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首繁花依旧:江苏省扬剧团七十年史

 谈艺聊曲 2024-04-30 发布于江苏

回首繁花依旧:江苏省扬剧团七十年史

作者:彭林刚、孙剑

编者按:今年是江苏省扬剧团成立70周年。七十年来弦歌不辍,硕果累累。本号将陆续发布《回首繁花依旧——江苏省扬剧团七十年史》系列推文,与热爱扬剧艺术和关心省扬发展的新老朋友一起回顾省扬的流金岁月。文章第一部分(1949-1966)、第二部分(1966-2000)由扬剧研究者、国家一级演员彭林刚先生撰写,第三部分(2000至今)由本号编辑孙剑执笔。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江苏省扬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前身)成立于1953年4月10日,历经七十年薪火相传,形成以“高”(秀英)、“华”(素琴)两大流派为主,各流派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同时培养出扬剧首朵“梅花奖”获得者徐秀芳。创作演出的《百岁挂帅》《恩仇记》《碧血扬州》《鸿雁传书》轰动剧坛,先后有几十个剧种和上百家剧团竞相移植上演,其中《百岁挂帅》被摄制为扬剧电影,京剧据此改编为《杨门女将》。此外,还有《王昭君》《边关审子》《马娘娘》《巡按还乡》《情定关山》《海图神灯》《三把算盘》《风月同天》《耕耘序曲》《防讯英雄》《三把刀》《母亲河》《牛仔女皇》《丹凤湖畔》《湖湾金秋》《李银江》《党的女儿》《袁樵摆渡》《断太后》《把关人》等,享有极佳声誉。

第一部分(1949年至1966年)

一、省扬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推行新的文化政策,旧艺人得到解放,纷纷加入新文艺政策指导创建的各类新型剧团。1949年底扬州成立苏北维扬戏联合第一剧团。剧团成立之初便吸纳了著名艺人高秀英、王秀兰、高玉卿、周小培、蒋剑峰、蒋剑奎以及青年演员张瑞泉等,当时的演出剧目以扬剧传统幕表连台本戏为主。随着“戏改”政策不断深入,“维扬戏”定名为“扬剧”,苏北维扬戏联合第一剧团更名为苏北实验扬剧团。此时,剧团挑梁头牌旦角高秀英已年届四十,亟需新生力量接替,张玉卿力荐上海艺宣扬剧团风头正盛的青年头牌筱素琴。1951年蒋剑奎等赴沪邀约,筱素琴爽快答应,并来到扬州加盟苏北实验扬剧团,同时恢复原姓华(素琴),从此与高秀英双挂头牌。

二、省扬创立

1953年初,江苏拟成立首批省属国营扬剧团,省委调苏北实验扬剧团、镇江金星扬剧团,与南京市力进扬剧团和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在南京进行大汇演。经过领导、专家认真甄别,最终决定以苏北实验扬剧团为基础,同时补充原苏南、苏北文工团的部分新文艺工作者于同年4月10日正式成立江苏省扬剧团,并举行隆重的建团大会,团址定在南京细柳巷59号(以后剧团大门开在北面,门牌更替为三十四标13号),首任团长彭开国。

作为省属国营剧团,就是要在扬剧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因此省扬剧团从创建之初便响应党的号召,对传统戏曲进行全方位变革,舞台表演由“幕表戏”变革为固定的“剧本制”和“导演制”。建团后第一出大型剧目是丁汉稼根据扬剧传统戏改编,华素琴、周小培等领衔主演的全本《白蛇传》。新版《白蛇传》名家荟萃、行当齐全、唱腔新颖、服装靓丽、舞台别致,在南京、扬州等地演出均引起不小轰动,有“万人空巷看白娘”的说法。剧团考虑到高秀英的实际影响力,针对其艺术特点,排演了《皇帝与妓女》《秦香莲》等剧,高秀英、周小燕、翟美娟等联合演出了省扬剧团的第一出现代戏《罗汉钱》,该剧移植于同名沪剧。在省政府的安排下,新成立不久的省扬还参加了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4年初,为了补充剧团生行实力,将南京市联友扬剧团林玉兰调入。

三、华东汇演

华东片区为了检视“戏改”成果与经验,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决定1954年9月至11月在上海举办华东片(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上海)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观摩演出分为观摩剧目和展览剧目两大类,观摩剧目是“戏改”以来新创或成功改编的传统剧目,参与大会评奖活动;展览剧目则是“戏改”以后整理挖掘的优秀传统剧目,只颁发奖状,不分等级、档次。

这一年,江苏省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高秀英光荣当选为首届人大代表。8月中旬,高秀英正在参加人代会议期间,突然接到一周后赴上海参赛的通知,时间紧、任务重,正当她因为没有合适的参赛剧目焦虑、发愁的时候,其夫高玉卿拜把兄弟张月娥献出看家戏《鸿雁传书》幕表提纲。该剧讲述王宝钏为爱情坚守寒窑十八年,感动鸿雁愿为其传书。该剧通过王宝钏和拟人化鸿雁之间的对话,表达出王宝钏的爱情观、价值观,充满着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鸿雁传书》在华东会演一鸣惊人,获演出奖,高秀英获演员一等奖,并凭借此剧奠定“扬剧第一人”的重要地位,同年灌制了省扬剧团的首张唱片《鸿雁传书》选段,这张唱片内容曾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材之一。

《袁樵摆渡》又名《张三姐下凡》,是在周荣根提供的幕表戏提纲《袁樵摆渡》第一场“渡船联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首演于1954年初。该剧的创作之初存在“封建”还是“反封建”两种不同的声音,为了慎重起见,由华素琴、蒋剑峰、王秀兰在内部反复进行试演,并在现场不断修改,直至双方意见统一后才推向舞台,演出获得成功。参加华东会演时,华素琴因身孕日渐显怀,毅然放弃饰演张三姐,改演《挑女婿》中的老旦张贺氏,南京市实验扬剧团的房竹君接替饰演张三姐。房竹君、蒋剑峰、王秀兰均获华东会演二等奖。

《挑女婿》改编于传统幕表戏《一女嫁三夫》,由镇江金星扬剧团(后更名为镇江市扬剧团)创作演出,是一出非常成熟的剧目。为了能集中体现江苏扬剧名家的整体实力,省委决定组成江苏省联合扬剧团代表队,由江苏各扬剧名家联袂演出《挑女婿》。会演前,崔东升、杨沏对剧本进行再次修改,杨沏、崔东升导演,音乐人陈大琦整理改编传统唱腔,创造出的“采莲调”日后成为扬剧常用曲调。筱荣贵饰张丽英,岳佩峰饰李俊生,蒋剑奎饰县官,周小培饰张天顺,张月娥、华素琴饰张贺氏,杭麟童饰王田,王金洪饰吴三丁,潘玉兰饰官太太,金少楼、汪麟童饰公差。该剧获得演出奖,筱荣贵获二等奖,蒋剑奎、杭麟童、周小培获三等奖,华素琴、张月娥获演员奖状。

除此,展览剧目《赶山塞海》又名《秦始皇赶山填海》或《三公主开酒店》,以省扬剧团名家为主,同时邀请“扬剧四秀”之一的筱(李)秀珍以及南京市金少楼等参与演出。该剧获得音乐改革奖(改革有成绩),演员林玉兰、筱秀珍获演员奖状。此外,蒋剑峰应苏北联合实验二团(扬州市人民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前身)的邀请,在展览剧目《真假新郎》中,与任桂香等联合主演。任桂香获得大会颁发的演员奖状,会演结束后任桂香被调往省扬剧团,成为当时省扬剧团最具票房号召力旦角头牌之一,与高秀英、华素琴同挂头牌,形成三足鼎立、竞相争妍的良好艺术格局。

四、《玉簪记》引发戏曲音乐改革大辩论

建团数年,省扬剧团从人才储备,到剧目创作,艺术质量呈现一派繁盛景象,相继推出《鸿雁传书》《袁樵摆渡》《白蛇传》《三里湾》《打花鼓》《种大麦》《乌金记》《劈山救母》等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大有问鼎艺术高峰之势。

1955年推出的《玉簪记》是导演石来鸿在高濂传奇剧本的基础上,参照同名川剧本改编创作的一出新剧,也是他扬剧创作试水之作,陈彭年、陈大琦担任音乐设计。该剧在戏曲革新,尤其是唱腔革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玉簪记》音乐改革激发扬剧界不同观念者的强烈争议,继而引发江苏戏剧界的一场大辩论。《新华日报》为此开辟专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大辩论,每日刊登署名文章,抒发彼此不同观点。对于这场戏曲音乐的大辩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音乐改革还是非常有力地推动了扬剧音乐发展和前行方向。1962年石来鸿又重改《玉簪记》并更名为《秋江曲》。

1956年在省文化局、南京市文化局的直接关心下,南京各市、区扬剧团作了较大力度的整改重组,南京市实验扬剧团与南京市联友扬剧团合并为南京市扬剧团。原归属南京市扬剧学员队的李华、李虹、陈美兰等一批青年学员划归到省扬剧团。

五、早期“三大剧目”的形成

1957至1958年,江苏省连续举办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省扬剧团连续推出《恩仇记》《碧血扬州》《百岁挂帅》三出剧目,均在会演中创下佳绩,不仅在省内产生轰动效应,更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被誉为扬剧“三大剧目”。省扬剧团也形成第一个艺术创作高峰。

1956年底,省扬剧团在内部开展持续一年的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工作。老艺人林玉兰献出珍藏多年的幕表连台本戏《僵尸拜月》(又名《月夜惊人》)提纲。起初因为内容充满迷信色彩而遭众人拒绝,导演石来鸿看到戏里隐藏着另一条主线“爱与恨”“情与法”,决定与林玉兰合作改编。林玉兰先将十本幕表精减为一本,石来鸿再对剧情及人物进行重新架构,并定名为《恩仇记》。《恩仇记》创作倍受阻挠,剧团领导不得不邀请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吴白匋名为看戏,实则断案。吴白匋看完戏高兴地说:“这出戏是个宝,被你们省扬剧团找到了,放心地演吧,我敢保证会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脱胎于连台幕表戏的《恩仇记》上演后,果然好评如潮。

1957年江苏省举办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省扬剧团新创的大型传统戏《恩仇记》,新编现代戏《防汛英雄》和青年演员演出的《玉如意》参加会演。《恩仇记》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舞美奖、乐师奖,演员高秀英、华素琴获一等奖,蒋剑峰、周小培获二等奖,翟美娟、王金洪获三等奖。《恩仇记》在会演引起轰动,震动全国戏剧界,全国几十个剧种、数百家剧团纷至踏来,求经取宝,移植改编。《恩仇记》至今盛演不衰,是江苏艺术作品中,迄今为止在全国影响最大、被移植改编最多的一出剧目,其中黄梅戏改编《血泪恩仇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为彩色戏曲艺术片。《防汛英雄》在会演中获剧本奖、演出奖、音乐奖,主要演员任桂香、林玉兰获一等奖,王秀兰、蒋剑奎获二等奖,金少楼、杭麟童获三等奖,李华获青年演员奖。张瑞泉、陈桂兰主演的《玉如意》获青年演员奖。

1958年,省扬剧团创作演出的《碧血扬州》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未设奖),这是石来鸿由导演转为专业编剧后完成的第一个剧本,杭麟童、任桂香、周小培、王秀兰、刘启华、蒋剑奎、金少楼等主演。《碧血扬州》取材于扬州军民抗元保宋的真实历史故事,艺术地再创造,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并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张庚曾评价道:“石来鸿这出戏,比他的《恩仇记》还要好。”该剧先后被多家剧团移植上演,梅兰珍移植为同名锡剧,此外潮剧、越剧、豫剧、柳琴戏均有演出。六十年代石来鸿还应中国戏曲学院邀请改编为京剧,并作为毕业班大戏进行公演。

同年夏,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省扬剧团根据周荣根提供的幕表戏提纲《十二寡妇平西》,创作出大型新编古装戏《十二寡妇征西》,并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剧目。作为重点剧目,该剧从创作初期便集中了省扬剧团的主要艺术精英,演员更是汇集全团头牌大咖,如王秀兰饰佘太君、华素琴饰穆桂英、高秀英饰柴郡主、任桂香饰郝凤英(七娘)、周小培饰宋仁宗、林玉兰饰赵德芳、蒋剑峰饰范仲华、林树华饰王文、黄凤文饰薛德礼,青年演员张瑞泉饰杨文广、李虹饰赛排凤,即便是剧中饰演众位夫人的都是主要演员,如同月英、许玉珍、郭秋萍等。此外还从南京市扬剧团借调来王美云饰杨八姐、房竹君饰杨九妹、陈立祥饰大太监。下半年,《十二寡妇征西》参加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未设奖),再次轰动剧坛,各剧种、各剧团纷纷登门求教,并移植上演。上海京剧团率先派出李玉茹、童芷苓、张美娟、李多芬等人来南京学习,回上海推出京剧版《十二寡妇征西》。时任江苏省委书记许家屯认为《十二寡妇征西》剧名过于肃杀,提议更名为《百岁挂帅》,随后上海京剧团亦更名为《百岁挂帅》,与此同时常州市京剧团名家白玉艳也来向省扬剧团学习,并推出另一个不同版本的京剧《百岁挂帅》,以后京剧据此改编为《杨门女将》,这是后话。

六、沪上旋起“扬剧风”

在省三届会演中,省扬剧团占尽风头,1956年至1958年间,省扬剧团三战上海,更是盛况空前,甚至逼停声震全国的北京京剧院“四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的演出。

1956年,省扬剧团建团后首次赴沪进行大型商业演出。此次演出名家荟萃,剧目繁多,《鸿雁传书》《白蛇传》《劈山救母》《挑女婿》《袁樵摆渡》等等都是精品力作,演出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捧。越剧名家傅全香在参照扬剧本《劈山救母》的基础上改编为同名越剧,以后成为“傅派”代表作品。同时,上海唱片厂灌制了高秀英演唱的《鸿雁传书》,任桂香、林玉兰演唱的《劈山救母》,华素琴演唱的《白蛇传·断桥》粗纹唱片。

1957年春,为了满足沪上扬剧观众的需要,省扬剧团结束安徽合肥、芜湖等地区巡演,临时赴沪作短期逗留演出,此次演出的剧目有《恩仇记》《防汛英雄》《白蛇传》《劈山救母》《乌金记》《陈英卖水》《鸿雁传书》等。各位大咖各显神通,竞相献艺,演出中叫好声不断。上海唱片厂灌制了任桂香、林玉兰、王秀兰演唱的《防汛英雄》粗纹唱片。

1958年再次赴沪,热情的上海观众闻讯,带着铺盖卷提前三个月将戏票抢购一空。随着省扬剧团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此次演出,赴沪路线选择从常州、无锡、苏州一路演到上海,演出剧目有《百岁挂帅》《恩仇记》《碧血扬州》《八姐盗刀》《白蛇传》《乌金记》以及现代戏《209号》《鬼火》和一组折子戏。省扬剧团初次尝试在苏南地区进行商业演出,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根据电影《羊城暗哨》改编的《209号》受到追捧,任桂香妖娆女特务八姑的舞台形象,颇受苏南观众欢迎。反面人物的好评大于正面角色,直接导致《209号》匆忙下马。因此在上海演出时没有公演《209号》和《鬼火》这两出现代戏

此次,省扬剧团在上海的演出异常火爆,《百岁挂帅》应广大观众要求一再加演。北京京剧院“四大头牌”在不远处的天蟾舞台演出,虽然不同剧种、不同剧场,但两地相距不远,无形中形成“对台”阵势。经过数日较量,“四大头牌”竟然日显弱势,上座率受到极大影响,最后不得不停演一天来观看扬剧,“四大头牌”观罢亦是交口称赞。上海唱片厂灌制发行《百岁挂帅》粗纹唱片,以后又推出主要唱段的密纹唱片。此外,上海电台邀请省扬剧团录制《碧血扬州》的选段和选场,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在录音的前一天,团领导决定更换一批政治思想觉悟更高的演员,除了保留原剧中李夫人饰演者任桂香,其他录音者是:林玉兰演唱李庭芝、高秀英演唱谢太后、陈立祥演唱李虎、华素琴演唱李玉兰。同时上海唱片厂出版了该剧唱片。

七、晋京献演

《百岁挂帅》被确定为代表江苏省进京参加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扬剧首次进京参加全国重大活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研究后决定,晋京演出剧目有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百岁挂帅》,还有《恩仇记》《鸿雁传书》《上金山·放许仙·断桥会》《审土地》《挑女婿》《瞎子算命》等剧。演员方面,从扬州借调石玉芳(在《百岁挂帅》中与周小培分AB档饰演宋仁宗,又从镇江借调筱荣贵(在《挑女婿》中饰张丽英,在《百岁挂帅》与李虹分AB档饰演赛排风)。其次,将驻扎在南京市的江苏省扬剧团和南京市扬剧团进行合并重组,原南京市扬剧名家陈立祥、王美云、房竹君、包桂卿等,以及优秀青年演员郭秋萍、张玉龙、黄春莺合并后进入省扬剧团。同时,将原省、市扬剧团的部分主要青年演员王庆昌、李华、刘启华、耿典夫、刘荣兰、袁玉萍、沈家林、邓志贞集中组建江苏省青年扬剧团,行政关系隶属南京市管理。

1959年春,省扬剧团进京献演,在京演出期间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专家及观众的好评。

这天演出的剧目有高秀英《鸿雁传书》,华素琴、蒋剑峰、周月英、杭麟童《上放断》;筱荣贵、林玉兰、王秀兰、蒋剑奎《挑女婿》;陈立祥、黄春莺《瞎子算命》。下午4点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剧场所有人员不得随意进出,当晚周恩来总理来到剧场观看演出,接见在京演出的全体人员(当天任桂香、孙锡振请假外出探亲),并与演职人员合影,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一瞬。周总理获悉房竹君是淮安人,高兴地说:“我也是淮安人!”

此外,在京的文艺专家亦前来观看演出,并给予热情鼓励与支持。京剧大师梅兰芳率女葆玥及苏联舞蹈家到剧场观看演出,对高秀英的《鸿雁传书》赞不绝口:“这样一出唱做繁重的戏,京剧演员是唱不下来的”。京剧教育家、表演艺术家萧长华观看了任桂香、周小培、蒋剑奎主演的《审土地》并给予热情指导与鼓励。田汉、马少波等观看《百岁挂帅》的演出后分别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女英雄<百岁挂帅>》《扬剧有精品》等文章。

省扬剧团先在吉祥戏院演出月余,档期结束后又应长安大剧院邀约演出数周。此后还奉调进入中南海紫光阁为中央领导作专场演出。周总理率中央有关领导观看《百岁挂帅》的演出,盛赞王秀兰饰演的佘太君是“首个成功塑造了百岁老人佘太君的舞台形像”。省扬剧团还根据中央军委的安排,在中央军委礼堂内为开国元帅们及中央军委全体委员演出《百岁挂帅》。

八、《百岁挂帅》拍摄为舞台戏曲电影

省扬剧团在北京演出数月后,载誉归来,得到省政府的嘉奖。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百岁挂帅》由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扬剧舞台戏曲艺术片。

1959年底,《百岁挂帅》全体演出人员进驻上海电影制片厂招待所,扬剧电影《百岁挂帅》正式开机,这是继扬剧电影《上金山》后拍摄的第二部戏曲电影,导演:徐苏灵。《百岁挂帅》原计划是拍摄为彩色舞台艺术片,此时正值国家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节约成本,改为黑白胶片,同时压缩内容、精减唱段,如删除“寿堂”杨七娘演唱的“侉侉调”等。决战葫芦口一场,因背景图腾涉及民族宗教信仰问题,送审未能通过,重新补拍。《百岁挂帅》的摄制还得到上海艺宣、友谊、华联三家扬剧团,及扬州市一团、三团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表现出扬剧界精诚合作、团结一心的大格局。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佘太君的扮演者王秀兰罹患直肠癌,为了舞台艺术人生有一个完美的句号,在粒米滴水不能进食的情况下,每天依靠打点滴维系生命,硬是坚持拍完每一个镜头。为了王秀兰的角色有人接替,从扬州借调张玉莲。1960年春,王秀兰不幸离世,享年46岁,王秀兰病逝后,张玉莲、张万如夫妇正式调入省扬剧团。1962年周恩来总理路过南京,获悉王秀兰病逝,感叹道:“多好的演员啊!”。

同年的八月、十一月,省扬剧团分两批招收了随团学员,并直接参与电影《百岁挂帅》摄制,这批学员中的吴惠明、李明英、杨国柱、朱余兰、徐润民等日后成为扬剧名家。

      九、京剧改编为《杨门女将》

《百岁挂帅》在京演出,得到在京专家的一致肯定,也提出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第一、穆桂英作为杨家女将的中坚力量,应该需要增加“探谷”等戏份;第二、杨家因为被朝廷冷淡多年而不愿发兵,削弱杨家爱国主义精神,建议改为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较量等。省扬剧团从北京回来后,立即将北京专家的修改意见向省委作了详实汇报,省领导召集江苏专家进行研讨后认为:江苏应该保持江苏特色,对于北京专家意见可以不予采纳。北京专家碰了一鼻子灰,索性亲自操刀,将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为京剧《杨门女将》,1960年作为中国戏剧学校首届学员班毕业作品,同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为彩色戏曲艺术影片。编剧:范钧宏、吕瑞明,导演:郑亦秋。主要演员:杨秋玲、王晶华、孙岳、冯志孝、吴钰璋、毕英琦。自从有了《杨门女将》,以后全国的京剧院团均按此版本作为演出范本至今。

京剧《杨门女将》从改编初期便不承认参照了扬剧《百岁挂帅》的部分内容,由此引发京、扬之间长达十数年的文化官司。1978年《人民戏剧》杂志发表京剧《杨门女将》剧本,才首次公开承认根据扬剧《百岁挂帅》改编。

十、十大头牌,阵容鼎盛

进入六十年代初,省扬剧团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创作态势,《三女审子》《崔子弑君》《断太后》《耕耘序曲》《皮五辣子》等剧成绩非凡。石来鸿、孔凡中、石增祥、陈大琦、王万全、莫愁、孙锡振等主创人员都是当时扬剧界的实力派,而“十大头牌”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房竹君、张玉莲,陈立祥、林玉兰、蒋剑峰、蒋剑奎、杭麟童同时挂牌演出,更是盛况空前。此外还拥有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艺术人才张瑞泉、陈桂兰、李虹、袁振奇、吴蕙明、李明英、杨国柱、朱余兰、郭秋萍、张玉龙等。

这一时期省扬剧团的艺术创作,主要围绕“十大头牌”展开。1962年根据南京市新光扬剧团老艺人提供的原始幕表戏提纲改编创作的《三女审子》(又名《三关审子》《边关审子》)名家荟萃,流派纷呈,满台生辉,星光熠熠。观众在一出戏中既能欣赏到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的精彩演出,也能看到蒋剑峰、蒋剑奎、林玉兰、杭麟童等名家的精彩表演,真是过足“戏瘾”。《三女审子》得到各方好评,多剧种、剧团纷纷移植上演,其中江苏省京剧团移植改编为《边关风云录》,由程派名宿新艳秋饰演大夫人,并拟拍摄为戏曲电影,可惜各种原因拍摄计划一再拖延,直至文革到来,古装戏被彻底禁演。

十一、挖掘传统,推陈出新

1961—1962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传统戏挖掘整理工作。省扬剧团响应文政策号召,积极参与挖掘,并整理出大量优秀传统戏剧目,如《断太后》《崔子弑君》《三搜店》《投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1961年底,高秀英、林玉兰、王金洪三位老艺术家仅凭模糊记忆,在扬剧团的排练场试演了绝迹舞台多年的扬剧传统戏《断太后》。这年,袁振奇刚从苏州大学毕业被分配至省扬剧团创作室工作,他根据三位老艺术家幕表演出创作出扬剧《断太后》。京剧、滇剧、二人转等都有《断太后》演出,但扬剧演来情节设置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饱满,其中李后深藏不露,范仲华语言丰富幽默,包拯为民伸冤亲下寒窑,甚至不惜以官身向“贫婆”下跪,形成鲜明的剧种特色。田汉曾路过南京观看该剧后说:“扬剧《断太后》好看,很有特色”。此外,《断太后》集中体现了扬剧“高派”声腔中最具特色的“西皮梳妆台”“哭小郎”“堆字大陆板”等,至今仍是“高派”传人必演剧目。

《崔子弑君》讲述齐庄公荒淫无道,纳崔子之妻为妃,崔子与庆封等人设计杀死齐庄公,另立新君。这是吴白匋根据历史故事并参照扬剧传统剧目再创作的一部作品。《皮五辣子》失传多年,银州、邑江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余新春扬州评话《清风闸》部分内容进行改编。《抱石投江》(亦名《投江》)是房竹君代表作《荆钗记》中的一折,在挖掘整理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内容、唱腔和表演。《乔奶奶骂猫》是仲飞根据张玉莲、陈立祥等老艺人的回忆整理挖掘。名丑鲍春来将《王道士捉妖》幕表提纲转赠陈立祥,陈立祥与石来鸿(执笔)在此基础上创作改编。《拾松训子》脱胎于全本《寇准》。《石灰计》是从连台本戏《狄青》中的一段小故事发展而来。《三搜店》则出自幕表戏《秦香莲》。

“挖掘传统,推陈出新”的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享受到成果,江苏省委决定于1962年2月22日至3月10日举办“江苏省扬剧流派观摩演出大会”暨江苏省著名扬剧演员联合团巡演(后来习惯称“老艺人会演”)。这是江苏省扬剧界首次举办流派会演,历时十七天,先后在南京、扬州、镇江、泰州、六合等地演出三十余场,省扬剧团所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均参加了“老艺人会演”,反响十分强烈。

这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招收了首批扬剧音乐专业的学生,卢小杰、秦恒定以后成为扬剧著名琴师。同年,泰县扬剧团县委书记带着文化局长来省扬剧团商调演员,郭秋萍、张玉龙夫妇支援泰县二十余年,郭秋萍曾任该团业务团长,张玉龙任艺术指导,1985年落实政策,重返省扬剧团。

十二、《耕耘序曲》轰动省首届现代戏观摩大会

省扬剧团从创建之初便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政策的号召,讴歌新时代,探索创作或移植改编演出了大量的现代戏,如《罗汉钱》《三里湾》《中秋之夜》《丹心曲》等,其中《防汛英雄》和《209号》在省内有相当知名度与影响力。六十年代初大力推广现代戏的创作演出,省扬剧团成功推出大型现代戏《女会计》和《耕耘序曲》等。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老贺来到小耿家”后,省委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向贺文杰学习,各种唱词、快书、评话、小演唱等纷纷涌现,扬州市扬剧团据此创作出现代戏《夺印》,省青年扬剧团于年底创作出《东风解冻》。1963年省扬剧团在五十年代创作并由高秀英、林玉兰等主演的《鬼火》基础上,吸收这篇报道的部分内容改编为《女会计》,任桂香、蒋剑峰主演。演出得到各方面的好评,评剧据此改编为《会计姑娘》,新凤霞、赵丽蓉等主演。

1963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苏知识青年董加耕放弃大学生活,立志回乡做一个知识农民的事迹。1964年由孔凡中、蒋剑奎、辛瑞华根据这篇报道改编为现代扬剧《耕耘序曲》(后更名为《耕耘初记》《耕耘记》),剧中董加耕更名为田志耕,并从男性转化为女性,由青年演员吴蕙明、李明英首次领衔主演大型剧目,高秀英、华素琴、林玉兰、杭麟童、蒋剑奎等一大批老艺术家为扶持青年,甘为绿叶,舞台呈现出老带新的良好场面,也是“十大头牌”最后一次集中亮相。同年,《耕耘序曲》参加省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省京剧团移植改编为京剧《耕耘初记》,编剧洪玖(江蛰君),青年演员黄孝慈、董金凤担纲主演,名家王琴生、蒋慕萍、沈小梅、金少臣、张世兰、朱鸿发、赵云鹤、费玉策等担任重要配角。同年,京剧《耕耘初记》进京参加首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对该剧给予高度肯定。

十三、六十年代沪上再旋“扬剧风”

六十年代省扬剧团于1962年和1964年两度赴上海公演。

1962年赴沪主推剧目为《边关审子》《合影楼》和折子戏《断太后》《皮五辣子》《石灰计》《抱石投江》等。上海唱片公司录制出版了高秀英、林玉兰演唱的《断太后》及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演唱的《三女审子》唱片。

1964年,省扬剧团带着新创并在省会演广获好评的现代戏《耕耘记》来到上海演出,吴蕙明、李明英、杨国柱、朱余兰等青年演员在上海初露头角,得到上海扬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上海各大媒体《文汇报》《新民晚报》等相继报道省扬剧团演出盛况,上海电台录制了该剧唱段。

第二部分(1966-2000)

十四、特殊时期的省扬剧团

随着“文革”运动的到来,古装戏作为封建糟粕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省扬剧团大量古装戏的服装、道具、盔帽及珍贵资料被付之一炬,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蒋剑峰、房竹君等一批老艺术家被打倒,成为批斗对象,刚三十出头的“老朽”张瑞泉也被迫离开舞台。

这一特殊时期,省扬剧团的人事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如王美云等家庭被下放至苏北农村。1969年,原隶属南京市管辖的江苏省青年扬剧团正式解散,李华、刘荣兰、耿典夫、刘启华、沈家林、邓志贞等被分配进入省扬剧团,其他人员王庆昌、袁玉萍、杨丽娟等分别进入南京市各事业单位或厂矿企业。

十年浩劫期间,除了创作演出的《三把算盘》《把关人》《下班之后》《炉火熊熊》和移植演出的《向阳商店》《青山红梅》(原名《野马追》)《追谷种》《追报表》《山高路长》《两片瓦》《常青指路》《海港》等为数不多的作品,艺术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把算盘》创作演出于1974年,是省扬剧团在“文革”期间为数不多有影响力的作品,编剧:石来鸿、袁振奇,主要演员:李明英、耿典夫、陈坚、邓志贞、郭志珍、李华、陆家齐、朱余兰、江涛、杨国柱、杭麟童、龚照明、沈家林等。该剧符合当时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需要,又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加之语言生动活泼,因此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1977年对该剧重新整理加工后,依然受到观众热捧,在六合地区演出月余仍然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观众为了能抢到一张戏票,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购票。    另外,在现代小戏方面,自创和移植改编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1973年由袁振奇、石来鸿创作,邓志贞、杭麟童、刘荣兰、杨国柱主演的《把关人》,1974年参加江苏省革命现代戏调演,并出版发行单行本。

1974年杨正吾根据同名黄梅戏移植改编《野马追》,李明英、高秀英、华素琴、蒋剑峰主演。二稿更名为《青山红梅》,刘荣兰、刘启华、李华、蒋剑峰主演,同年奉调进京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革命现代戏调演。该剧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扬州民歌的元素,加之大型交响乐队的伴奏,弦律优美动听,其中“巍巍的青山是大药场”等唱腔至今传唱。

《常青指路》是京剧革命祥板戏《红色娘子军》第一场,李明英、杨国柱、谈大奇等主演。剧中人吴清华“昏沉沉”唱腔,首次大胆采用被定性为不具备革命性的曲调“金派梳妆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1975年奉调进京参加全国革命现代戏演出。

以上这些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文革结束,时代变化,或尘封仓库,或束之高阁,有些甚至被人们遗忘,但不可否认这些剧目在当时曾产生过积极强烈的社会反响,为当时的政治宣传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

“文革”期间,省戏校被撤并入南京艺术学院成立中专部。1973年招收了首批学员徐秀芳、侯长荣、袁晓君、林芳兵、沈玲等,同年扬剧名家华素琴、任桂香、李虹等先后调入戏校任教,以后江苏省戏剧学校恢复建制,扬剧中专部从南京艺术学院迁回原址申家巷46号。1975年江苏省戏剧学校扬剧班又招收了第二批学员,其中有缪勇、诸葛秀兰、张大春等。

十五、恢复传统戏,重返上海滩

粉碎“四人帮”之后,艺术的春天终于重回大地,人们欢呼雀跃。1977年,省扬剧团创作了揭露“四人帮”罪行的现代戏《映天湖》,同年获省属院团新剧目(现代戏)观摩演大会演出奖、导演奖、作曲奖、演奏奖,吴蕙明、陈坚、李明英、刘荣兰、杨国柱、刘启华获演员奖,徐润民、耿典夫、朱余兰获大会表扬。

此后,李明英、陈坚先后调入江苏省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1978年,省戏校73届毕业生进团,日后成为省扬剧团主要力量。同年,省扬剧团全面恢复排练与演出古装戏,率先恢复演出的是扬剧名剧《百岁挂帅》,主要演员:吴蕙明、刘荣兰、朱余兰、徐润民、邓志贞、蒋剑峰、杭麟童、蒋剑奎、耿典夫、杨国柱。该剧在扬州连演三个月仍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1979年,为了增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邓小平访问日本期间,向日本国提出借鉴真宝像回国巡展。省扬剧团为配合宝像回国,以鉴真第七次东渡为背景,创作了大型历史剧《风月同天》,扬州大明寺主持能勤法师担任顾问。主要演员:杨国柱、陆家齐、耿典夫、朱余兰、沈玲、沈家林、蒋剑峰、杭麟童等。该剧在南京、扬州等地演出得到中外友人的一致称赞。

1980年恢复演出传统名剧《边关审子》,朱余兰、吴蕙明、刘荣兰、蒋剑峰等主演。与此同时推出新剧《包公告状》,源出于六十年代杨鸿僖、蒋剑奎创作的《孤女伸冤》。主要演员:杭麟童、蒋剑峰、刘荣兰、邓志贞、朱余兰、李华、蒋剑奎等。同年,江苏省戏剧学校75届毕业生也进团工作。当时演出《包公告状》仅龙套就达几十人,舞台阵容可以用“豪华”来形容。

“十年浩劫”间,上海艺宣、友谊、联华等扬剧专业团体被就地解散,上海的扬剧观众从此没有了自己的扬剧团。上海作为扬剧的发祥地,永远是扬剧的土壤,上海的扬剧观众渴望看到扬剧,扬剧也需要上海的热情扬剧观众,因此省扬剧团1979年、1980年连续两年赴沪,受到上海扬剧观众的热捧,加之有高秀英、华素琴、蒋剑峰等一批老艺术家加盟演出《鸿雁传书》《断桥会》《放许仙》等剧,更是喝彩、掌声不断,演出空前繁盛。省扬剧团曾想让《百岁挂帅》原班人马参加《灵堂接旨》一场的演出,因任桂香、张瑞泉均不肯重返舞台,只能作罢。而中青年演员吴蕙明、刘荣兰、朱余兰等人演出《百岁挂帅》以及青年演员徐秀芳、许沅演出《挡马》,沈玲、刘启华演出《柜中缘》不俗的表现,亦得到上海扬剧观众的认可喜爱。上海的扬剧观众如同见到久别亲人一般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售票处更是排起延绵不绝的买票队伍。每晚剧场门口前人如潮水涌动。在《百岁挂帅》观剧现场,一位扬剧迷因过度兴奋导致心脏突发猝逝,为了表达对这位未名扬剧迷的最崇高的敬意,省扬剧团赴沪演出人员参加了这位平凡扬剧迷的葬礼。

十六、分队演出

由于省扬剧团演出队伍过于庞大,从1980年底开始,分成两个演出实体:演出一队和演出二队,并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人员及演出剧目。

演出一队由杭麟童、蒋剑峰、朱余兰、李华、王万全、卢小杰及青年演员侯长荣、袁晓君等组成。排演的是新创剧目《马娘娘》(又名《朱洪武与马娘娘》),杭麟童、朱余兰、蒋剑峰、刘荣兰、李华等主演。该剧曾在1984年参加江苏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戏曲调演,获剧本奖、导演奖、演出奖、音乐设计奖、主胡奖、美术设计奖,朱余兰、杭麟童、李华获优秀表演奖,青年演员徐秀芳、袁晓君分别接替蒋剑峰、刘荣兰所饰角色,她俩虽是初生牛犊,但较好地完成角色创造,并以扎实的技艺征服评委,首次获得了省级表演奖。同时,该剧还获得了江苏戏剧最高奖“百花奖”。以后一队还演出了《双轿记》《南归怨》等剧。

演出二队是由杨国柱、刘启华、徐润民、秦恒定、何炬及青年演员徐秀芳、缪勇等组成。这年李明英、袁玉萍分别从省歌舞剧团、秦淮电影院调回省扬剧团工作,并作为二队的主要演员。演出剧目是根据黄梅戏移植的《罗帕记》,由李明英、吴蕙明、杨国柱、陆家齐、袁玉萍、刘启华、徐润民、徐秀芳分AB档进行演出。以后演出了《玉钏曲》《双镯记》等剧。

省扬剧团的演出实体一队与二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基层扬剧观众服务,演出受到普通扬剧观众的欢迎,其中《马娘娘》《罗帕记》成为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根据当时文艺政策的指导,八十年代中期,省扬剧团还实行演出承担制,即在完成预定的演出场次后,演出收入以“倒二八”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进一步提高演职人员的演出积极性。1986年,在原演出一队、二队的基础上,又改编为中年演出队和青年演出队两支演出实体。其中,中年队以朱余兰、吴蕙明、刘荣兰、杨国柱、耿典夫等为主,演出《聚宝盆传奇》《凤萧怨》《血溅洞房》等。青年队是以徐秀芳、侯长荣、袁晓君、缪勇、诸葛秀兰等为主,演出了《沉香扇》《斩驸马》《案中案》等。

十七、扬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三把刀》

1982年省扬剧团创排的当代轻喜剧《三把刀》,被誉为里程碑式现代作品。该剧以扬州“三把刀”服务行业中三位优秀年轻人爱岗敬业故事创作为创作背景。编剧:石来鸿、袁振奇、石增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和省委主要领导亲临观剧现场,并给予高度褒奖,《新华日报》的次日头版刊发消息、评论和照片,称其为“新时期江苏文艺创作的报春花”,作为戏曲评论与报道,在首页刊发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同年,参加江苏省直属院团新剧目汇演,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服装设计奖,演员朱余兰、杨晓苇、李明英获表演奖。1983年该剧荣获江苏戏剧最高奖“百花奖”。

《三把刀》的演出受到欢迎,在南京、扬州均受到好评,即使广大苏北农村观众点名强烈要求观看该剧的演出,现代作品在农村受到欢迎的现象并不多见。同年赴沪演出,同样受到上海的扬剧观众欢迎,上海唱片社录制了该剧唱片。

江苏电视台据此改编为江苏首部电视连续剧《琼花飘香》(上下集)。改编:石来鸿、袁振奇(执笔),导演:贾德荣。侯长荣、徐秀芳、杨晓苇、袁晓君及耿典夫、李华主演,获中央电视台综合评比二等奖,同时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

《三把刀》不仅是扬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也是当代戏剧作品中的扛鼎之作。

十八、省扬剧协会成立 

1984年秋,江苏省扬剧研究会(协会)在扬州成立,省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镇江市扬剧团、江都市扬剧团、仪征市扬剧团、江浦县扬剧团等演出团体及扬剧老艺术家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蒋剑峰、筱荣贵、石玉芳等参加盛会,高秀英被推选为会长并在成立大会上讲话。

省扬剧团祝贺演出的剧目是重新加工排练的《三女审子》,吴蕙明饰大夫人、李明英饰二夫人、刘荣兰饰三夫人、耿典夫饰汪文焕、杨国柱饰关志春、徐润民饰关志萍、缪勇饰关义等。根据组委会的安排,《三女审子》在扬州邗江剧场进行演出,下午场观众反应强烈,剧场内叫好声一片,戏终人不散,好口碑迅速传播。晚场开演前,黑市票价炒至十倍之高。同时,青年演员王琴、陈坚、韩震演出的《盗仙草》组合在《白蛇传》中与阮惠芳、周育稳、任惠萍、李开敏等扬剧名家同台演出。

十九、《海图神灯》在纪念郑和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1985年,全国暨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活动在南京等地举行,省扬剧团为配合全国重大活动,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为背景,创作出大型历史剧目《海图神灯》(原名《白下待风》)。郑和六下西洋胜利返航,恰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受保守派夏尚德翁婿蒙蔽实行“海禁”,收回了郑和的海图神灯。经郑和上疏“宝船实乃伟业”,力辩曲直是非,终于感动新帝重开“海禁”。郑和带着他的船队第七次扬帆启程。编剧:宋词、刘荆原、袁振奇、石增祥。主要演员:杨国柱、吴蕙明、耿典夫、李大成、徐秀芳、王琴、许国山、陆家齐、缪勇等。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交通部长彭德清,省长顾秀莲亲率江苏省四套班子领导及南京军区、省军区领导班子观看演出,并与剧组演职员人员亲切见面、合影。

1986年在省政府的安排下赴沪演出,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及黄菊等观看演出,接见全体演职人员,上海新闻媒体及各界人士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同期赴沪演出的剧目还有《三女审子》《罗帕记》,其中《罗帕记》由上海电视台拍摄了舞台实况录像,后发行为VCD光盘。

二十、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省扬剧团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并在各种省直属院团新剧目汇演及省扬剧节中取得不俗佳绩,如《牛仔女皇》《朱笔血泪》《我想有个家》《小石头谈对象》《鳗鱼明星》《投江》《烙碗计》等。

1986年创作的大型传奇剧《聚宝盆传奇》获省属院团新剧目汇演的繁荣创作奖、演出奖,演员朱余兰、陆家齐、耿典夫、吴蕙明获得表演奖。同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江苏省扬剧广播大赛”,李明英获成人组二等奖,诸葛秀兰获青年组二等奖。1987年,江苏电视台与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江苏省扬剧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吴蕙明、刘荣兰、杨国柱获得最佳演唱奖,徐秀芳获得优秀演唱奖。1988年在上海举办的华东片(二省一市)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赛,经过激烈角逐,吴蕙明、徐秀芳分别演出《罗帕记》中“观画像”“回娘家”获得华东片(二省一市)上海广播电视大奖赛白玉兰金奖,刘荣兰、朱余兰获得银奖,杭麟童获得最佳配角奖。

1988年袁振奇、陈锋、石增祥根据张士敏小说改编的大型现代扬剧《牛仔女皇》得到各方面的关注与好评,《牛仔女皇》也是青年演员徐秀芳、缪勇首次担任领衔主演的大型剧目,该剧在音乐方面做了些改革与探索,采用电声打击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在省属院团新剧目观摩演出大会和省首届扬剧节获得好评,并获得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等,徐秀芳获优秀表演奖,缪勇获表演奖。同时剧本还荣获省首届“兆丰杯”戏剧文学奖丰收奖,该剧还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联欢会暨表彰劳动者”专场演出,观剧者近万人。同年创作演出的《朱笔血泪》获省首届扬剧节剧本奖、演出奖、舞美设计奖、伴奏奖,杨国柱获优秀表演奖,刘荣兰、朱余兰、吴蕙明获表演奖。

1990年省扬剧团排练演出由王鸿、汪复昌编剧的《巡按还乡》(原名《哑女恨》),主要演员吴蕙明、侯长荣、耿典夫、朱余兰、诸葛秀兰、陆家齐。次年进行二稿修改,改由徐秀芳饰尹兰芝,并增设“西皮梳妆台”唱腔。1993年《巡按还乡》获省首届艺术节优秀舞美设计奖,演员吴蕙明、侯长荣获优秀表演奖。同时获省第二届扬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伴奏奖、剧本奖、主胡奖、伴唱奖,演员吴蕙明、侯长荣、耿典夫获优秀表演奖,刘荣兰、陆家齐获表演奖。

省扬剧团针对青年演员徐秀芳、缪勇等艺术特点,排演了反映小人物推销员查礼的爱情故事的大型现代剧目《我想有个家》(原名《推销员的罗曼史》),1993年徐秀芳、缪勇获省优秀表演奖。同时获省第二届扬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编剧奖,徐秀芳、缪勇获优秀表演奖,熊小萍、杨晓苇、巢萍获表演奖。

此外,为了加大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力度,徐秀芳向赣剧学习《投江》,缪勇向秦腔学习《烙碗计》,诸葛秀兰向二人转学习《马前泼水》,陈坚向昆曲学习《酒楼》,袁晓君、杨晓苇向前辈艺人学习《贵妃醉浴》《活捉张三郎》,同时参加“加佳杯”青年演员戏曲演员大奖赛,徐秀芳获表演三等奖。此外,徐秀芳、缪勇等还赴沪向昆剧名家梁谷音、刘异龙等学习并移植演出了鬼怪神话剧《贵人魔影》。

扬州市戏校代培生熊小萍、汪小艳、马晓祥、胡顺坤、江林玉等先后进团。

二十一、省扬四十周年庆暨高秀英八十寿辰

1993年,迎来省扬剧团建团四十周年大庆暨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八十寿辰,省扬剧团在南京和扬州分别举办了大型综合晚会,朱余兰、吴蕙明、杨国柱、刘荣兰、耿典夫、沈家林、徐秀芳、缪勇、张大春、熊小萍等轮番上场演唱拿手唱段,此外扬剧名家高秀英、华素琴、蒋剑峰、筱荣贵、李开敏、姚恭林、汪琴、姜俊峰、金桂芬等登台献演《断太后》《双下山》《武家坡》等经典折子戏。

同年,江苏电视台为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录制专题片《红烛辉煌》,撰稿:袁振奇,高秀英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李开敏、吴蕙明和戴俊茹参加录制,并联合演出了“高派”名剧《鸿雁传书》,随后,高秀英等名家在镇江、扬州等地演出《断太后》《双下山》等剧以为庆贺。

二十二、纪念“梅·周”百年

1994年恰逢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全国各地举办盛大的纪念演出活动,扬剧《巡按还乡》作为纪念“梅·周”演出内容之一,分别在南京、上海、扬中等地进行演出。《巡按还乡》首先在南京人民剧场演出,随后至上海等地演出,同期还演出了《凤箫怨》《我想有个家》,在上海演出期间多名演员申报了上海白玉兰奖的评选,徐秀芳因在《巡按还乡》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最佳女配角奖,成为扬剧界首个获得白玉兰奖的演员。

1995年,根据话剧《情系母亲河》改编,吴蕙明、缪勇主演的《母亲河》,讲述的是战后流落在中国的韩国慰安妇与中国青年结下深厚母子情的真实故事。演出得到肯定,韩国的各大媒体曾专门刊以评论文章。1996年元月,省委高教工、省文化厅、省文联举办“面向未来、走向青年,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扬剧事业”活动,《母亲河》向在宁数十所高校的学生义演暨新春老干部慰问演出,同时参加了江苏省首届”加佳杯”青年戏曲节,获剧目奖荣誉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等。

1995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倡议下,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在南京、上海两地举办“95扬剧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江苏省各扬剧团竞相献艺,省扬剧团演出的剧目有吴蕙明、缪勇、诸葛秀兰主演的新编现代戏《母亲河》,徐秀芳、杨国柱主演的传统古装戏《罗帕记》,此外还有一组折子戏《剪发卖发》等。

二十三、《王昭君》囊括省汇演大奖并实现扬剧“梅花奖”零的突破

1996年省扬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历史剧《王昭君》被誉为“最美扬剧”。这是由剧作家袁振奇根据曹禺原著、江蛰君京剧本《王昭君》进行改编创作,徐秀芳、侯长荣领衔主演,吴蕙明、缪勇、朱余兰等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该剧从在舞台树立时起,便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曾作为优秀剧目被文化部向全国推荐,部分章节和唱词被纳入到大学教材当中。以后《王昭君》十三次易稿,七次投入排练,其中石玉昆担任1-3稿的导演,孔凡中担任4稿导演(未彩排即被否定),范继信担任5-6稿导演、俞克平担任7稿导演,同时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也随着版本的变化而改动。1997年《王昭君》获省第二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奖、优秀主胡奖、配器奖、服装设计奖、道具设计奖,演员徐秀芳、侯长荣、杨晓苇获优秀表演奖,吴蕙明、朱余兰、耿典夫、张大春、缪勇、杨国柱获表演奖。

2001年赴京演出,艳惊首都。专家一致认为:扬剧《王昭君》是对曹禺原著最成功的一次再创造,是扬剧新时期的代表作,在扬剧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并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会演的创作奖、演出奖、舞美奖等,徐秀芳、侯长荣、缪勇获得优秀表演奖。徐秀芳因此成为第十九届“梅花奖”表演奖得主,终于实现扬剧“梅花奖”零的突破。以后徐秀芳多次在接待江泽民同志的戏曲晚会上演唱《王昭君》选段。

1996年,省戏校应届毕业生李霞、时冬银、叶晓珉等进团。以后李霞拜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华派”艺术创始人华素琴为师。

1999年《百岁挂帅》作为江苏省第三届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剧目,并参加江苏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演出。

第三部分(2001至今)
二十四、依然保持引领示范作用

200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江苏省演艺集团,此后逐步深化体制改革。2005年始,集团成为全国首个具有市场主体身份的国有文艺院团,全员实行事转企,江苏省扬剧团从此不再是独立法人单位,团址从三十四中国4-7912标13号迁至小火瓦巷20号,一度更名为江苏省地方戏曲剧院扬剧团,以后又更名为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

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在集团总部的领导下依然保持着省属文艺院团的引领示范作用,先后推出《百岁挂帅》《恩仇记》《三女审子》《巡按还乡》《罗帕记》《马娘娘》《圆梦记》《夜明珠》《三请樊梨花》《绣球缘》等大型古装扬剧。此外,扬剧团聚焦当代现实题材,讴歌英雄模范人物,先后创排《丹凤湖畔》《党的女儿》《湖湾金秋》《李银江》《亚夫新传》等有影响的主旋律精品力作。这些新创剧目努力做到现代与传统的流畅结合,既保持了扬剧本身所独有的特色与韵味,又富有生活气息,符合时代审美,为扬剧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十五、新编历史戏取得佳绩

2002年省地方剧院扬剧团复排演出的扬剧《马娘娘》反响强烈。由徐秀芳、缪勇、侯长荣、诸葛秀兰、汪小艳等主演,该剧参加第三届江苏省扬剧节获优秀演出奖、优秀伴奏奖、优秀服装设计奖、导演奖、灯光设计奖、道具设计奖,徐秀芳、缪勇、侯长荣获优秀表演奖,诸葛秀兰、汪小艳、熊小萍、张大春获表演奖。同年,袁振奇根据阎甫、长歧原著漫翰剧《契丹女》改编的《情定关山》进行公演,导演:范继信,技导:郭海亭,作曲:卢小杰、吴枕源,舞美设计:陆野,灯光设计:吕金春,造型设计:何素梅。主要演员:徐秀芳、时冬银、秦小天、徐春华、熊小萍、汪小艳、诸葛秀兰、胡顺坤、缪勇等。2008年扬剧《情定关山》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4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艺术创作始人高秀英逝世,享年91岁。

二十六、赴沪、赴韩、赴港演出

2005至2006年,省演艺集团扬剧团连续两年赴沪演出。2005年9月在中国剧场演出《百岁挂帅》及折子戏专场;2006年10月在逸夫舞台演出《情定关山》及折子戏专场。上海戏迷十分热情,甚至有热心观众王先生自费包了两辆大巴车接送郊区的戏迷。

2008年先后出访韩国和香港地区,实现了扬剧大陆地区以外交流演出零的突破。7月11日应韩国全罗北道文化主管部门邀请,省演艺集团扬剧团一行30人,作为中韩两友好省区的文化交流项目,在韩国音乐文化殿堂莲花厅演出《百岁挂帅·校场比武》《扫松》《断桥》《昭君出塞》等折子戏。这是扬剧首次出访外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扬剧精彩的表演,赢得韩国观众的好评。韩国著名戏剧专家、韩国演剧协会全北支会前会长、全州大学教授朴炳棹先生评价道:“你们的演出得到了观众一致的赞赏。扬剧的音乐很美,有现代感,并且每个戏的音乐风格又各具特色;你们的演员很棒,唱得好,表演也好;戏的内容很生活化,能让人一下就进入戏中;你们把扬剧这个地方剧种,表演得成为世界观众都能接受的戏了,真的非常好。”

圆满完成访韩交流演出任务后,当年八月又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邀请赴港进行商业性的文化交流演出。这也是省扬首次赴港演出,全团52人携带了扬剧经典传统剧目《百岁挂帅》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经典折子戏:《断太后》《鸿雁传书》《魏征斩龙》等,于8月29、30、31日在香港大会堂剧院连演三场。特别是8月29日晚上演的《百岁挂帅》,场内座无虚席,整场演出掌声不少于20次,谢幕3次欲罢不能,可以说扬剧《百岁挂帅》在香港演出一炮打响轰动香江。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高级经理师李明珠女士感慨地说:“扬剧音乐很美,剧情好,表演很成功,没想到地方戏扬剧这么受香港观众的欢迎。”

2011年“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分别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和南京紫金大戏院举办了“琼苑芳韵—徐秀芳扬剧个人专场”。


二十七、《丹凤湖畔》晋京演出

《丹凤湖畔》(原名《最后一票》)是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历经五年精心打造的一出现代戏,该剧以新世纪农村为背景,通过展现新农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村民自治、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社区建设、民主参与、权利意识觉醒等,强调了保护家园、生态环境、维护民生权利的重要性,并倡导农村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编剧:陈明,导演:李利宏,缪勇、徐秀芳、侯长荣等主演,同年入选江苏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十八大献礼剧目赴京参加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演出当晚,剧场内气氛热烈,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展演中有119台从全国调来的地方戏,都是比较优秀的剧目。《丹凤湖畔》是其中非常优秀的,我刚才从头看到尾,一直很兴奋。编剧编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的是现实题材,接地气,讲人话,是一部非常好的地方戏。”北京7·21救灾英雄杜金荣则表示,来北京12年,能看到家乡戏在这里演出,既亲切又激动,感觉乡音这么熟悉。9月14日上午,现代扬剧《丹凤湖畔》首都专家座谈会在中国剧协会议室召开。与会专家对其剧本立意、关注焦点、创作风格、唱腔及音乐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省扬金三角”徐秀芳、缪勇、侯长荣三位主演的艺术水准和精湛演技表示由衷赞赏。

二十八、徐秀芳开山收徒,省扬六十周年华诞

2013年徐秀芳首开山门,初收省演艺集团扬剧团汪小艳为徒,再收镇江艺术剧院龚莉莉、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刘颖、仪征扬剧团王豪倩和赵悦为徒,其中龚莉莉日后亦如其师一般,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

2013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迎来六十周年华诞,扬剧团隆重举办了两场纪念演出,分别是3月8日纪念高秀英的“高派”专场和5月30日纪念华素琴的“华派”专场,11月10日在江苏省紫金大戏院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演艺集团秋之演出季扬剧团建团六十周年团庆晚会“缤纷琼苑竞芳华”。在这场团庆晚会中,《白蛇传》《王昭君》《丹凤湖畔》《鸿雁传书》等八部经典剧目的精华片段,文武结合,串联成晚会的主体。邀请了扬剧界高、华两大流派的传人加盟参演,名家共聚一堂,同台展现扬剧艺术的魅力。演出受到了扬剧戏迷的热烈追捧,整场演出,掌声雷动,喝彩满堂。


二十九、主旋律精品力作不断

2016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由徐秀芳策划,方凡改编,将阎肃早年创作的名剧《党的女儿》移植改编为现代扬剧。同时邀请原总政歌剧团副团长程桂兰担任导演,原省扬剧团副团长金震耕担任执行导演,胡锦芳担任艺术指导,徐秀芳饰田玉梅、缪勇饰七叔公、汪小艳饰桂英、胡顺坤饰马家辉、刘颖饰鹃妹子、马晓祥饰小程、徐春华饰孙团长。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红色经典之作,也是首次在扬剧舞台上结合交响乐崭新呈现。

扬剧《党的女儿》的每一次演出就如同一堂生动的党课,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阵阵心灵震颤,更是内心深处对党组织精神信仰的一次洗礼。同年该剧获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和江苏艺术基金2016年资助项目。“七一”党的生日,徐秀芳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庆祝“党的生日”大型晚会,演唱该剧中的“堆字大陆板”。

此后徐秀芳将该剧传授给仪征市扬剧团的弟子王豪倩、赵悦,并作为扬州市向建国七十周年献礼以及扬州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巡演节目,在扬州地区进行巡演。省演艺集团扬剧团青年演员刘颖得到其师亲传,也继承了该剧,并于2020年上演青春版《党的女儿》,广获好评。

《湖湾金秋》创作演出于2018年,该剧以现代教育和生活为背景,关注农村中小学调整、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等议题,通过塑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形象叶知秋,展现了教育变革的历史进程。剧中巧妙融合扬剧传统音乐和现代元素如手机、社交媒体等,使之成为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条件。在省教育厅、省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帮助下,该剧参加全国优秀现实主义题材舞台艺术展演;分别在镇江、扬州、泰州等15个区、县重点中小学巡演,演出受到领导及在校师生的充分肯定。广大师生纷纷赞扬该剧是一部讲艺术、接地气、特别具有时代感的优秀剧目。艺术指导:徐新华、徐秀芳,编剧:朱正亚,导演:王咸俊,音乐、唱腔设计:冯成杰,配器:顾坚,舞美设计:俞辉,灯光设计:杨庆锦,服装、化装造型设计:王文晶,道具设计:黎明,音响设计:韩震,编舞:魏魏。主要演员:徐秀芳饰叶知秋,缪勇饰卢惠荣,熊小萍饰梅雨婷,刘颖饰李水莲,时冬银饰朱向彤,张健饰傅小宝,胡顺坤饰傅传家,汪小艳饰仇世兰,马晓祥饰梅从文,杨勇饰孙老师,叶晓珉饰李老师。

现代扬剧《李银江》是以十九大代表、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的先进事迹为母本提炼创作,讲述了他尊老爱老,为孤寡老人尽孝送终的故事。编剧:杨蓉,导演:王咸俊,唱腔设计:卢小杰,音乐、配器:王啸冰,舞美设计:凃俊,灯光设计:杨庆锦,服装造型:王文晶。主要演员:马晓祥饰李银江,胡顺坤饰秦智和,汪小艳饰赵秀凤,张大春饰周宏生,熊小萍饰张慧芳,时冬银饰李姐,李霞饰丁莲珍。2019年该剧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项目资助,同年参加紫金文化艺术节,马晓祥获得优秀表演奖。

另一出现代扬剧《亚夫新传》从全国先进工作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自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上退休后讲起,着力突出赵亚夫引领当地农民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致富之路的艰辛历程,以轻喜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可亲、可信、可敬的赵亚夫的艺术形象。编剧:陈明,总导演:黄在敏,导演:李杰,唱腔设计:卢小杰,音乐设计:王啸冰,唱腔设计助理:张天林,唱腔配器:陈辉东,舞美设计:盛小鹰、吴海鸥,灯光设计:杨庆锦,服装设计:梁华勋,道具设计:洪亮,造型设计:唐悦。主要演员:马晓祥饰赵亚夫,汪小艳饰王老师,江林玉饰向得发,胡顺坤饰常书记,姚沁晨饰唐小芳,叶晓珉饰封老板,刘承凯饰高财务,曹昊饰文青。2022年入选紫金文化艺术节特邀剧目展演。

《李银江》和《亚夫新传》这两部扬剧都是来源于真人真事,故事内容主题鲜明,生活气息浓厚,没有刻板说教,而是以朴实、生动的手法讲述真人真事,形成了省扬模范人物戏“乡土气息浓郁” “人物形象真实饱满”“让观众笑中有泪”的艺术特点。


三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五代入团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具有较高地位。2006年5月20日,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蒋剑锋、吴蕙明、徐秀芳成为国家级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2月缪勇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九月汪小艳、李霞成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91届省戏校扬剧科毕业生进团以后,23年没有招新生,演职人员出现严重断档现象。所幸的是,2014年在省委宣传部、省演艺集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定向招收了30名学员,并委托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代培,学制6年。这批学员于2020年正式入职,成为“扬五代”。“扬五代”的入职意味着江苏省扬剧团迈入“新时代”,他们刚一进团即担纲主演,挑起大梁。排演了薪传版《百岁挂帅》、薪传版《恩仇记》、青春版扬剧《党的女儿》、青春版扬剧《白蛇传·情》,并在扬剧现代戏《亚夫新传》《陈延年1927》中成为重要班底。剧团聘请名师徐秀芳等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基本功训练,有计划地传授优秀折子戏。如今他们长期活跃在江苏各地的舞台上,不断带给观众们新的演出剧目和惊喜。

尾声

弹指一挥间,2023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江苏省扬剧团)迎来了第70个年头。七十载流金岁月,一代又一代的省扬人在这片充满魅力的艺术园地里,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朵又一朵璀璨的艺术之花,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不断将扬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度。愿扬剧生生不息,祝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繁花似锦,再创辉煌!

   2023年11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