
墓道两边的墓壁上摆满了墓志铭碑(系拓片复制品),有十余块。这是朱檀直系后裔历代亲王、郡王将军夫人的墓志铭其中有第二任王朱肇辉、鲁藩钜野王朱泰墱、鲁藩安丘荣顺王朱当澻等。男性墓志四周线刻云龙纹,女性墓志则刻花卉纹或凤纹。这些墓志铭,对研究明代鲁藩的历史及世系传承,纠正史籍不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信史”。当我们站在这些石碑前,思绪穿越时光隧道,尽可感受明鲁藩三百年的荣辱兴衰。



·延伸知识点
墓志铭,或叫圹志,是由篆盖和志石两块方形石扣在一起组成一合,以铁条紧箍,放置于棺木前方的墓道上。篆盖,是用篆文书写碑主人的封号,名讳;志文,是楷书记载主人的出生年月,生平事迹及家族世系等。
继续前行,可见一道红色的“金刚墙”,通高8.2米,宽5.35米,上部是用绿色的琉璃砖瓦筑起的门楼,墙面敷一层坚硬的红灰泥。门楼的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砖砌的挡土墙,与前面的挡土墙接齐。在门楼上又筑起一道东西长条形的护槽,顶上覆盖两层石条,用以负担上面的夯层封土,防止损坏门楼建筑。这面墙之所以用“金刚”来命名,是因为金刚是我国古代神话中力大无比的神,以此命名自然有无比坚固、万夫莫开之意。
进入两扇朱漆巨门,许多游客都以为它是木制或铁铸的,其实,这两扇门是用两块巨石雕刻成的。高2.4米,宽1.3米,厚0.2米,据测算重约三千斤,为双扉枢轴式,门枢镶有重约十五公斤的合金铜套,石门镶有铁质铺首衔环,色泽鲜艳,门环原以长57厘米的插簧式铁锁锁住。门正面纵横雕刻九九八十一颗门钉。八十一,在封建社会是最高等级,只有皇帝才能享受这个等级。按规定,亲王应该下天子一等,是不应该用这个等级的,但因为朱元璋对朱檀十分宠爱,所以朱檀也享受了最高等级。这种现象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鲁王墓室通长20.6米,共有两重门,分为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除门部为石料制成外,其余为砖砌券顶,方砖铺地,四壁顶部敷以白灰,壁上饰双条墨线,两道门形制相同。进第一道门,就进入前室。前室南北长8米,东西宽5米多,高4米,顶部青砖东西起券(xuàn),地面磨光方砖铺地,南部放置大缸一个,为长明灯,中部放置兵马俑,共432个,后部置一御案,案上置盖顶宝匣,匣内放置木制贴金大印,上刻“鲁王之宝”。
这口长明灯,是一个直径为1.1米高1.5米的大缸,又叫万年灯,缸内放有铁灯芯座,装有豆油,希望他能长明。其实墓主入葬以后,地宫缺乏氧气,灯也就熄灭了。巨灯燃尽室内的氧气,却起到保护尸体和殉葬品的作用。这也是很多墓葬随葬品本来保存完好,一旦出土立刻风化的原因。
这些彩绘木俑,是一批罕见的明代木雕精品,共432个,其中人物俑402个,马俑24件,车辂2件,是鲁王出行的整套“卤簿”(即仪仗队)。俑是替代活人殉葬的一种明器,我国古代的俑不仅有木雕的,还有陶制,石制,金属铸造的等。朱檀墓出土的俑是木俑,用木俑随葬大约始于东周。《孟子·梁惠王》记载了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的句子。正是由于俑的出现,才使许多无辜的生命免于陪葬的噩运,实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大进步。这批俑用料为松木,雕刻精细,比例相称,刀法简练,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卫,尤为生动的是二十四匹马中最为健壮装饰华丽的一匹高头大马,昂首而立,栩栩如生。这432个木俑仪仗是当时亲王“甲兵卫士之盛”的真实写照。
·延伸知识点
什么是“卤簿”?
卤簿即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早在汉代已经出现,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卤簿的“卤”通“橹”意为“大盾”,有防护保卫之意;“簿”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卤簿制度经过中国封建社会 200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备,在车驾、护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仪仗(执举金瓜、宝顶、旗幡)和乐舞(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在明太祖亲订的《皇明祖训》中,有关于亲王仪仗的规定,含:令旗一对 清道二对 幰弩一张 白泽旗一对 戟一十对 矟一十对 弓箭二十副 刀盾一十对 绛引幡一对 掆鼓二面金钲二面 金皷旗二面 花匡皷二十四面 画角一十二枝 板一串 笛二管 锣二面 节一把夹矟一对 告止幡一对 传教幡一对 信幡一对 戏竹一对 笛四管 头管四管 杖皷一十二面板一串 大鼓一面 响节四对 红销金伞一把 红绣伞一把 曲盖二把 方伞四把 戟氅一对戈氅一对 仪鍠一对 殳义一对 仪刀四对 班劔一对 吾杖一对 立瓜一对 卧瓜一对 骨朵一对 镫杖一对 斧一对 幢一把 麾一把 诞马八疋 马杌一箇 鞍笼一箇 交椅一把 脚踏一箇 水罐一箇 水盆一箇 香炉一箇 香盒一箇 拂子二把 扇六对 唾壶一 唾盂一。
这枚“鲁王之宝”印,放置在后部中央设御案宝匣中,是龟钮木印。按明制,亲王之宝“其宝用金、龟钮”,文曰“某王之宝”。这里出土的是木制的仿制品,因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封建社会是世袭制,大印要传给长子长孙,所以殉葬的木宝只是葬仪的象征品。装大印的匣子为沥粉贴金录顶匣,集沥粉贴金两种工艺于一身,在漆器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1389年随葬至今,已近六百多年,但保存得基本完好。我国唯一部漆工专著——黄成《髹饰录》中有关金漆的记录不下十几处,惟独不见沥粉贴金,而此器填补了《髹饰录》之不足,是我国漆器宝库中的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在前室的左右墙壁上,是出土文物的部分图片,有:雕花白玉杯、水晶鹿镇纸、金镶玉带、镶宝石金带饰、龙纹镜、凤纹镜、九旒冕、天风海涛琴等,多数是国家一级文物。
·延伸知识点

出土文物举要

【雕花白玉杯】呈五瓣花状,壁薄透明,选用上等的羊脂玉雕刻而成,玲珑剔透。

【水晶鹿镇纸】水晶是石英的一种,透明有光泽,亦称“水玉”“水碧”等,水晶器古代被视为珍宝。这件水晶鹿镇纸以整块水晶雕琢而成,质地纯净莹澈,鹿昂头伸颈,弓背伏卧,半睁细长的双眼,双耳紧贴脑后,一副温顺的样子,非常可爱,然而细看脖颈直竖,弓背提腹,分明又保留着特有的警觉和机敏。制作者不仅准确把握动物的躯体结构,并深谙它的习性特征,加上娴熟绝妙的精雕细琢,镇纸鹿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镇纸,又称压尺,文房常用用具之一,是文人挥毫时,用来压纸张使之保持舒展平稳,便于用笔,也可以用来压书,便于阅读。这件水晶鹿镇纸,它的材质造型及雕琢工艺均属上乘,是明代的稀世之物,也是这批文物中的珍品。

【金镶玉带】这条金镶玉带是由二十五节上等羊脂玉组成,用金片镶嵌起来,中间雕有镂空的灵芝图案,玉质润泽,刻工精美,仅从外观上不难看出这条玉带的价值,中国有句俗语“有眼不识金镶玉”,大概说的就是它了。

【镶宝石金带饰】最珍贵的要属镶宝石金带饰了,它是由两层透花的金片镶有三十三颗宝石而成,一颗大宝石镶在中间,周围由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紫宝石、祖母绿、珍珠和一颗稀有的猫眼宝石簇拥,当属无价之宝。北京定陵出土了十四件镶宝石金带饰,都不如这件体积大,宝石多,价值高,装饰精美。

【龙纹镜】镜为圆形,圆钮,背面布满水波纹(直径12、4厘米厚0、7厘米),左侧一方框内有“洪武四年五月日造”篆书,上面为一覆莲叶,下为一朵盛开的莲花。钮右有一龙飞腾在水波上,周围点缀如意云、朵云。朱檀墓出土的这面龙纹镜是这个时代铸造较精细的一种,也是明代龙纹镜的标准样式。

【九旒冕】目前已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明史》记载,“九旒冕”仅次于皇帝“十二旒冕”的皇冠,填补古代冕服的珍贵实物,为海内孤品。

【天风海涛琴】由唐朝雷威所斫“天风海涛”琴的出土曾震惊了考古界,该琴长121厘米、宽19.5厘米。桐木制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书“天风海涛”。传说琴声如天空之长风,大海之波涛,且造型独特,享有“古琴蛇跗评无价”的美誉。雷威,唐代制琴大师,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两代已是收藏珍品,传世极少。

第二道石门与第一道石门形制相同,进入第二道门就进入后室。前后两室有甬道相连,除门为石料制成外,余为砖砌券顶,方砖铺地,四壁及顶部敷以白灰,壁上饰双条墨线。两道门形制相同,门环以长57厘米的插簧式铁锁锁住。后室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较前室高大宽敞。中部砌有长3.85米,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上置朱漆金丝楠木棺椁,里面安卧着朱檀遗体。鲁王仰身躺在楠木棺内,覆盖锦被、袍服。王着龙袍,系玉带,头戴圆顶小帽。发髻尚完好,没有腐烂,贯金簪。两腋下各有一小金粒。身下铺褥,褥子上有十九枚金质方孔圆钱,铭曰“洪武通宝”。身下压钱,是自古以来的葬俗。其数为十九,可能象征其十九岁薨殁,与“随年钱”之俗类似。褥子下是一层笭板,也称笭床,用来垫尸,有透气和引导灵魂进出的作用。笭板上雕刻北斗七星圆孔(可能与“北斗注死”的信仰有关)。棺底铺垫草木灰,用来防潮,这在明清墓葬中很常见。
两侧靠墙有御案8张,其中4张为镶烁石桌面,为放置随葬品之用。东侧原放有两个戗金漆箱,内装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带等,两边桌上放文房四宝和琴棋书画等物。其他随葬品为木、竹、铜、锡做的小冥器。丰富的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第六章  戈妃墓



鲁王墓地宫西侧约60米处,有王妃戈氏的墓葬,没有关于有何地面建筑的记载。据《鲁王妃圹志》:“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荒王妃,子一人肇煇,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七十二。讣闻,辍视朝一日,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如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皆赐祭。以薨之次年四月十九日葬于九龙山之原。呜呼!妃以贤淑之行作配亲王,抚育贤子,嗣有封国,则妃之享荣养、臻高年,盖理宜然也。爰述其概,用纳诸圹,以垂永久云。”
史料记载,朱檀共有三位妻子,信国公汤和的两个女儿大小汤妃都没有生育,只有戈妃生育一子靖王朱肇辉。在正统五年戈妃去世时鲁王朱檀早已下葬,因鲁王是第一个薨逝,未定合葬丧制,所以衬葬于此。戈妃墓于1975年被当地农民耕地时发现,墓中文物被盗窃一空,部分被追回。1993年3月,戈妃墓恢复重建,使之与朱檀墓成为一个整体。
戈妃墓有红色墓门,上书“戈妃墓”三字,前厅是展厅,正对一座砖砌屏风,四周墙面上有明朝十七帝及其陵墓的介绍,靠墙有展柜,展示了部分戈妃墓出土文物的复制品。绕到屏风墙后侧便来到戈妃墓室。
戈妃墓墓室较鲁王墓浅,距地表约8米,墓室为砖砌券顶,分前后两室,总长15.4米,其中前室长3.8米,后室长3.5米,宽4.3米,两室中共建有5个砖砌壁龛室,当为放置随葬品之用。有石门两道,无门钉,以自来石支顶,拱形起券,从建筑工艺上看,做工远不如鲁王墓精细。在前室,有一尊戈妃石膏塑像,黄衣红面,黑色发髻,庄重肃穆。她是今天所有明代鲁王后裔共同的女性祖先。在后室安放有一座棺木,外饰有精美的金色纹案,正前方写有“鲁宫侍姬张氏”字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戈妃棺木早年已被毁,这座棺木并非来自戈妃墓,而是出土于兖州城北栗园村,被存放到戈妃墓中。提到栗园,在光绪《滋阳县志》中有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攻陷兖州,鲁安王朱以派殉国,被葬在城北栗子园堆上。同为葬在栗园的张侍姬是否与鲁安王朱以派有关系呢?
戈妃墓出土了一些珍贵文物。主要有:青花双龙纹罐、双凤大铜镜、龙泉窑三足炉等,显示了明代匠人的高超技艺,也可感受到戈妃作为一代王母谦恭朴素的贤德风范。正如她的圹志文中所评价的那样:“妃以贤淑之行作配亲王,抚育贤子,嗣有封国,则妃之享荣养、臻高年,盖理宜然也。”

·延伸知识点

出土文物举要

【青花双龙纹罐】高33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3.5厘米。流肩、鼓圆腹,较硕大,腹下内收,平底露胎,肩部饰双兽首耳,通体纹饰由三部分组成,肩部饰青花缠枝莲花纹、肩腹之间以弦纹相间隔,腹部主题纹饰为青花云龙图案,腹径之间以卷枝纹相间隔,胫部绘变体仰莲花瓣纹。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是明初瓷器中的珍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双凤大铜镜】直径27.7厘米,厚0.8厘米,重2.7千克。穿绶孔径1.2厘米,莲花纹钮座。纽座上下竖刻铭文带,长分别为5.8和4厘米,宽1.4厘米,上为篆书“洪武七年八月日造”8字,下为楷书“美字贰拾陆号”6字,铭文两侧为右旋双凤追逐图案,雌雄相对。伸颈展翅,翩欲飞。充分示了明代制镜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对研究我国铜镜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龙泉窑三足炉】高17.6厘米,口径15.5厘米,撇口、折沿、短束颈、绳纹双耳,分裆三柱形足。颈部饰变形花草纹,腹部饰三组花草纹图案。既无华美繁缛的雕饰以哗众,又无艳彩浓抹的图案以媚人,唯以造型之优美,釉色之俏丽,风格之纯朴而成为明初龙泉窑瓷器中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佳品。

关于戈妃,正史记载很少,圹志叙述也很简略。据近年考证,她很可能出身名门,而非鲁王身边的普通姬妾,而圹志中用“以良家子入侍亲藩”来概括她的出身,似乎有意轻描淡写。
·延伸知识点
关于济宁任城戈氏
济宁任城戈氏的先祖是曾任明太祖亲军指挥的明初大将戈预。戈预,庐州梁县今肥东人,从明太祖朱元璋攻采石、豫章、武昌等,吴元年(1367)任定远卫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佥事,洪武十五年(1382)任云南都指挥使司右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安庆城墙,终以功升都督。洪武十八年(1385年)鲁王就藩时戈氏推测随行来兖并由此落户。民国《济宁县志》第531页记载:“戈子良少将奭之二世祖名弼,骠骑将军预子,永乐十八年调济宁左卫指挥,其后三世锐、四世盛、五世梁均世袭。景泰后改拨临清卫,六世京、七世戢、八世维藩、九世平虏、十世靖仍世袭,墓俱在城北五里屯庄东”。另据明代郭勋《毓庆勋懿集》第200页记载:武定侯郭英有女九人,“长适府军卫指挥佥事蔺瑜,次适济宁卫指挥使戈某,次辽王妃……”


结  语



来到明鲁王陵,漫步松柏之间,抚摸历史的温度,领略古代建筑艺术之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来一场神秘厚重的游览体验。不仅能够拓宽您的视野,增长您的知识,更让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内心的平静。这里,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国历史特别是明朝历史的人亲自去探索、去感悟……

---

鸣谢

·向协助提供景区解说和大力支持的鲁王陵管理所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文中援引文字及图片资料的各类书籍作者、网络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