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掌故 | 霭园与花园山

 人文武汉 2024-05-01 发布于湖北

武昌昙华林街区“花园山”的名字比“崇府山”(民间称“崇福山”)要出名,花园山得名于“霭园”。

1890年(约)《武汉城镇合图》上的蔼园

明末崇阳王府被毁后,崇府山成了百姓用地。到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一位姓刘的文人在山脊上修建草堂、亭园。当时的学使吴省钦(号白华)为其题门额为“霭园”,并有门联“江城画里,崇冈枕秀”写实。

其后,武昌府粮道刘锡嘏为其作铭记胜,题为《霭园铭》,从此名声大振。霭园(一作“蔼园”)俗称“刘家花园”,占地十余亩。园四周有竹编麋眼之篱、虎皮之垣。园内杂花亏蔽,亭榭错落。每当春暖花开或金秋九月,游客络绎不绝。园内最引人注目之处要数建在山麓高处的“佳山草堂”,若登高小憩,可坐揽山川之美,可眺观江湖之胜,草门联“挹朝爽西来,杯底岚光飞隔岸;望大江东去,眼前帆影度遥山”就是佐证。刘锡嘏是书法高手,将《霭园铭》大书于屏,时人视为墨宝,争相摩勒。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六有《刘园》一篇,记园内布局甚详:

园第一门西向,内辟地数亩,皆缭以垣,有祠祀花神,题联云:'五百年为园主人,高台曲池,点缀江城如画里;十二月催花使者,和风甘雨,氤氲香国得春多。’北有茶社,榜曰'来鹤’,游人于此小憩。第二门东北隅南向,内有梅苔、鹤露山房、小天台、白华亭诸胜,俱在东偏;向西,小天台之西有佳山草堂,向南可望江景。入第三门,一小径,东有吸江、春草二亭。径尽有堂三楹向东,颜曰'一池秋水半房山’。堂东有池,池东有树,树阴环绕,凉意袭人,于此避暑最佳。堂之北,即主人内室。园不宏敞,而幽邃静逸,然尘外,洵为鄂州胜地。

丁酉岁,余屡游焉,曾题诗云:

一径穿云入,楼台漾碧虚。

人为盘谷隐,地是辋川居。

旧作藩王宅,今成处士庐。

不胜怀古意,凭眺重踟躇。

莫负山林胜,幽踪且暂淹。

江声走虚壁,岚气逼深檐。

古砌蟠藤曲,疏篱引蔓纤。

好诗扪石赏,写景韵重拈。

光绪年间维善摹绘霭园全图

嘉庆年间曾短暂任湖广总督的阮元也在余暇游览霭园。其著作《研经室四集》卷十《文选楼诗存》有《霭园听莺》一首:

繁林千树合,夏气一山清。

连巢乱绵羽,倚户得嘤鸣。

百啭犹未已,双柑殊有情。

羡彼谷居者,交交朝暮声。

霭园在咸丰年间因兵祸遭破坏。光绪中为署陕西兵备道汉阳人黄嗣东(字小鲁)所得,成为其“别业”。在两湖书院校阅试卷的陈三立(字伯严,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两湖书院教习易顺鼎(字实甫)等人常在此留宿,邀一帮诗友雅集,互相唱和。湖北官报局总编纂福建诗人陈衍尝参与其间,在其《石遗室诗话》卷十九记载:“余有《怀旧绝句三十三首》,中《怀黄小鲁兵备》云:'投老汉阳黄鲁髯,霭园楼阁几堆盐。追酬人日高常侍,词翰招魂待伯严。’亦用杜诗。伯严每至武昌,必住小鲁霭园,常招余及实甫诸人赏雪赋诗。”

刘家花园招徕众多游客赏花,也带来了商机,于是周边居民就干起了种花卖花的营生。晚清丁宿章辑《湖北诗征传略》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王菊门曾访江夏隐居诗人秦文朴故居(省城东北隅),只见秦氏“子孙以种花为业,环堵萧然,庭户整洁,犹可想见隐君子之余风”。当时种花人家赶时髦,纷纷将花铺称作“某某花局”,1880年11月29日(光绪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海《申报》发表的棣华馆生《鄂垣竹枝词》记载了这一有趣现象:

白云深处近仙乡,四季长留百卉香。

明是花林偏号局,园工风趣学官场

作者原注云:白云深处,道家别院;花铺招牌均称“花局”。

既因“刘家花园”已逝的陈迹,又因当地居民种花卖花的悠久历史,崇府山便有了“花园山”的俗称。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花楼街交通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