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种大剂量用药之特点

 手写的从前6688 2024-05-02 发布于山西

中药一般因无毒或毒性小,多数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因缺乏研究资料而界限不明。

《药典》所载用量范围也多数参考通常的习惯、经验而来,药物的药性受品种、炮制、用药范围、地区、季节、个人耐受性不一影响,且与西药比较,中药本来在用量方面变动也较大,故处方超《药典》、超大剂量应用由来已久。由于看法不一,管理存在难度。

图片

但目前医界对公认有毒中药的应用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谨慎,如雷公藤、马钱子等,药剂部门管理甚严,而对于一些常用药物,尤其是温阳药,如附子、细辛、肉桂、干姜和吴萸等往往仍有医家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师有时亦不置可否,或要求药名下盖个签名了事。现代有些中医还以善用超大剂量中药自矜,认为亲自用过无碍,而是药典束缚了中医药的发展。

1

超大剂量中药临床应用的根源在?

图片

01

以量致胜,疗效诱人。

有些医家对某些疾病按常规用药疗效不满意,认为只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辨证立法,以法统方,不断增加药量,就可以获得临床疗效的倍增。例如明代吴鞠通在《吴鞠通医案》中言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之说,说明半夏用以治疗失眠症时是超大剂量应用。现代也有医家应用超大剂量附子治疗阳虚寒证作为报导示范。现代的李可老中医创立的破格救心汤中附子倡用30-200g在治疗危重症的过程中据说常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河南陈守义也报导运用大剂量乌头、附子治疗痹证其量至60-120g亦收到明显的临床疗效。

图片

02

配伍、炮制,可以解毒。

有些医家长期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没有看到明显的临床毒性症状,因而总结临床经验认为只要配伍合理,炮制得法,煎煮得当,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没有问题”

图片

03

环境变迁,质量下降。

中医师临床使用中药饮片的剂量根据是《药典》,而《药典》的剂量规定是以古籍记载的野生中药材或者是各地的“道地药材”为参考标准的,现代的中药材大部分为人工种植,药性或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下降,相关部门也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为达到疗效,部分医家难免会超大剂量应用中药。

图片

2

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有哪些几点质疑?

图片

01

循证依据的缺失。

现代医学是循证的时代,辨证的个例仅仅是提供了可能性,单依靠主诉的好转尚不能作为循证的强力依据,复方中尤其是对某一味药的疗效的判断,需要严格对照,剔除主观因素,积累较大样本,要避免以偏概全。

图片

02

慢性中毒的隐匿性。

中医界对于急性中毒是敏感的,例如附子的心脏毒性作用,马钱子的士的宁样作用等等,但历史上已往缺乏发现和证实中药慢性中毒的实验手段。例如马兜铃科药材长期使用对于肾脏的毒性作用是近年来才引起重视的,关键在于中医诊查疾病的手段长期来仅限于主观观察,应用后见不到主观上的不适就万事大吉。目前的文献也检索不到附子的慢性蓄积中毒作用。

图片

03

溶剂饱和度的限制。

中药饮片剂型多数是以汤剂溶液的形式存在。大剂量用药由于饱和度的限制,疗效不能相应提高,反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药品,人为加剧了中药资源的紧张。

图片

04

量效关系的平台期。

有些药物的量效关系有平台期,即药物达到一定剂量时,再增加剂量不能够成比例的相应增加其疗效,反而增加了毒副作用。

图片

05

有悖于伦理学的原则。

临床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在古代是限于历史条件,到现代明知多度,加大用量,违反了《药典》的规定,对患者不能保证没有风险;而当前动物实验对于超大剂量应用中药对照研究甚少,对人体有试验性质之嫌,不符合伦理学原则

图片

3

如何正确看待中药剂量应用?

唐蜀华教授提出:历代名医临证用药都以药味精专,伍配精当,药量小巧为度,“轻可去实”。

近代名医蒲辅周常说:“药用适当,量不在乎大,量大往往药过病所,反伤胃气,用得适当,量虽小甚为有效。”

江苏孟河中医大家费伯雄著《医醇賸义》九卷(另撰《医方论》、《费批医学心悟》等)对于中药应用的表述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提出:“立论以和缓为宗。”“制方用药,戒偏戒杂,多寓神奇于平淡,从不矜奇炫异。”

总之,临床应用中药一般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循序渐进,并注意配伍、炮制。同时结合患者的体质,体重,临床情况例如是否有肝肾功能不全等考量剂量。再则剧药应用当中病即止,不要长期超大剂量用药,防止副反应或蓄积中毒,应用中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合理应用中药,科学探索剂量,现代中医任重而道远。

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用药。用药包括配伍、剂量、服药时间等等,尤其是药证必须相合。于此,首先要辨明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因为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和优劣,所以欲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药证合拍,丝丝入扣。这方面,内容颇多,试举出临床常见而且带有规律性的用药特点。

1.老龄病人冲墙倒壁之药宜慎用

临床医疗,所治男女老幼多矣,近年来,老龄者尤多。其中经验不少,教训亦颇多。其原因总在老龄病的特点和规律不清。《阴阳应象大论》说:“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年已至此,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日趋退化,这是做医生应该了解的自然规律,也是临床治病应该掌握的特点。此外,这个年龄段的患者,虽都有个体差异,但他们的普遍规律是身体弱、气血虚、病程长。自然衰老,加上病情消耗,对此等病的治疗,不能求速功,应该小剂轻投,缓缓调理,方可收全功。冲墙倒壁之药,断当慎用。

一脾胃虚损患者,年逾七旬,常大腹胀满难忍,前医未解“塞因塞用”之理,竟长期使用枳、朴、槟榔、木香等通气药,药后虽一时取效,继则胀满更甚。因过用通破,使气不能固,致成弥漫性胃出血,不得已而行胃次全切术。术后气血更虚,病由脾胃虚损,又至合并肝肾阴虚,此时,延余诊治。见体质消瘦,面色黝黑,两耳轮干枯,日食不足半两,大便量少微溏,舌嫩红无苔,肢末冰冷,脉沉细无力。患者年高体弱,又值出血术后,气血俱虚,大剂进补,于病无益,胃亦难于吸收,当小量调补,又少量频服。处方:西洋参粉6g(冲服),沙参6g,麦冬6g,当归6g,枸杞子8g,川楝子4g,砂仁3g,鸡内金6g。

如此加减调治年余,病势渐渐消去,四末皆温,肢体活动灵活,耳轮转红润,日食三四两,舌质嫩红有苔,脉象已起且有力。至此,病已痊愈。年近八旬的老人,精神矍铄,毫无龙钟老态之象。

该患者发病之初,本非实胀,通破之药当为宜忌。既为虚胀,治疗之法,则宜“塞因塞用”,静药调补,使中气渐复,脾胃健运,上下通调,则胀满自除。若见胀不分虚实,径直破气消胀,对已虚损之脾胃,必有虚虚之祸。临床用药,不知宜忌,致成弥漫性胃出血,实医之为害也。幸而手术修复,虽气血虚衰,肝肾阴虚,但因遵照老龄人的疾病规律和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小剂轻投,缓缓调理,虽年近八旬,终获良效。

2.服药时间亦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

方药和患者病情的各个方面,丝丝入扣,方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先师岳美中嘱告:为医者,要精心致学,在医疗的诸多方面,都要研究得入细,临床应用时,方能得心应手。

服药的时间,多不为人所重视。一般习惯于水煎,早、晚或早、午、晚分服。其实不然,其中有许多关系到疗效的学问。

历代医家,对此有颇深的研究。《伤寒论》桂枝汤服法:“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张仲景严格把握病机,准确掌握服药时间,直至遍身漐漐,营卫调和为度。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根据不同病情,确定不同的服药时间,如“饭后服”“空腹服”“临睡服”等五十余种服药时间,非此不为恰合病机,疗效亦将受到影响。

如因失眠当服安神镇静药的患者,应问明其是入睡困难、睡眠不实多梦,还是醒得过早。若入睡困难,则宜在睡前半小时服药,药后即卧床休息,待药力发挥,即可入睡。若入睡不难,而睡2~3小时后即醒者,则宜临睡服,卧床即睡,待将要醒来时,药力已发挥作用,此时如果不醒,则继续睡去。否则,不根据病情确定服药时间,譬之睡前数小时即将安神药服下,这时患者正在活动,半小时后睡意产生,此时不睡,第二次睡意则难以再来。

因此,正确决定服药时间,也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温氏在《医药报》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降血压药的服用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若按常规服药方法,即每日药的剂量按早、中、晚分三次服用,则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按生物钟时辰药理学理论服药的患者。”故而服药时间亦当认真研究,切实掌握。

3.注意药量与身体强弱、病程长短的关系

按临床医疗的一般规律,身体弱者,多病程长,对药的耐受性差,药量宜小,多则于病体有害。体质壮者,病程短且急症多,急症则宜急治,药量宜大,小则于病无益。

药量大小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就失眠而言,常见的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肝郁化火,助心火而阴阳失调所致失眠;心气虚损,神不守舍所致失眠;胆气虚,易惊失眠;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失眠等。消除致病之因,失眠自除。但对此等失眠,酸枣仁与相关药配合均有治疗作用。其用量,则根据个体差异各有不同。

我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患者体质稍好,用量可稍大,以18~24g为宜;体质较好,病程较长,时服西药镇静药,对镇静药已有耐受性者,以30g为宜,还要配合介类潜阳镇静药,如紫贝齿、牡蛎等;体质好,病程短,失眠又甚者,宜加大药量,再加潜镇药,如龙骨、磁石等;身体瘦弱,长期失眠,曾服用西药安眠药效亦不佳者,宜调补机体,同时用酸枣仁15~20g为宜;脑力劳动过度紧张,长期失眠不愈者,宜安排其适量体力劳动,同时用酸枣仁30g,龙骨、牡蛎各24g为宜。病人失眠同时心烦较甚者,宜酸枣仁适量加栀子6~10g。如此治疗,大部分失眠患者可获痊愈。此已为临床实践反复证明。

1,川芎,35---40克,治疗头痛。

2,萹蓄,50克。治疗尿道炎。

3,生椿根皮,60克。治疗崩漏。

4,猫爪草100克,治疗结核。

5,柴胡50克,黄芩50克,板蓝根30克。治疗外感高热。

6,百合40,石斛30克,鱼腥草5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治疗肺热咳嗽。

7,知母4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山药30克。治疗肺虚咳嗽。

8,天冬30克,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黄精50克。治疗寒饮咳嗽。

9,沙参50克,玉竹30克。治疗肺燥咳嗽。

10,黄芪80克,白芍50克,龟板30克,丹参30克。治疗虚劳咳嗽。

11,侧柏叶50克,化痰止咳。

12,天花粉50克,治疗咽喉干燥。

13,生石膏30克,治疗口腔溃疡。

14,黄芪40克,党参40克,连翘50克,防风30克。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15,菟丝子30克,用于心动过速。

16,磁石30---50克,用于心悸。

17,鸡血藤50克,何首乌50克,玉竹50克,千年健35克,菟丝子30克,威灵仙30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18,珍珠母40克,用于冠心病。

19,小茴香100克,外敷治疗腹痛。

20,葛根40克,泽泻30克,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川芎40克。治疗高血压。

21,益母草80克,何首乌70克,葛根50克。治疗中风。

22,柿蒂75克,治疗顽固性呃逆。

23,茯苓50克,白术40克。治疗胃脘痛。

24,黄芪70克,白芍50克。治疗慢性腹泻。

25,桑葚50克,生地30克。治疗便秘。

26,白头翁50克,黄芪50克,蚤休30克,石斛30克,白芍30克,黄柏30克,白及30克,山药30克。治疗脓血便。

27,板蓝根50克,茵陈50克,败酱草35克,山豆根35克。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降低谷丙转氨酶。

28,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板蓝根50克,败酱草30克,连翘30克,石斛30克,蚕砂20克,柴胡40克。治疗慢性肝炎。

29,鳖甲50克,沙参50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败酱草50克,连翘40克。治疗慢性肝炎,脾大,肝硬化。

30,白花蛇舌草50克,山慈姑50克,半枝莲30克,茵陈50克,五加皮50克。治疗癌性黄疸。

31,金钱草50克,芒硝20克,海金沙30克。治疗胆管结石。

32,葶苈子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40克,黄芪50克,丹参30克。治疗胸腹水。

33,黄芪50克,白茅根50克,茯苓30克。治疗癃闭(前列腺肥大所致尿闭)

34,桑螵蛸30克,用于遗尿。

35,萹蓄60克,瞿麦30克,玉米须60克,黄芪100克,生椿根皮60克,菟丝子30克。治疗慢性肾炎。

36,夜交藤5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治疗失眠。

37,山茱萸50克,益母草50克,沙参50克。治疗虚性眩晕。

38,麻黄根50克,沙苑子50克,龙骨50克,牡蛎50克,防风50克。治疗多汗。

39,紫草30克,白蒺藜30克,白鲜皮30克,党参30克。治疗带状疱疹。

40,何首乌50克,陈皮100克,千年健30克,地枫皮30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治疗痿证。

41,鸡血藤50克,地枫皮30克,何首乌50克,千年健30克,薏苡仁40克。治疗肩周炎。

42,薏苡仁100----200克,用于痹症。

43,鸡血藤50克,伸筋草50克,豨莶草40克,何首乌40克,威灵仙40克。治疗痛风。

44,当归100克,丹参100克,玄参100克,鸡血藤50克,牛膝30克,黄芪30克。治疗脱疽。

45,防风60克,艾叶60克,干姜20克,附子20克,红花15克,鸡血藤60克。水煎外洗治疗产后足跟疼。

46,生地100克,白芍70克,龙骨50克。治疗热伤血络之牙龈出血。

47,生椿根皮50克,刘寄奴50克。治疗血便。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 。

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 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属于临床中药学研究范畴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是未知数。目前尚不能明确地回答每味中药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超大剂量应用,剂量超出权威规定剂量上限多少时最适宜,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是否对机体有潜在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支持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古代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现代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结论尚未反馈用于临床指导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应持谨慎态度。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

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

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

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减少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

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