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州姚雪垠故居和姚营寨村

 刘沟村图书馆 2024-05-01 发布于河南

   姚营村位于邓州市九龙镇西南,与淅川县九重镇相邻,距镇政府4公里。占地面积3.3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划分20个村民小组,共有596户,3730人。现有耕地面积3780余亩,种植小麦2300亩,种植玉米1300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180亩。冬桃种植是其特色产业。

从贫困到小康一-姚营寨脱贫记

    以前的姚营寨是距邓州市城西50里的偏远地方。解放前全村有几十户人家,大多姓姚,都是大小地主,凡外姓则是佃农。这也是当时邓县乃至全国农村的缩影一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里。姚营有钱有势的几户地主,有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住在村子中间及靠近南寨门一带,宅院大,一色青砖瓦房。

Image

   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地理位置、交通等原因,姚营寨成了九龙镇有名的贫困村。姚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7158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3人,边缘易致贫户520人。

   201710月,邓州市检察院张学佩科长被派往姚营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姚营寨时,村民对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有疑虑:“弱不禁风的城里娃,到贫穷的村子里,能不能住得下、吃得苦?”该村党支部书记姚永生道出老百姓的心里话。张学佩把家安在村委会旁边一间闲置的小房间里,每天夜深人静,与他相伴的就只有门前的黄狗和门外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他白天走村入户,晚上工作到深夜。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驻村期间,张学佩先后深入姚营村所有贫困户、569户农户家,对每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了解。

   在长期驻村工作中,张学佩发现姚营寨的土地适合种植冬桃、半夏等果木和药材。结合村实际,他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林果业种植。在姚营村依托种养殖大户,积极引进发展冬桃种植,中药材半夏种植,引导姚营村贫困户发展冬桃种植40余亩,引导发展龙虾养殖 100余亩。

Image

   2020年,曾经落后的姚营寨已正式脱贫,告别了贫困村这个称号,村里有了自己的集体收入,村民的脸上也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

从姚营寨走出来的著名作家--姚雪垠

提到姚营寨,不得不提一提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姚雪垠,原名姚冠三,19101010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姚营寨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他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由此激发了他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Image

     1924年小学毕业后,姚雪垠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他与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窝中生活约100天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的几个月外,姚雪垠基本上失学在家。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培养了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缺少温暖与社会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两次到具有进步色彩的军队中去当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闷感伤的情绪。1929年夏,考人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和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读了清代朴学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随后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陆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成《南阳语汇》。

Image
Image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在此前后,还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抗战胜利前后,姚雪垠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长夜》以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象《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译为法文后,姚雪垠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他的小说从早年起,就透露出一种强悍的气质:1929年发表的《强儿》刻画一种坚强的性格,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若干作品也多次写到一些敢作敢为的人物。把一批强人形象送进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强悍的美,是姚雪垠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一个独特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姚雪垠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镕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夏大学教书,同时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Image

   1951年,姚雪垠去浙东参加土改,因不懂当地语言,无法了解风土人情,于是萌生返豫之念。这年夏天,他回郑州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写了少量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杂感外,创作上处于苦闷的时期,只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了《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的一点质疑》等论文。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后,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 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姚营寨特色建筑一-姚雪垠故居

   198510月,姚雪垠先生在参加母校河南大学七十三周年校庆和文学院举办的《李自成》学术研讨会之后,携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里。这是姚雪垠先生1947年离开邓县38年后第一次重返故里。在邓县解放后第一任县长孙鼎等领导的陪同下,姚雪垠先生在市里停留一天,市里开万人大会欢迎。姚雪垠先生会见各界同志,特别是与获得由他捐资设立的春风作文奖的中小学生代表见面,合影留念。次日一早,一行人驱车回到姚营寨,受到众乡亲的盛情接待。在停留的半天中,姚雪垠先生首先到了他孩童时代常同哥哥们戏水、割草的村边的刁河边,洗洗手,望着河对岸的禹山,感慨万千;回到村里,参观了村里小学校,挥笔题词,对师生们殷切勉励和祝愿;最后回到自己的老屋,喝碗家乡水,又吃上家乡饭。之后来到后院的春章家,指着压水井处说:“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将来有条件的话,应把这片房子修起来。这是生我的根。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有了后来姚雪垠故居的重建。

   修建姚雪垠故居,一波三折。2016年九龙镇党委书记赵中玉等领导,把修复姚雪垠故居提到议事日程,征求各方意见,写出了详尽的故居修复规划书。最后也因为在筹措经费上卡了壳,只好暂时放一放,以后有了条件再上马。

   限于当时条件和政策,市委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出资修建姚雪垠故居,但是以此为契机,邓州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决定另辟蹊径,通过社会力量促成此事,想到了在邓州落户的实力雄厚的广亿万集团。经过市人大主任赵显三、市武装部政委姚瑞峰和市政协副主席郭心平等人的工作,广亿万集团负责人欣然决定投资修复姚雪垠故居。2017年秋季,修复故居的奠基典礼在姚营隆重举行。彩旗飘扬,气球高悬,鞭炮震天响,全村老少欢聚一堂,共庆村里的这桩大事。在开工典礼上,广亿万老总先向姚营村的20户贫困户每户发了1000元的扶贫红包。然后广亿万老总、市镇领导及姚老之子姚海天分别讲话。邓州媒体报道了故居开工典礼的消息。

   在开工之前,还遇到了新问题,即故居的产权和周边住户的拆迁问题。经市里有关部门测算,需要拿出130多万元拆迁费。市长罗岩涛同意市里拿出这笔钱。

   在原址上翻修故居,可以忠于历史,保持原貌,但修复三进院子故居近期做不到,并涉及产权、拆迁等现实问题。如果撇开原来老房,在旁边空地重建新房,这些问题就可应刃而解,又能把老屋保留下来。这是一个好方案。姚海天的堂哥姚晴林(合肥工业大学老教授)在姚营长大,熟悉姚营寨的历史。他出文证明,现故居往东往北50米一带都是姚家过去的地皮,在此处建房完全可行,名正言顺。这样,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现在新建的故居,完全由广亿万投资、设计和施工。新房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是座三合院,有房檐和廊柱,比较现代、高大和气派,且是钢筋水泥结构,若不发生大地震,保留几百年没有问题。

   原来旧居,历经百年沧桑,残破不堪,即将坍塌,进行抢救刻不容缓。最近,在对新房布展的同时,也将对旧居进行修缮加固,恢复原来的小门楼和垣墙,立起邓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并且立碑说明故居的历史与意义。

   新老故居相距50米远,在一条直线上,又同在一个小广场,十分方便人们参观,二者相呼应,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这是姚营寨一个独特景观,为姚营寨传统村落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天的姚营寨,虽没有高高的寨墙,但有了平整的路面;虽没有深深的护寨河,但有了美如画的干渠;虽没有原始的村落风貌,但有了走进新时代的崭新气象。

作者:任子扬,男,汉族,河南镇平人,邓州市九龙镇人民政府科员。201712月参加工作,20186月调九龙镇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宣传干事、统战干事、纪检干事、政协联络员。

邓州传统村落系列   邓州红色摇篮系列

邓州民国传奇系列   邓州古棘阳城系列

邓州聊斋故事系列   邓州渠首精神系列

邓州乡愁印象拾遗   邓州乡土文化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