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瑶人对粤西居民形成的影响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5-01

传 播 苗 学,播 种 文 化 

苗信仰 | 苗文化 | 杂说汇 | 东方学 | 西方学

图片

郭安胤

内容摘要:
粤西是今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市。粤西地区历史上经历越人、俚僚人、俚僚人和汉人、汉人和瑶人共同居住的几个阶段,现在主要是汉人。瑶人在明清时期形成粤西地区的主要土著居民,由于封建王朝在粤西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将瑶人编入保甲,与齐民一体稽查,又通过族谱编写,开设私塾学校,使瑶人永久性汉化,对现在粤西地区居民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粤西地区的风俗受到古代瑶人风俗的影响。
关键词:
瑶人  粤西  俚人 土著  居民
图片

百越分布图

粤西是今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广东省西部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市。如果从比较宽泛的地理概念来说,除了包括上述地方外,粤西还包括肇庆市,粤西可划分为西江流域,漠阳江流域,鉴江流域,雷州半岛四部分。为了对接官方数据,文中的粤西地区今主要包括湛江、阳江、茂名和云浮四地级市,按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数量排名中,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分别排名为46(699.33万)、63(581.78万)、227(242.28万)、227(236.01万)。整个粤西地区人口为1759.4万,汉族为主,在阳江市的阳春市永宁镇、圭岗镇等地还有10000多瑶族。粤西地区居民形成经历了那些阶段,瑶人在粤西地区居民形成中有那些影响,笔者现就这些问题试作如下探索。
图片

粤西地区地图

图片
图片

一、粤西地区居民形成的几个阶段

图片
图片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粤西地区的居民是越族系。越族系主要分布在中国古代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即今苏、浙、皖、鄂、赣、闽、粤、桂、台、琼等地区,部落众多,有百越的称呼。《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宋朝人罗泌的《路史》说:“越裳、骆越、瓯越、瓯隑、瓯人、且瓯、供人、海阳、目深、扶摧、禽人、苍吾、蛮扬、扬越、桂国、西瓯、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仆句、比带、区吴,所谓百越也”。(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一文)。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其他资料还记载岭南地区有儋耳、乌浒、高凉(梁)、缚娄、阳禺、驩兜等等族称,故南方历史上建置有苍梧(仓吾)、九真、会稽、儋耳、桂林、越裳(常)、高凉(梁)、傅罗、番禺、黔中、桂林、苍梧、洞庭等等,粤西地区主要是高凉(梁)、苍梧(仓吾)部族。
图片

汉书地理志

2、汉晋南北朝时期。
汉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岭南地区及今越南北部等地居民主要是俚僚人(也称俚、僚),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秦汉以后,越人被征服,称呼也随之有改变,俚僚便是对越人的称呼。越—俚僚既然是在社会发展和变化后而造成族系名称变化的,因此没有影响到族系的实质。岭南圣母今电白山兜丁村人冼太夫人(522—602年)是俚僚族系首领,被记作越族系首领,俚僚族系的圣贤新州(今新兴)人六祖惠能(638—713年),也被称为葛僚,可见越—俚僚族系是一体的。《隋书·谯国夫人传》载:“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五祖弘忍和尚问六祖惠能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这些历史记载,说明了无论是称为俚,或者僚,或者是濮俚和葛僚,都是一个相同的族系。笔者所处的粤西地区,是俚僚人的核心地区,现在汉化了,地名、方言、风俗仍有俚僚人的印记,如:事物(情)无法分离的情况,用方言说是:都“俚僚”了,乜人(谁)分得清(开)?晋顾微《广州记》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都认为俚僚是同一族系。南北史和唐书,对岭南俚人,也是俚僚并举。如《南史·兰钦传》说:“兰钦……破俚帅陈文彻”。《南史·欧阳頠传》说:“兰钦征夷僚。擒陈文彻”。同载陈文彻一件事、同一个人,在同一书中,有时说他是俚人,有时说他是僚人,无疑也说明了俚僚是同一族系,没有不同。《南齐书》载:“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俚獠(僚)与夷獠(僚)也是同一词。可以说,俚和僚是同一族系的关系,即越人后来的称呼。
从岭南各地的出土文物表明,俚僚人的先民在春秋战国时已进入奴隶社会。俚僚人先民春秋战国时已普遍使用青铜器,这是阶级社会出现的标志。从广西平乐艮山岭和武鸣马头战国墓群来看,有的棺有椁,有的随葬品多,有的随品少,说明财产分配不公、贫富等级差别的存在。在广西贵港市罗泊湾西汉墓中,还发现有殉葬的奴隶。冼太夫人故里电白山兜丁村及周边出土的文物,自商代至唐都非常丰富。秦汉在岭南设置郡县后,使一些交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逐步实现了封建制度和越人汉化。但地处僻远、生产力发展较慢的俚僚人聚居区,直到隋唐时奴隶制仍然残存。《隋书·食货志》云:“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取赕物,以裨国用。”中央封建王朝只是采取“和辑百越”、“以故俗治”的政策来对付俚僚人,无法全部臣服俚僚人。俚僚人大首领知名者如冼太夫人(522—602年)及其孙冯盎(571—646年),孙冯盎有奴隶五万人,自夸“子女玉帛吾有之,从生富贵,如我希矣”。俚僚人奴隶制不同于商周时的中原井田制奴隶制,而是一种家长奴隶制。宋代出现的壮人和黎人,是俚僚人的后裔。
汉晋及南北朝时期,粤西地区得到了开发。建置由少到多,成为岭南地区开发比较早的地区之一。粤西地区汉晋时期主要属合浦郡,部分属苍梧郡。三国两晋时期主要属合浦郡、高凉郡(高兴郡又分又入)、苍梧郡。南朝宋齐时期分属广州晋康郡、永平郡、广熙郡、新宁郡、海昌郡、高凉郡、宋康郡和越州高兴郡、永宁郡、齐康郡、吴春俚郡。南朝梁陈时期主要属南合州、罗州、高州、泷(双)州、建州、新州。冯、冼、宁、陈、庞等部族是粤西的主要居民。出生在南朝梁时期宋康郡(即汉高凉县、隋高凉郡、今电白丁村)的冼太夫人是俚人的丰碑,是世界女性最杰出的代表,粤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林召棠诗评说:“群羡夫人勇无敌,我道夫人勇胜人。识在先机尤绝伦。偏师不作女天子,率乃子孫称外臣”。不作女天子的冼太夫人被岭南人尊为岭南圣母,先后为被朝廷封为“宋康郡夫人”和“谯国夫人”。
图片

冼太夫人

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粤西地区居民主要是俚僚人,瑶人也有迁徙进来,部分俚僚人汉化。在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频繁出现,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唐后期“俚”续渐消失,“僚”的称呼还在一定地区存在,大多数史籍常将俚僚并称,俚僚本为一个族系,即越族系。俚名称的消失与俚僚人首领冯氏、冼氏、宁氏、陈氏、庞氏相继失去势力有关,也与五代十国南汉有关,粤西俚僚人不愿作为南汉臣民,迁徙到海南岛、广西及周边地区,其中有部分跟随当时的高州刺史刘昌鲁进入朗州武陵郡(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南部地)。史载:宁远节度使(驻容州,今广西北流)庞巨昭、高州(今广东高州东北)防御使刘昌鲁二人皆唐官,于唐末率乡民拒黄巢军有功,故授斯职。唐亡后,刘隐据岭南,二州不附。刘隐于开平四年(910)二月遣弟刘岩帅军攻高州,为刘昌鲁所败;转攻容州,又败于庞巨昭。庞、刘二人虽退岭南兵,但恐终非刘氏之敌,开平四年十二月,遂请附于楚。马殷遂遣横州刺史姚彦章将兵迎之。于是送巨昭与昌鲁之族及士卒千余人归长沙。楚王马殷以彦章知容州事,以昌鲁为永顺军(驻朗州)节度副使。至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二州复为岭南刘岩所夺。楚所置宁远节度使、权知容州姚彦章不能守,只得迁容州百姓、府藏入长沙。


4、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粤西地区居民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除了部分汉人迁入外,其中有部分俚僚人汉化,部分俚僚人瑶化,而瑶人也大量进入,部分瑶人汉化,居民不再单一。南宋时期,岭南地区发生了“鼓反之乱”。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冼氏简溪裔孙高声《佛山简村房分迁顺德分房谱序》载:考我冼氏太祖之初,其先高州茂名县人也,世为武帅部落,因避鼓反之乱父子兄弟聚货商游侨寓广州,宝居佛山鹤园,淳祐年间(1241—1252年)分迁南、番、顺等县……鼓反之乱是指南宋时期朝廷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各部族,强行将俚僚人首领拥有的象征首领权力的铜鼓收走,剥夺大首领权力,造成他们无法统领部众而引起的动乱。鼓反之乱后,粤西部分俚僚首领及其部族四散迁走,在迁移中分化,信宜部分地区的俚僚人仍盘据在云开山脉与泷州俚僚呼应,这些俚僚人后来部分与湖南南迁瑶人融合,成了粤西地区瑶山主人,史称为瑶僚、瑶僮,瑶僮是广东广西壮族瑶族的先民。部分俚僚主要是西川(西江)丶东川(鉴江)流域与汉族逐步融合者,由于部分俚僚人被汉化得很彻底成了当地土著汉族。到了元代,粤西地区居民主要是汉、瑶、僮等了,称为黎(俚)僚的已经很少,只是存在于雷州半岛一角。
李默在《宋、元时期广东瑶族分布考略》中认为“宋、元时期广东境内已经遍布瑶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汪廷奎在《试论元代广东的瑶族》(见《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七辑)》中论述:“综观元代广东的广东道15路、州及海北海南道的高、雷、化三路,其瑶族分布状况是:有瑶族分布的有广州、韶州、南雄、肇庆、德庆、高州、雷州等7路和连、桂阳、英德、新、封、南恩等6州,即18路、州中的13路、州,地域居广东全境之大半;而潮、循、惠、梅、化等5路、州也都可能有瑶”。可见元代粤西地区瑶人的普遍存在。
图片

铜鼓

5、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粤西地区除了部分汉人(其中有俚僚人的汉化,也有涯话韶州流民)外,瑶族和壮族是粤西地区的主要土著民族,其中主要的又是瑶族,瑶族大部分聚居于山区。根据信宜书籍资料记载:948年,瑶民开始在信宜的山区种蓝,制靛,染布;972年,瑶人开始在勃洞大岭头采矿炼锡;976年,在信宜山区发现银场,并开采;1381年,瑶人开始在贵子镇,洪冠镇炼铁;1406年—1417年,瑶族首领进贡土特产表示臣服。据明朝万历《高州府志》“卷之二·戎备·猺狼獞兵”记载:茂名县猺兵五百八十名,圆垌寨二十名、单洞寨三十名、大田水尾四十名、黄坡寨三十名、六甘寨二十名、长院寨三十名、坑塘寨三十名、潭婆寨二十名,俱周郁管;藤水寨四十名、陶井寨三十名、周敬寨三十名、白水寨六十名,俱吴弘志管;黄坑寨五十名,黄俸管;鹅头山一百名,吴聪管;丹章大寨五十名,周述魁管。据1996年《阳春县志》记载:“嘉靖十二年正月明朝廷调集63000兵力,分三路围剿阳春西山瑶族,攻捣瑶、壮村落125处,杀害瑶、壮居民共3799人,俘虏后被流放的瑶、壮族人口3720人。”泷州僚转化的瑶和南迁的瑶人融和在一起,是明代粤西地区瑶人最大的一支,但到到明万历年初,明王朝出动十万大军征剿罗定瑶民,历时一年,杀害四万多人。大量瑶民四散逃亡,少部分避居深山。到了清末,瑶族在粤西地区很少发现。直到现在,粤西地区地区人口为1759.4万,汉族为主,只是在阳江市的阳春市永宁镇、圭岗镇等地还有10000多瑶族。广东瑶族主要分“过山瑶”和“排瑶”两个支系。人口为15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清远市的连南、连山、连县、阳山和韶关市的乳源、曲江、始兴、乐昌、翁源、英德、仁化以及肇庆市的怀集等12个山区县,惠州市的龙门县和阳江市的阳春县也有部分瑶族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特点以“大分散、小聚居”为主,连南、连山、乳源3个自治县是瑶族主要聚居区,连南占了全省瑶族人口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连县三水、瑶安和阳山县秤架、龙门县蓝田、始兴县深渡水等瑶族乡,也是省内瑶族相对聚居点。 
图片

粤西阳江市阳春横垌瑶族村

图片
图片

二、瑶族在粤西地区居民形成中的影响

图片
图片
1、明代瑶族在广东的分布。
对于明代瑶族在广东的分布,根据“茂名韦小宝(高州制造)”先生结合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统计的情况如下:
广州府:南海、番禺、东莞、新安、增城、龙门、香山、新会、新宁、从化、清远、连州、连山、阳山。
韶州府:曲江、乐昌、英德、乳源、翁源。
惠州府:归善、博罗、永安、海丰、龙川、长乐、兴宁、河源。
肇庆府:高要、高明、四会(怀集)、新兴、阳春、阳江、恩平、广宁、德庆、开建、封川、罗定(泷水)、东安、西宁。
高州府:茂名、电白、信宜、化州、石城(实际上与石城接壤的吴川西山也有瑶人分布)。
雷州府:海康、遂溪。
廉州府:合浦、灵山、钦州。
琼州府:文昌。
潮州府(畲瑶):海阳、澄海、饶平、程乡。
图片

粤西阳江市阳春首届“盘王节”

2、明嘉靖《广东通志》对粤西瑶人主要活动记载有:
洪武十二年(1379年),泷水县猺(瑶)人刘弟三者,自元末为害,已非一日。是年复聚众寇掠,朝廷命指挥刘备讨平之。
洪武十六年(1383年),猺(瑶)乱,上命申国公邓讨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西山猺(瑶)人盘穷肠为暴。官兵捣其巢穴,设立猺(瑶)首统领。抚猺(瑶)甲总,每岁来朝,赐之钞币。自是回面向化。
永乐四年(1406年)春三月,高州府信宜县六毫峒下水三山猺(瑶)首盘贵等,朝贡方物。上嘉其慕义,赐赍遣还,仍敕有司免其赋役。六月,高州肇庆二府猺(瑶)首赵第二盘贵来朝。
永乐六年(1408年)夏四月甲申,德庆州猺(瑶)首盘永用来朝。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德庆州新落山猺(瑶)首骆第二来朝。
永乐十年,信宜县根竹峒猺(瑶)贡方物,命赐衣及钞。永乐十年夏四月,信宜县根竹峒猺(瑶)首陆仲八等来朝贡方物,赐衣及钞。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庚午,新兴县猺(瑶)首梁福寿等来朝。
永乐十三年(1415年)秋八月丙辰,德庆州猺(瑶)首周八十来朝贡方物,赐衣钞。
永乐十四年(1414年)冬十一月癸巳,高要县猺(瑶)首周四哥来朝,籍其属八十七户,男女一百二十四口,愿入版籍供赋役。赐钞遣还。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夏四月,信宜县猺(瑶)首盘龙福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币及衣。冬十一月,化州猺首黄应广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币袭衣。   
永乐十七(1419年)年,电白县佛子等山猺(瑶)首黄满山等六十人来朝贡降香等物。赐钞币遣还。
宣宗宣德 年(1426—1435年),赐诸猺敕。
正统(1436—1499年)中春正月,潮居都白水诸峒盗起,剽掠乡村。时巡按三司官遣指挥朱端知县陶启招抚不能悉复遣指挥王英领军剿捕。贼首周义长温观彩等系官,后竟以贿赂诡计获释。由是诸贼益炽,水陆攻劫地方,无所忌惮。
正统十一年,泷水猺(瑶)贼赵音旺与德庆猺(瑶)凤广山作乱。凤广山听抚赵音旺合诸山叛猺(瑶),大肆杀掠。都御史马昂调广西狼兵及猺(瑶)人,直抵猺(瑶)巢,斩获甚众,馀党悉平。
    正统十四年(1499年)春二月,文章都大岭村贼首黄汝通起兵。五日之间,众至三千馀,岑子华起铁炉坑,谭保起陂头,黄三起南坑,白大蛮起那西,各统兵二三千,竟往阳江诸县剽掠。四月十二日,镇守安乡伯张安遣佥事宫安、知府聂好谦、把总指挥席斌,领官民兵合三千馀,水陆剿捕。
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春正月,参政黎琏招抚新会诸蛮。二年(1451年)春,各猺(瑶)獞诸蛮复起。知县刘颢等奏请捕之。三年(1452年),猺(瑶)蛮大肆猖獗,佥事蒋敬出兵捕贼,都督董兴阻之,贼益无忌。七年(1456年),破黄泥等山寨,遂围白水洋冲二峒,奏捷而还。
天顺元年(1457年)四月,泷水猺(瑶)贼凤弟吉作乱,攻掠县治。巡抚都御史叶盛讨平之。
天顺二年(1458年)四月,升肇庆卫指挥使田积为署都指挥佥事,分督屯田,从副总兵翁信奏也。五月,阳江县南都官峒等山猺(瑶)首彭震等来朝,贡方物,赐綵币纱绢有差。秋七月,龙川县猺(瑶)首陈万通等,阳江县猺(瑶)首黄胜富等,高要县猺(瑶)首邓越,俱来朝贡方物,赐钞及綵币表里有差。
天顺三年(1459年)夏四月,泷水县逍遥山猺(瑶)贼凤弟吉纠合广西流贼,劫虏人民,敌杀官军。巡抚右佥都御史叶盛讨平之。六月,泷水县猺(瑶)贼凤光山等七人,伪称总管,焚毁衙门,劫掠乡村,杀虏人财。被擒,械送至京,法司坐凌迟处死,从之。七月,英德县猺(瑶)首夏永安来朝,贡方物,赐钞及綵帛缎表里等物有差。九月乙巳,翁源县抚猺(瑶)总全善清等来朝,贡方物,赐钞币有差。
成化(1456—1487年)初,猺(瑶)贼犯雷州,官军不能禦。会佥都御史韩雍至,恩威并著,猺(瑶)人畏服,郡县赖之。以安后立秋调法,用狼兵调剿,肇庆自罗旁,绿水至怀集,高州自西山,茂名石城至郁林钦廉等州,以及广西山贼,皆预先哨探其巢穴及出劫道路。而又移檄严督守巡。
正德七年(1512年),分巡岭西道佥事汪镃督兵讨猺,以石绿獞子为乡导。獞潜与猺(瑶)谋,引入深险,被伤甚众,始知为其所卖。自是不敢言用兵矣。
正德十六年(1521年),封川县石砚太和鸡峒山猺(瑶)庞古子、盘古义,纠合开建县大玉、小玉、大台、贺峒、金上峒、下峒山猺(瑶),大肆流劫,杀虏人畜,敌伤官军。提督都御史萧翀、总镇太监王堂、总兵官抚宁侯朱麒讨之。
嘉靖二年(1523年)春,抚按调集狼达官军,四出剿贼,破连堂石鼓等寨,擒斩无算,振凯而还,馀党复聚。
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参政罗侨榜示祸福,招出猺(瑶)目梁乌岐等三百馀家,复业。嘉靖 年,布政司徐乾檄行保甲法,令抚猺(瑶)里长,旬朔一至县庭受事。
嘉靖六年(1527年),新会新宁民贼乱,都御史姚镆总兵抚宁侯朱麟讨平之。
嘉靖七年(1528年),分巡佥事李香招出投猺(瑶)二千馀人,还新兴阳江新会各处复业。邑赖以安。
嘉靖八年(1529年),封川石砚等山猺(瑶)乱,都御史林富等讨平之。
嘉靖九年(1530年),德庆西山石砚蛮复乱,都御史林富、总兵咸宁侯仇鸾讨平之。
嘉靖十年(1531年),阳春新兴贼首赵林花黎广雄等陷高州。
嘉靖十二年(1533年),都御史陶谐总兵仇鸾讨平猺(瑶)犁(黎),其巢穴种类无遗。得猺(瑶)田一百三十九顷九十一亩零,招良民一千馀家,耕作其间,积患乃已。
嘉靖十五年(1536年),新会首贼许文盛邝悦敬等,潜据张边,纠合背招贼徒邹田等剽掠。
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五月,兵部佥事李文凤发兵剿捕,遂平张边。而东瓜冲冷水坑等寨贼,俱逃窜,遂抚之。

粤西阳江市阳春“盘王节”上的瑶民

3、瑶族在明清时期形成粤西地区的主要土著居民。
瑶人祖先或者自秦汉时期以军人的身份进入岭南,然后去向有三种可能,一是可能成为汉人,一是可能融入越人中,一是可能回原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瑶人祖先被冠以“五溪蛮”,主要居住在今湖南五溪之地,隋唐时期进入了广东,然后扩散到各地,宋元时期成为了粤西地区瑶山主人。宋代部分瑶人因为积累财富,迁徙到平地及圩市与汉人居住成为了汉人。明代初期瑶人因为繁衍快,广东各地都有瑶族人居住,明代广东全省(海南岛除外),共有十府七十二州县,而史籍载明有瑶人居住之地则为九府五十六州县,只有南雄府及其所属二县未见记载。(注:参见吴永章《瑶族史》明代瑶族分布一节,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特别是粤西地区的罗旁等地,为明代瑶人密集之地,成为了广东的土著居民。明代万历之后,因官府的围剿、镇压和招抚,部分瑶族下山移迁到丘陵谷地定居,长期与汉壮民族杂居交往,民族文化互相交融,如史书所言其语言习俗“已与齐民同”成为耕种水田、旱地、纳租税的汉人。据清道光《化州志》记载:“瑶,良兵之役,始于明成化间。粤西瑶、僮作乱,侵掠州邑,后就抚,随着安插。太守孔镛以恩信结之,拨荒田以俾之耕而其徭役。”部分瑶人在明、清时期离开粤西进入广西后,继续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与大石山区瑶族相融合,形成今天广西西部的布努瑶族支系,但其中也有小部分回迁到粤西地区与汉人融合。
图片

阳春市瑶族(优勉)文化协会成立揭牌

4、瑶族汉化形成粤西地区的部分居民。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变更,社会鼎革,分久必合,一部分汉族人口在战争和天灾面前消失了,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汉化,才形成了今天有10多亿人口的汉族。因此,汉族的形成,既然是历朝历代汉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历朝历代部分少数民族汉化的一个历程。在粤西地区,明清两代,封建朝廷使人招抚瑶民入籍,编入各村寨保甲,瑶民逐渐与汉民成为一体。新宁县(今台山县),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三·引《皇清职贡图》载:“至康熙四十二年招抚归顺,分隶各州县,其在新宁者,居县之大隆峒,言语服饰渐与内陆习染,同齐民一体编户输粮;妇人髻环衣裙,亦与齐民无异”。新兴县,乾隆《新兴县志》卷二六《瑶人》载: “新兴并无黎、僮等类,惟有瑶人一种,宋元时亦皆不甚安静。明初设有瑶官四人,率众捍御浪贼有功,世其职。瑶皆听约束,无生事患。今国家升平日久,瑶人欣欣向化,衣食动作,俱与齐民无异。”恩平县,民国《恩平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康熙二十七年,上水上峒有抚瑶梁荣璋、冯尔雅,上水下峒有抚瑶吴业,高官陂抚瑶有谢道灼,皆良瑶也。乾隆二十一年,以瑶民向化日久,瑶目可以不设,详请裁革,编入保甲,与齐民一体稽查。”四会县,光绪《四会县志》编一《舆地志·瑶蛋》:“各属瑶民旧设瑶目管辖,后因高要、德庆、四会、广宁瑶目谢守信子孙承袭纷争,骚扰滋事,且瑶民向化日久,各安耕凿,与齐民无异,瑶目可以不设,于高宗乾隆二十一年详请裁革,瑶民编入各村寨保甲,与齐民一体稽查。”
据民国《阳春县志》记载:明天顺二年(1458年)抚瑶记事时加注,说瑶人多来自“湖蜀溪洞涧。即长沙、黔中五溪蛮。其后滋蔓数千里。南粤在在有之。”又明万历年间《阳春县志》中“瑶”条记述为:“瑶盘瓠之遗种也。阳春山林深郁,径路险阻,故瑶多居之。其人衣斑斓布褐,椎髻跣足,言语侏离;登临险地如履平地,就涧依林,刀耕火种。以砂仁、豆蔻、楠木、藤、漆为利,无甚蓄积,山赭地瘠,辄移他所,往来无定。”但目前粤西地区仅是阳春市有瑶族10000多人,分布在以永宁镇、河朗镇、春湾镇、松柏镇、圭岗镇、三甲镇、岗美镇、石望镇、合水镇、圭岗镇、河朗镇等地的村落。只占粤西地区人口1759.4万的0.057%占阳春市人口88.23万(2016年末常住人口)的0.11%,阳春明朝有108处瑶山,瑶山的总人口大约有15000多人,除了不大明确的个别瑶人迁徙他乡以外,说明很大的一部分已经和汉人融合。在罗定和信宜交界的鸭兜山,有明、清时期“过山瑶”村落遗址和悬崖石洞古代瑶族墓葬。1982年广西瑶胞派人前来山上寻取祖先遗骨,在悬崖石洞中找到瑶族骨埕和遗骨。
除阳春瑶人没有全部汉化外,粤西地区瑶人大约在清代中叶以后“与齐民一体”,全部汉化,书籍再没有记载。笔者所在的吴川市是粤西地区古代瑶人最少的地区,在明末清初吴川人陈舜系的《乱离见闻录》中还有对瑶人的记载,记录吴川北四都永宁瑶总是陈彝典,吴川北八寄都塘缀瑶总是毛翠华。但清代后期再没有关于瑶人的记载。瑶总,是负责对一定范围内的瑶民进行管理,瑶总又称“山官”。《广东新语·人语》云,“明洪武初,命将讨平溪洞,立瑶首以领之”。瑶首、瑶目之下,设有瑶总、瑶甲。瑶甲受瑶总约束。瑶总、瑶甲亦由官府任命,但不属州县政府编制。瑶首、瑶目与瑶总、瑶甲,除了统属和被统属的关系之外,还有两点区别,一是瑶首、瑶目受官府津贴,是瑶族与官府(抚瑶土官)之间的中介人。瑶总、瑶甲则否。二是瑶总、瑶甲概由瑶族充任。而瑶首、瑶目则既有瑶族,亦有汉族。明王朝通过土官(州判、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瑶官(瑶首、瑶目)──瑶总、瑶甲,对瑶族逐层控制,加以统治。


由于封建王朝在粤西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将瑶人编入保甲,与齐民一体稽查,又通过族谱编写,开设私塾学校,接受教育和参加科举考试,使瑶人永久性汉化,形成了现在的粤西地区的部分居民。《瑶族最早十二姓探秘》记述了瑶族的一般姓氏:“一般盘、沈、包、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十二姓……平王共赐28姓。即:盘沈包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郑蒋祝凤罗庞蒲龙蓝卜刘奉戴陈文房。平地瑶有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一十二姓等多种说法。如进一步对简本型赐姓统计,肯定还会增加。有学者称,可达38姓。”现粤西地区也存在这些姓氏的大部分。据韦小宝先生收集的资料载:“阳春古代瑶族有盘、麦、蓝、雷、钟、苟、赵、唐姓,阳江古代瑶族有黄、彰姓,恩平古代瑶族有盘、方、唐、黄、莫、梁、谢、吴姓,台山古代瑶族有甘姓。今粤西的盘、房、沈、李、邓、赵、周、胡、唐、雷、冯、郑、蒋、祝、罗、龙、戴、卓、俞、夏、马、谢、刘、张、卢、谭、丁、龚、蓝、任、姚、欧、杜、苏、列、阙、郑、冯、梁、何、黄、陈、容、廖、陆、覃、潘、蔡、张、甘、莫、麦、方、钟、吴、陀、毛、严等等姓氏中,都可能有瑶族的成分存在”。
现在粤西阳春市横垌瑶族村是赵姓过山瑶所居住。横垌瑶族保留有比较完整的瑶族语言,母亲发音为那(nuó),而笔者所在的吴川,土吴川音母亲发音为娜(那)。为什么横垌瑶人称呼母亲(妈妈)为那(nuó),与俚僚人对水稻田的称呼一样,是否存在一些联系呢?称呼母亲(妈妈)为那(nuó)与粤西黎话、海南人话、临高人话、布依族话的发音为“买”(汉字记音,还可以用尾、美、米、乜等字记录)有很大的区别。阳春瑶族女性在瑶家的地位是很高,这也与俚僚人时期的女性首领统领族群相似。在阳春瑶人地区的女性,拥有家庭经济大权和话语权。据横垌赵姓族谱记载:横垌赵姓瑶族之祖辈,原居肇庆府罗定州信宜县(信宜县属高州府,但信宜县的八十六瑶山村属西宁县)思贺堡红官,其后从信宜红官搬到信宜思贺崩牛,继而搬到西山(属于东安飞地)铜窝,后来搬到西山双底禾寮坳。300多年前,横垌瑶族的祖先在双底禾寮坳生活时,志明赵公被人诬告谋反朝廷。官府派官兵到志明赵公家,搜查到枪枝弹药,便将志明公和他的两个儿子学廷、学举及其兄弟志旺悉数捉拿,押往肇庆府禁水饭(不给饮食),活活饿死。学举中途逃脱,幸免于难。官兵到双底禾寮坳捉人时,志明赵公配室邵氏太孺带着只有8岁且跛脚的儿子赵学通去探亲了,两母子幸免于难。事后邵氏太婆不敢回双底禾楼坳,带着儿子赵学通逃往黄鳝洞,即现在横垌瑶族村,开山种蓝,垦荒种田,结婚生仔,繁衍后代。从某种意义上讲,邵氏就相当于横垌瑶人的首领。
图片

瑶语敬酒

5、对粤西地区风俗习惯形成的影响
粤西地区除了汉人迁入、俚僚人汉化外,瑶族的汉化也形成粤西地区的部分居民,也对粤西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粤西地区的风俗有:年例、山歌、白花灯巡游、烧火捞、飘色、木偶戏、八音、春牛舞、做醮等,都与粤西地区古代瑶人的风俗有一定的关系。瑶人的耍歌堂,是瑶人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影响着粤西年例、山歌、烧火捞、飘色、木偶戏、八音、春牛舞、做醮等风俗。特别是度身风俗影响较大。度身又称度戒,即“成丁礼”。在过山瑶社会,成年男子都要经“度身”仪式。过山瑶度戒时有挂灯仪式。挂灯分挂三星灯、五星灯、七星灯、九星灯、十二星大罗灯。挂灯级数越高,花费越大,因此一般只挂三星灯。今粤西地区把这种风俗称“点灯”或者“开灯”。凡有男孩子出生的人家,必须在来年或本年做备白花灯,农历正月某日持灯拜祖及土地,然后挂于土地庙,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籺)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或者在元宵节时擎白花灯巡游,为新生的男丁在宗祠挂灯,登名入族谱。
笔者的家乡粤西地区吴川市,生男丁的人家翌年新年期间要举行开灯礼、摆开灯酒,以向祖先和族人乡邻告知添了男丁。开灯礼一般是在新年初几由宗族或庙堂择吉日统一举行,行礼当日添丁人家要备酒肉拜祖先,向祖先“秉告”添丁之事,还要为新丁按世系字辈起名字。村中要在庙堂举行隆重的仪式,为全村新添丁的人家“开灯”,宰猪杀鸡敬拜,向列祖列宗报上新丁名字,自此新丁列入族谱,可以参与分猪肉、分田地。村中还要在庙堂挂上几盏大灯笼,称为“开灯”。同时添丁人家也要在自家的厅堂上悬挂比庙里小一点的宫灯,以示添丁,油灯还要不断添油,以免灯灭。有的地方一家人添一个男丁的只在门口挂一盏灯,也有的地方挂两盏,有的地方一家人添两个男丁会在门口挂三盏灯。添丁人家开灯日一般都摆开灯酒来庆贺,富裕或大户人家还会大摆筵席,开数台或数十台宴请族人和亲朋好友。有些人家添丁的翌年不一定摆酒,待到若干年甚至等孩子长大成人快要结婚时再择吉日摆开灯酒。也有些村庄是固定的一个年龄举行开灯礼的,笔者是八虚岁时才得参加这个仪式,同时参加的还有同岁的几个小伙伴,由于每年固定人数,当年出生的男丁又多,还有好几个小伙伴要推迟到下一年。
图片

授旗仪式

图片
图片

三、小结

图片
图片
粤西地区历史上经历越人、俚僚人、俚僚人和汉人、汉人和瑶人共同居住的几个阶段,最终除了个别瑶人远迁他乡,和阳春市有部分瑶人保留不变外,随着国家升平日久,瑶人欣欣向化,衣食动作,俱与齐民无异,最后和汉人一体,形成了今天粤西地区的居民。古代瑶人汉化,得到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机会,族群走向文明开化,符合社会利益,推动了粤西地区历史向前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
图片

瑶族长桌宴

作者:郭安胤 

工作单位:吴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

研究组织: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

岭南师范学院吴川文化研究所(成员)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员)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

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声明:文章为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苗学书院的立场,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俚人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