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一阵风过去 2024-05-01 发布于山东

你别看山东省面积小,总共才15万平方公里多一点,但一个省就跨着三大官话区。

鲁西北和鲁中一带,是冀鲁官话区,跟河北南边的口音差不多;

鲁西南属于中原官话区,你闭着眼听,那就是河南人说话;

胶东半岛属于胶辽官话区,一嘴海蛎子味,和大连人一个味道,当然了,大连话和东北话差得远了,也不是一个体系。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所以你问一个山东人,山东方言怎么说,有可能会问出三种不同的答案来。

甚至同一个官话区,青岛人和威海人,细听好像还不那么一样;都是济南籍贯,长清人和章丘人,说起话来,差的还挺远——这就对了,虽然都是冀鲁官话区,但小小的一个济南市,又地跨了沧惠片、石济片、章利片,一共三个分片区,你当然听着不一样了。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你出了山东去到其他省区,各地域之间,口音都会有差异,比如成都话和重庆话,辽宁人和黑龙江人,细听还是有点不一样,但毕竟是在同一个官话区,不太熟悉的外地人去了,乍一听,一般听不大出来,大概就认为,这就是四川话,这就是东北话等等。

可是山东一个省跨了三个官话区,彼此口音差别很大,这在中国北方来说,就是很罕见的了。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当然了,你要非拿中国南方的方言区说事,那就没法聊了,因为长江以南、三峡以东,已经不在汉语的官话区之内了,几乎全部是方言区,沟通难度系数骤增,比如闽东人和闽南人交谈,比乌克兰人跟俄罗斯人聊天,跨度还要大的多得多。

咱就把话说回来,如果只看官话区的话,山东就算是语音统一度较差的省份了。

所以结论之一,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山东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这三种都是,但也都不是。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再说结论之二,“山东人”这个词,其实也是一个被整合的概念。

很大一个原因,现代“山东省”的这个范围,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内,都没有被整合过,不是一个单列的行政单元。

从最早的“禹贡九州”,山东省的地面,实际上就分属于三个州:青州、兖州、徐州,大致上来说,对应着鲁北、鲁西南、鲁东南一带,按照《史记》的说法,民风、水土、物产,都大不相同。到东汉时期的天下十三刺史部,大概也是这么个划分,后期分别是袁绍、曹操和吕布的势力范围。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一直到北宋,山东地面还分属于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被分为三个一级行政区划。后来金朝统治中国北方,这一片大致上分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个一级行政区划。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一直到六百多年前的大明洪武年间,才有了单列的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驻地在济南,管辖今天的山东全境外加辽东半岛,从那之后,也才算有了“山东省”和“山东人”的概念。

当然这么说可能也不太合理,因为现在中国的大多数“省”,都是明朝才划定的,个别地区比如安徽、江苏,是满清入关后才给划出来的省份,诞生的比山东省还要晚。

但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关于“山东人”的性格特质,内部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很难整合到一个词里面去,或者说,很难用一两句话就概括清楚。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现代“山东人”性格的奠基,主要有两个来源:春秋齐国和春秋鲁国,而且这哥俩的性格特征,根本就是南辕北辙,相当拧巴,后来能合在一起建省,也是挺有意思的。

从最早封国开始,齐国的姜太公就说了,东夷那边的人性子野啊,咱别讲那么多礼乐规矩了,就随着他们,因势利导吧,后来齐国果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重商主义,经济贸易最发达的大国,接踵摩肩、挥汗如雨、挥袖成云——这三个成语,最早就是说的齐国首都临淄,形容那里人口密集繁荣富裕的。

但鲁国的周公却表示,一定要把周礼原原本本在鲁国推行下去,后来鲁国也确实成了周礼的“活化石”,还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圣人“孔子”,连带山东到现在都被称为“孔孟之乡”。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齐国人外向彪悍,当年也曾经是春秋首霸,而且经济头脑一流,齐桓公称霸诸侯不是为了索要贡品、割占土地,而是为了以实力做背书,召开国际会议,统一市场交易税、统一进出口关税、商定国际度量标准,还协调各国修桥铺路方便沟通——这不就是春秋版的“WTO”和“一带一路”吗?

齐国人还是国际贸易战的老祖宗,管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操纵粮食、绨布、紫草等等国际大宗商品定价,对敌国实施精准打击,不战而屈人之兵,莒国、莱国、鲁国、梁国等等都深受其害。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鲁国人的作风正相反,内向敦厚,玩不出这种“花花肠子”,反而经常被齐国欺负。著名的“曹刿论战”,其实没啥技术含量,就是忍一忍、再忍一忍,等敌人气势泄了,咱再反击,但这已经是鲁国很高级的“谋略”了。

鲁国人是靠经典而不是武力征服世界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留下了《论语》、《春秋》、《周易》、《中庸》等等传世经典,今天的中国人可能不会背,但不可能一句都没读过。

时至今日也很难讲,齐国和鲁国,谁对中国的影响更深远;齐人和鲁人,谁才是山东人的典型代表?

论经济基础,比如盐铁专卖制度,国有专营制度,“管控宏观、放活微观”的宏观调控机制,“寓税于价”的价格调控机制,以大基建刺激经济发展,鼓励消费以扩大内需……这都是管仲和齐桓公最早在齐国实验的,而且跨越两千多年,修修补补,一直用到今天。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论上层建筑,鲁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不但在中国,对整个中华文化圈都影响至深,意义自不用多说。

如果按照马爷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可能还是齐国对今天中国的影响力更大一点吧?

那山东省为什么就简称“鲁”了呢?

从历史和现实来说,从来就没有“山东话”,“山东人”差别也很大

有一种说法,清朝末年官府从国外引进了电报技术,这玩意儿按字数收费,价格昂贵,所以要求各省确定一个单字的简称。山东号称“齐鲁大地”,原本是要报简称为“齐”的,不料晚了一步,河北省作为古冀州之地,已经报了简称“冀”,这个字和“齐”发音接近,听着容易混淆,于是山东这边,就只能用这个“鲁”了。

那么元芳,你说这“齐”和“鲁”,哪一个更能代表山东的文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