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猬的优雅》: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抓住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美好

 妙子的宅家时光 2024-04-30 发布于河南

01

《刺猬的优雅》是一部很有哲理意味的书,它早在2007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版,由法国作家妙莉叶·芭贝里创作的短篇小说。

此书刚出版不久,就达到百万的销量,还获得很多大奖,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部小说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主线也很简单,讲述的是巴黎一个高档公寓中,一个相貌平凡又有些怪异的门房,她的生活状态,以及围绕在她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

门房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太婆,她叫勒妮,平日里不爱说话,有一副不近人情的冷漠,如果早上规定几点开门,她就不会提前给人方便。

尖酸刻薄是很多人对勒妮的第一印象。加上她相貌臃肿,走路时像个老人一样弯腰驼背,时间这把杀猪刀,也给她脸上创造了很多皱纹。

勒妮容貌丑陋,皮肤臃肿,脾气古怪,不是很讨人喜欢。

周围的上层人士都打扮得很精致,而她总是不修篇幅,混在人群中总是凸显的格格不入。

公寓的邻居都只知道勒妮性格怪异,都不怎么同她搭话。

勒妮每天只要忙完自己手里的工作,就会待在自己的小房子里,一声也不吭儿,她不喜欢与人唠家常,即便那些人很友好很有趣。

这位看似离群索居的门房,其实内心有一片独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她可以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给自己铸造一个坚固的避难所。

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她就待在小小的空间里,阅读、撸猫、听音乐喝茶,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房间里的每一本书,都是滋养她的养料。

勒妮把优雅的那一部分隐藏起来,因为人们这里不需要一个知识渊博的门房。

所以勒妮秉持着“优秀不用秀”的原则,对待外人总是如刺猬般扎手,只有在独处的时候,她才会把那一面释放出来。

就像书中说的:“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白天,勒妮是一个忙碌的门房,夜里,她就和孤独为伍,做自己领地里的英雄。

不管外界怎么评价,她都能为筑起一座城堡,和那里的子民和风景对话,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她早就拥有了一整个世界。

02

勒妮做门房已经二十多年,她的丈夫很早就因病去世,命运似乎从没有垂青过她,她从小就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从小不被老师看好,长大后,又早早被家人当成工具嫁人。

生活在被人嫌弃的环境里,勒妮就像是一个被人随处丢弃的抹布,每天就像个仆人一样,被随处使唤,也像一块砖头一样,哪里需要就往哪儿搬。

因为容貌丑陋,所以人们对她总是缺少尊重和理解。

勒妮是人群中的另类,人们的眼光会向容雍华贵倾斜,根本不会为她驻足片刻。

她的孤独极少有人能懂,是荒原中不起眼的一粒沙,没人在意她的存在。

12岁女孩帕洛玛也居住在这栋公寓,她的脾性也很怪,在学校里她天赋异禀,学习成绩很好,她心性也早熟,能悟透很多成年人都理解不了的道理。

帕洛玛善于思考,对哲学宗教见解颇深,姐姐却觉得她很无聊,她常常躲在暗处,观察大人的谈话。

她很想融入人群,但总是没聊几句就会感觉厌倦。

她对事物的观察很细致入微,于她来说,人的一生如同在鱼缸里,在这个世界里,大人们像窗户上的苍蝇,用一生在鱼缸里撞来撞去。

在生活中,帕洛玛总是孤独的,她没有几个朋友,因为过早看透了生活的虚无和上流社会的肤浅。

她一直都在寻求解脱,因此决定在自己13岁生日那天,选择自杀。

帕洛玛跟勒妮一样怪异,生命中少有真正懂她们的人,但同样是不被人理解,她们的选择却完全不同。

勒妮每天照常做好自己的事,她不会参与无聊的娱乐活动,小小的房间里布满书籍,也在自己的世界中乐得自在。

勒妮也极力向内探求,把自己当成宝藏一样去挖掘,即便她的古怪脾性,总是引发众人议论,她也丝毫不在乎。

热闹的应酬只会扰乱她的思绪,相比于表面上的融入,她宁可不被接纳,宁可拥抱孤独,也不愿迎合世俗,学会吹捧那一套。

但帕洛玛就比较极端了,面对嘲笑和无视,她就想着用报复的方式,去对抗身边的一切。

她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精神上却很空虚,外界的富有对她来说只是陪衬。

如果现实的条件不能满足她的设想,帕洛玛就容易滋生悲观的念头,逐渐被恨意所吞噬。

虽然她才只有12岁,往后还有无限可能,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不断探索中发现的。

如果过于计较生命中的不完美,生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即便往后有很多可能性,她也只在乎眼前的虚空,不愿大胆尝试。

帕洛玛很聪明,但她眼光太过狭隘,其实生活在世上的每个人,何尝不是孤独的,她的母亲和父亲,包括他们家里养的猫,都有不融入世人的那一面,只是她看不到而已。

只不过帕洛玛年龄还小,她意识不到寂寞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即便会感觉孤独,可依旧有人随遇而安,利用虚无,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丰富的体验。

就像勒妮,会选择用知识武装大脑,即便她在外只是一个邋遢的妇女,可每当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就会变成一个女王。

她不会像帕洛玛那样急着寻死,因为生命短暂,就应该用来感受。

过早就被一亩三分地给局限住,过度审视命运的安排,其实不会让人逃离原来的框架中,反而会让人无所适从,陷入另外一种困境。

一个选择无视命运的安排,在生命之余去创造更多权利,学会爱和包容,积极地去迎接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变化。

另一个选择逃避的生命的虚无,在不被理解的环境里,鄙视着周围的一切,悲观地认为生活毫无希望,也不愿留恋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

只有真正愿意在孤独中安静下来的人,才不会随意被外界影响,他们更愿意接受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即便是最无聊的时光,也能沉下心来,慢悠悠向前走着。

与其总是与庸俗和肤浅为敌,不如在内心种下一片阴凉之地,空了就坐在那里喝喝茶,吹吹风,也好过无病呻吟的表达。

03

勒妮遇到小津格郎之前,一直对自己是不自信的,即便她博览群书,可她佯装出来的冷漠,会变成一个筛选器,如果不是同频之人,是很难发现勒妮内心深处,还有优雅细腻的一面。

一天,公寓里搬进来一个日本人,和往常一样,勒妮也是客套性地对他打了招呼。

但在转身的那一刻,勒妮因为说出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让小津格郎感受到了勒妮的不同寻常。

这也激发了小津格郎的好奇心,他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布满褶皱的外衣下,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他开始主动向小津格郎发出邀请,请他共度晚餐,一起谈论音乐剧和电影,还聊很多哲学和艺术,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却因为相似的爱好,成为了好朋友。

小津格郎身份尊贵,家里的装修设计都很有品味,他跟勒妮相处过一段日子之后,才感叹人不可貌相。

勒妮就像是一本积满灰尘,但拥有智慧的书,外面冷酷又邋遢,但接近之后就被她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勒妮做门房已经二十多年,从事的职业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但这并没有让她停止对自我的打磨,生命纵然短暂,她对时间也从不敷衍。

多少人因为看透了生命的虚空,很早就放弃了探索内在,勒妮却在逼仄的环境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即便根本不会有人在乎门房是否有学问,她也会找到精神慰藉的出口,不屈服于世俗的标准。

勒妮在死亡的那一瞬间,都在想着怎么帮助别人,她已经做好准备,去接受自己的爱情,奈何生活残酷,她最终死在车轮下。

她的葬礼上冷冷清清,还没来得及去赴约,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死亡是为了渲染生命的终极意义,那它就不该因为它迟早会结束,就终止其他可能。

因为活着不止是为了忍受孤独,更多是不给自己设置过多限制,去创造更多活法,不因外界的匮乏,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重要的是死之前在做什么,勒妮在死亡之前,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纵使勒妮不可避免惨遭车祸而死,但她也收获了一份爱情,从此再无遗憾。

小说的最后,帕洛玛才真正意识到生活的本质,不过是为了抓住那转瞬即逝的美好。

就算不被人理解,无人问津,也依旧有千万种活法;纵使生命短暂,也依旧不妨碍去表露善意。

死亡虽然是终点,但并不是悲剧,如果生命注定会失去,又何必在乎外界的冷漠呢,因为人终究要回归自我,如果太自我局限,就会被痛苦湮没,而忽略了外界的探求。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红楼梦》:宝玉明明最爱读书,为何总被人批得一无是处?

《红楼梦》:贾雨村从落魄书生到人生开挂,最后却变成人渣,丢尽读书人的体面

一个爱玩赌好酒色的人,凭什么成为香港四大才子

张爱玲《第一炉香》:缺爱的人,一生都在为欲望买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