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5年,一妓女恳求37岁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

 快乐老年435 2024-05-01
1935年,一妓女恳求37岁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潘素,是南京秦淮河一带著名的美女。尽管她出身于潘世恩之家,有着高贵的背景,但命运却并不因此待她宠爱。
 
1915年,潘素出生于苏州,她的母亲沈氏是一位贤惠的女子,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培养潘素身上。潘素自幼就显示出琴棋书画的天赋,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病逝后,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潘世恩再娶的正室对潘素十分冷漠,多次图谋害她,最终将她贱卖到南京秦淮河一带的妓院。
 
一般而言,如此才貌双全的名妓,应该受到达官贵人的青睐,但潘素却选择贿赂老鸨,要求接待市井之人。她深知达官贵人难以驾驭,而市井之人则更易于周旋,坚持以艺术才华取胜,从未将身体轻易许与他人。
 
就在这个时候,张伯驹在南京担任一份无聊的官职,偶然间结识了潘素。他被潘素那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而潘素也深深地被他的非凡气质所吸引。张伯驹多次光顾妓院,与潘素共同欣赏诗词书画。
 
1935年,张伯驹即将北上就职,他来到妓院与潘素告别。潘素却突然跪下,恳求张伯驹将她带走,并声称自己仍然保持清白之身。张伯驹对潘素早已心生情愫,于是答应为她赎身。
 
然而,当张伯驹找到老鸨并表示意图时,老鸨却摇头拒绝,原来,在张伯驹之前,潘素已被本地的权贵臧卓所霸占,老鸨不敢轻易放人。
 
藏卓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将,他一眼看中了潘素的美貌,提前支付了“定金”以确保下次接待。
 
张伯驹并不甘心,尽管藏卓地位高且权势强大,但他决定不轻言放弃。凭借自己的身世背景,他找到藏卓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藏卓虽然对潘素心生爱慕,但在考虑再三后,最终选择退出,成全了张伯驹的心愿。
 
二人本就心心相印,张伯驹更是在关键时刻展现了英雄救美的风采,令潘素备受感动,决心终身相伴。
 
他们成婚后,张伯驹发现潘素不仅在琵琶上造诣颇深,对绘画也有独到的见解,这让他感到欣喜不已。而潘素本就有扎实的基础,加上张伯驹的资助,她的画技突飞猛进,作品更是受到了张大千等人的高度赞扬。潘素的画作被传颂后,世人将她与林徽因等人并列为民国才女,许多文人雅士争相收藏她的作品。
 
虽然张伯驹的画艺不及潘素,但他的书法却是名扬天下,夫妻二人联手合作的作品更是珍稀。潘素对张伯驹充满感激之情,她不仅视他为丈夫,更将他视为自己的恩人和伯乐。
 
然而,1941年,张伯驹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绑架。尽管明眼人都知道,他和潘素手中藏有众多珍贵文物,日本人多次试图获取他们收藏的《平复帖》,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张伯驹不肯妥协。
 
绑匪背后的势力错综复杂,尽管如此,潘素并没有将藏品拱手让出,而是奋不顾身,历经八个月筹措二十根金条,最终将张伯驹赎回。
 
经历这一事件后,夫妻二人更加明白文物收藏的珍贵价值。为了保全这些宝贵的文物,避免其落入敌手,潘素决定将字画全部缝进被褥,然后从北平运往西安,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和果断。
 
新中国成立后,潘素的艺术创作达到了巅峰,她的画作备受周总理等领导人的赞赏,多次被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友人。
 
与此同时,张伯驹在管理下,他们家中的文物收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终于集齐了各个朝代的名家大作。
 
然而,直到1952年,张伯驹和潘素做出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决定——将家中珍贵的文物收藏全部捐赠给了国家。捐献过程繁琐,文物众多,但直到1956年,他们才完成了价值上亿元的文物捐赠。
 
1982年,张伯驹辞世,十载之后,潘素亦随夫而归。二人携手相伴,相互扶持,共度四十七年,成为世人传颂的美好佳话。然而,更令人感叹的是潘素那传奇的一生……
 
潘素的绘画成就不仅彰显了她个人的才华,更是展示了女性在艺术领域的无限潜力。她超越了作为张伯驹妻子的身份,成为一位备受尊重和崇敬的画家。
 
她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女性艺术家树立了榜样,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无限可能性。
 
张伯驹和潘素的爱情故事不仅是相互眷恋,更是一段思想和价值观的契合。他们彼此相知相惜,不仅懂得守护对方的灵魂和梦想,更将国家利益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他们的爱情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学习,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分,是爱情与爱国精神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参考资料:《张伯驹和潘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