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什么厉害,因为“因材施教”吗?诸葛亮为什么厉害,因为“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吗?

 赵数理 2024-04-30 发布于上海
一、  孔子为什么牛逼?——以“因材施教”为例的分析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的“至圣先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甚至可以不加之一。
孔子(在教育领域)为什么牛逼?
一般会说,他提出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
最为大家熟知的比如: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有教无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但仔细想一想,“因材施教”作为一种理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口号,即使从来没学过孔子的,随便一个比如印度的中学老师,应该也能说出类似的话语吧?
其他的理念也是,“温故而知新”强调复习,随便一个普通人也都知道复习的重要性吧?即使从没学过论语的文盲也能说出类似的话。
所以,我大胆猜测,孔子之所以牛逼,绝不仅仅是他提出了这些口号,而是他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具体运行的方法。
因材施教的口号谁都会喊,但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面对一个班50名同学:
首先,你得有分辨每个人属于哪种类型的能力,你得对各类孩子成长的特性有着充足的了解,才能对每种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孔子就提出了相应的说法:知人智者,自知者明。可见,没有足够的智慧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你很难“知人”,判别每个人属于什么类型绝非易事)
其次,你得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能力,A型孩子侧重讲授法;B型孩子更重视实验法;C型孩子不是学书本知识的材料,应该往社交、动手能力方面发展;这些不同方法你得都会。(相应的,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对于不同学生应该会有所侧重)
可见,会喊因材施教的口号,和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事。
二、 诸葛亮为什么牛逼?——以《隆中对》为例分析
网上有人说,诸葛亮凭一己之力,愣是把“诸葛”这个姓氏变成了智慧的化身。哪怕一个买猪头肉的店铺叫“诸葛肉食店”,我都会觉得吃他家的猪头肉会更聪明。
诸葛亮为什么牛逼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刘备向诸葛亮“咨臣以当世之事”,到底咨询了诸葛亮什么呢?
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提出了“隆中对”,即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构想”。
简言之,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问题是,这个构想别人都看不出来,唯独诸葛亮看出来了吗?
基本的逻辑判断应该不是。
刘备本人也是一代枭雄,曹操青梅煮酒尚且要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刘备本人应该也有了基本的思路。
周瑜、鲁肃能看不清天下的发展趋势吗?
荆州的刘表也是一代猛人,他不知道自己处于可能被取代的境地吗?益州的刘璋真的是酒囊饭袋吗?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在东汉末年乱世,像刘表、刘璋这种能够稳居州刺史之位数年的人,绝非演义小说中那样无能之辈。
荆州战略地位险要,刘表虽然牛逼但不是顶尖高手,可能受不住;刘璋的蜀中拥有都江堰,挺富裕的,而刘璋本人不是曹操那样的强势首领,统治强度较弱。所以,诸葛亮制定了先取荆州,再夺益州的战略,要坚守东联孙权、被拒曹操的基本方针。这个确实很牛逼,但没有牛逼到除了诸葛亮别人都看不出来那个程度,刘备本人很有可能也是有这个基本思路的。
进一步推测,诸葛亮不仅仅提出了这个战略方针,而且进一步有一些更具体的方案方法,让刘备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包括到底怎样夺荆州、夺益州,怎样和孙权联合,每件事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主要风险是什么?如何规避风险?只有这样,才会让刘备彻底佩服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并委以重任。
三、比口号更重要的是具体方法
口号也很重要,甚至有时候作为宣传方式至关重要。
但从现实层面讲,喊口号毕竟太简单了。
多喊喊“因材施教”、“公平公正”、“惩善扬恶”等口号,显得很正能量。
但是,到底怎么做呢?
最近几年教育中喊得最多的口号是“减负”、“双减”。
要减轻学生校内和校外负担,也提出要减轻教师负担,减少一线教师非教学事务。
但效果如何呢?
太多官员、专家学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喊喊口号、写写文件、发发论文、拿拿课题。
真的去做,那太难了。
积重难返的应试观念如何改变?涉及各方的利益如何协调?
我自己也要反思,如果我写了一篇“双减”主题的论文,发到了某权威期刊,我可能会为自己多了一篇权威论文而沾沾自喜,但这篇文章真的对双减这件事有一点点的作用吗?如果没有,如果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没有真切的作用,我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