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教子良方-修身篇(深度解读)

 静思之 2024-05-01 发布于上海
↓ 文末扫码,领取【48页曾国藩修身篇课件】

    导言    

图片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除了个人成就,他在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方面也极为成功,家族至今已连续200多年无一个败家子,且代代有人才

他所著的《曾国藩家训》也被誉为“千古家训之首”,被诸多国学大师、名人名将所推崇。

我们近期,将以“修身、齐家、治企”三大维度,深入浅出地为各位同修解读《曾国藩家训》中的精华。

本篇即为“修身篇”。

    早年的曾国藩    

图片

如果了解过曾国藩的早年经历,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三十岁前的他基本就是一个“俗人”,例如:

1、笨拙:他的同事、学生,甚至头号铁粉梁启超,都觉得他的脑子实在又笨又愚

2、气度小:因为一场局部战斗的失利,他就备感耻辱多次自杀,好在均被救活或拦下

3、好色:当着朋友的面说其老婆的浪荡话,还被父亲专门写信告诫要“控制色欲”

4、好口腹之欲:吃喝用一度不节俭,奢靡到老父亲都受不了,选择搬出去住的程度

5、烟瘾大:多次当众承诺戒烟并摔烟杆子,却还是没戒掉,足足吃了十多年的烟

……

那么,究竟是何契机,让这个品性不端、资质驽钝的年轻人变得日益不凡,并且最终成为一代“完人”呢?

在其家书、文集中,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家风的熏陶    

1. 曾氏百年望族的关键人物--祖父曾星冈

图片

曾国藩的祖父,名为曾星冈,原本是游手好闲的性格。

一次,因为自己不识字吃了大亏,导致家里上好田产被讹走,甚至气得吐血,这才开痛改前非、咬牙奋发,不仅开垦了许多荒地,还大力培养子孙做读书人。

终于,在孙子曾国藩这一代,成功考取了进士,还点了翰林。

当好消息传到家乡,整个湘乡都轰动了!但祖父曾星冈却没喜形于色,反倒马上找来曾国藩的父亲告诫道:“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

甚至,当家里有了钱,有人提出要扩建房屋时,也被这位祖父一通臭骂,并严厉警告:绝不能因曾国藩做了大官,而改变曾家勤勉发奋的本色!

——曾国藩认为,自己的性格受这位“极为要强的祖父”的影响很大。

在家书中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还多次提到,曾家勤勉、刚毅的家风、家训,正是这位祖父开创的。

可以说,曾国藩对理想的矢志不渝,在改正错误、坚持好习惯上的刚毅作派,离不开祖父的积极影响。

2帮助曾国藩养成许多好习惯的人--父亲曾麟书

图片

曾国藩的父亲虽然因为脑子笨,考了16次“秀才”没考上(相当于大半辈子都没考到“中考”的最低分数线),还把这笨脑瓜遗传给了曾国藩……


但是,在曾国藩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改正上,他起到了多次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曾国藩每天读史书的习惯,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的。

一次,曾国藩考科举失败后,还跑去游山玩水,玩到没钱回家,于是就去借了一百两路费(相当于一个知县两年的工资)。

但途中一个没忍住,买了一套昂贵的“二十三史”,结果竟又不够钱回家……最终,他愣是拿身上的衣物换了路费,扛着“二十三史”,狼狈不堪地回的家。

到家里,脸上挂不住,羞于见爹。没想到,曾麟书听完原委,非但没生气,还说买书是好事,乐意为他还钱,只是有一个要求:希望曾国藩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能把书读完。

预期的责骂没有到来,反倒使曾国藩愧疚不已!当天即发毒誓:不把“二十三史”读透,自己就畜生不如。

之后,曾国藩花了两年时间,认真研读、做笔记,果然将“二十三史”读完,并且余生都保持着读史书的习惯。

——如果翻阅《曾国藩文集》,你会发现,曾国藩在“为人、为官、教子”上的大量真知灼见,都出自读史书时的总结、启悟,不可谓不获益良多。


小结:可以说,没有这样良好的家风做土壤,曾氏家族或许不会种下一颗“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圣贤种子,未来也就不会有那么杰出的后代曾国藩,以及曾氏家族的持续兴旺。


    二、定力的修炼    

图片

很多人知道,曾国藩有“十二日课”,且几乎自设立之日起,哪怕公务再繁忙,他都会坚持完成。

但其实,仅坚持“写日记自省”这一日课,就足以令人叹服。

曾国藩29岁开始写日记,后面瞎了一只眼还坚持写,手抖得难握住笔了还坚持写,甚至临终前一天还坚持在写!而且形式上,均是用正楷一笔一划、认真复盘白天所犯的全部过错。

——那么,曾国藩到底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定力、恒心呢究竟是哪些信念、力量一直在推动他呢?

我们可以从其家书、文集中,得知一二:

1. 曾国藩认为,“立志”是成大事之必须

他在家书中写道:“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曾国藩在教子时,非常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且最好是在三十岁前就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并每天朝其大步迈进了。为什么呢?

他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人谁得而御我哉?”人如果能自立大志,那么我想成为的人、成就的事,谁又挡得住呢?

反过来呢,他又说:“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但如果自己不立志,那么即使天天与至圣先贤同住,也还是他是他,我是我,又与我有何关系?

可见,有没有志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成果是截然不同的!

他还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他拿自己因为先立了“坚卓之志”,才戒烟成功的案例,去教育族人说——人想要改变固有的自我,没有坚实的、远超常人的志向作为基础,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曾国藩立下的志向是什么呢?

他在三十岁那年,确立了终生的志向,那便是“做圣贤”

他甚至认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因为在他看来,人如果不始终向着圣贤去努力,就迟早要做禽兽之事、甚至变得禽兽不如。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曾国藩奋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便是决心成为圣贤的“坚卓之志”。

因此,他才愿意挨千般寂寞、吃万般苦头,持续突破自我。

2. 曾国藩认为,“磨难是成大事之必须

曾国藩在教子时曾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他告诫儿子:极能吃苦耐劳,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前进,成为一代伟人;如果养成好逸恶劳的身子,未来怎么能够担得大任呢?

他又总结历史规律: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他说,我就没发现,天下有哪个把事情做得极大成功、持久的人,不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出来的。

他还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心得:“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厉志…

大意是:回想我这辈子,但凡人生境界向前迈大步的时候,都是在经历大失败、大耻辱之后。所以,这时候一定要咬牙挺进,万万不可颓废、轻言放弃!

——可见,曾国藩因为深刻领悟了“极耐得苦,故为一代之伟人”“不受挫辱,难得长进”的道理,所以,更加坚定了他勤勉自己、勤勉族人的作风。

3. 曾国藩认为,“强毅是成大事之必须

曾国藩说:“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古语云自胜之谓强…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

他认为,强者就是能靠“强毅”之气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本不勤劳,却能强迫自己勤劳不懈怠,这就是“强”,不习惯坚持,却能强迫自己持之以恒,这就是“毅”。

——曾国藩充分认识到,只知道“磨难很必要”远远不够,还需要具备能够扛过磨难的“支撑”。

而这个支撑,就是“强、毅”的品质,需能做到:虽不想也能做到,不习惯坚持也能一直坚持的地步。

此外,曾国藩治家时,总是要求族人都不可:不勤、不俭、不早起,或许是因为这样,才容易培养出族人的“强毅”之气来。

4. 曾国藩认为,“积累是成大事之必须

曾国藩在笔记中写到: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栋,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

他在史书中发现,无论是周文王、诸葛亮、朱熹等等,这些成就大事业的人,虽然志向远大,但无不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最终才功成的。

此外,无论是在治国、为政、治学,还是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如此。

——所以,对日积月累之功的重要性,曾国藩甚至总结道:“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5. 曾国藩认为,“专注是成大事之必须

曾国藩在家训里说:“凡事皆贵专。”

又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他具体的建议是什么呢?

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也就是,未来才发生的事情,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全情投入;当这件事情过去了,就绝不留恋它。

曾国藩有多重视“专注当下”这件事呢?

比如,他曾刻意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意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而时常提醒自“既过不恋,当时不杂”。


小结:或许因为曾国藩的家风勤勉刚毅,加之自己以大志为引,还从史书、自省中领悟到种种成大事之“必须”,这才使曾国藩具备了远超常人的强大行动力、毅力与恒心。


    三、心胸的修炼    

图片

1. 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曾国藩有一副著名的楹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即,不应以纯粹的“好坏、难易”来定义事物。

因为,难境与易境往往只是一念之间,你全副精神、谨慎处理便是易境;反之,则可能就是难境。决定好坏、难易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应对它的人。

那关于快乐和烦忧呢?曾国藩认为也是同理。

如果不快乐,是因为自己境界不足、修炼有欠,未能看到自己拥有的福分;如果不忧愁,还是因为自己境界不足、修炼有欠,没能感知到靠近的危机。

曾国藩还有一副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也是非常超脱凡俗的境界。

即认为:“喜时不忘忧、逆境亦畅怀”,这才是处世的大智慧。

2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

曾国藩说: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首先,此心应当修得:宽、坦荡,这样无论经历什么,都不至于因为情绪,对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里就曾反思,觉得自己早年身体不好,正是因为脾气大、爱生气。

他对此有一句话的总结,叫:“好生气者无生气”,爱生气的人,生命力会流失得更快。

其次,此心还应当修得:灵、活泼泼。曾国藩说:“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因为只是心宽,还不足以让世界足够美好,人还必须有情、有趣,这样才能活得有韵、有味。

那在“活泼泼、有情有趣”方面,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贵为文坛领袖的他,却经常拉着自己的将领,一起写一些同代文人极为不屑但非常有趣的“打油诗”,以及要求将领和自己在饭后,要轮流讲段子给大家听。凡此种种,无不把部队氛围搞得严肃中不失活泼。

再如:曾国藩给友人写信,落款常写:“涤生,一粲”(即:自号 ^_^);有时甚至直接写:“国藩,一笑”(即:国藩写这信,只为博你一笑)。

这类谐趣日常,在史料中还有诸多记载。是否与您印象中的大儒们有很大不同,却又极为可爱、有趣呢?图片

对此,曾国藩亦有一句话的总结,叫:“能谐趣者有谐趣”。懂得诙谐有趣的人,生活才会充满欢快、乐趣。


小结:要知道,40岁前的曾国藩可是一个,因小失败就几次自杀跳河、爱生气又记仇的人。如果这样的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变得如此心宽、有趣,或许我们每个人的心境都有极大改变的可能。



亲爱的同修朋友图片
囿于篇幅过长
本文仅为《修身篇》内容的一半
最重要的“曾国藩成事心法十则”
及诸多拓展内容
都在48页的完整版中


图片

欢迎扫码免费领取
畅享全部内容及额外好礼




本期编辑:留余讲堂 · 杨铠

参考文献:

《郦波品曾国藩教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郦波著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郦波著

《曾国藩家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曾国藩 著 ;张天杰 译注

《曾国藩箴言录》中国画报出版社 曾国藩 著;梁启超 蔡锷 辑录

《曾国藩全集》中华书局 曾国藩 著

《冰鉴 挺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曾国藩 著


图片

学习家文化·建设好家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