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学习笔记

 tysdne 2024-05-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道家茅山派创始人陶弘景有本著作从敦煌石窟中保存流传下来,叫《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为学习笔记。

一、修行为什么要懂医药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

——《辅行诀》

      陶弘景在《辅行诀》中明确指出,修道的前提条件是要把身体五脏调整好,使五脏之气平和,才有可能入真景、守真一。所以服药祛病是初学的要领。目的是为了辅助修行,所以叫辅行诀。现代很多修行人想守静入定,却不知道身体不好、五脏不安,就不可能做到五气朝元、中黄直透,也就不可能入定。

二、中医经方的来源

      中医的经方大多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却不知这些经方起源于商朝宰相伊尹所著的《汤液经》,可惜这本书失传了,但《辅行诀》中还有记载。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三卷,为方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之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张仲景)、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辅行诀》

      《伤寒论》中大多数经方都可以在《辅行诀》中找到出处,有的只是改了名字,而组方一样。比如桂枝汤就是小阳旦汤。有的连经方的名字都没有改,比如小青龙汤等。看《辅行诀》可以更好的明白这些经方的组方原理,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君臣搭配用药,甚至于用药的数量都有讲究。

三、中医辩症施治及组方原理

      《辅行诀》中更好的还原了中医经方的辩症施治及组方原理,也就是五行、五脏、五气、五味的对应、生克、虚实、补泻原理。比起《伤寒论》的六经辩症要直接得多,既有契合底层逻辑的理论,同时也更能指导实践。解决了许多人学习《伤寒论》多年仍不知如何组方用药的问题。

图片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五味五行功效
辛散(木)、酸收(金)、甘缓(土)、苦坚(水)、咸软(火)

五脏之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泻为体,补为用,体用生化。同五行本体为用,克之为体,所克(喜)为化。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木)德在散,以辛(木)补(用)之,酸(金)泻之。肝苦(不喜)急(火),食甘(土)以缓之。适其性以衰之。 辛酸化甘

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
心(火)德在耎(软)。以咸(火)补之,苦(水)泻之;心苦缓(土),急食酸(金)以收之。 咸苦化酸

脾实则腹满、食泻,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土)德在缓。以甘(土)补之,辛(木)泻之;脾苦湿(金),急食苦(水)以燥之。甘辛化苦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金)德在收。以酸(金)补之,咸(火)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木)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酸咸化辛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水)德在坚。以苦(水)补之,甘(土)泻之;肾甘燥,急食咸(火)以润之,至津液生也。苦甘化咸

四、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一)、味辛皆属木:(计19味)
1、木中木:桂枝、桂心、芥子。
2、木中火:蜀椒
3、木中土:干姜、生姜,半夏、鸡子黄、赤小豆、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黄饴、矾石、苦酒、白蔽浆、酢。
5、木中水:附子、瓜蒂、王瓜根。

(ニ)、味咸皆属火:(计17味)
1、火中火:旋覆花
2、火中木:大黄、石膏、杏仁、皂角、葱白。
3、火中土:泽泻、升麻、黄芪、粳米、通草。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戎盐、括萎、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6味)
1、土中土:人参。
2、土中木:甘草。
3、土中火:大枣。
4、土中金:麦门冬。
5、土中水:茯苓、知母。

(四)、味酸皆属金:(计14味)
1、金中金:五味子、胡麻油、山萸肉。
2、金中木:枳实、柴胡、雄黄、葱叶。
3、金中火:豉
4、金中土:芍药、龙胆草、阿胶。
5、金中水:薯蓣、代赭、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4味)
1、水中水:地黄。
2、水中木:黄芩、薤白、麻黄、栀子、韭叶、牡丹皮。
3、水中火:黄连、芒硝、硝石、栗子。
4、水中土:白术、苦参。
5、水中金:竹叶。

五、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
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
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
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
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
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
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
(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木中土,和中、养神、敛精、补气血;扶阴升阳,益气生津。
木中金,补气血、养精、敛神、和中;散寒化饮,敛汗开窍。
木中水,补精、养血、益气、敛神、调节阴阳;补阳益火,温中燥湿。

(2)、火性药:有温煦之功,可补心益肝养脾泻肺抑肾。
火中火,补神、益血、和中、调气、敛精;安神降逆,行气下水。
火中土,和中、补神、益气、调精、敛(清热)血;补中润肺,泄热渗湿。
火中金,补神气、益肾、和中、敛(清热)血;降逆平喘,燥湿行水。
火中水,补精气神、补血,调节阴阳;润燥软坚、清热导滞。
火中木,补血、养神、益精、敛气、调节阴阳;逐瘀通经,潜阳降逆。 

 (3)、土性药:有运化之功,可补脾益肺养心泻肾抑肝。
土中土,补中、养神、补气、敛(清热)血、敛精;大补元气,固脱生津。
土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泻湿除烦,生津利咽。
土中水,补精、和中、补气血、敛神;降逆散结,利水祛湿。
土中木,补精血、养神、敛气、和中;补中固表,缓急解毒。
土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益胃除烦,缓和药性。

(4)、金性药:有敛固之功,可补肺益肾养脾泻肝抑心。
金中金,补气、益精、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敛汗降逆,止渴止咳。
金中水,补精、养血、补气、敛神、调节阴阳;补中活血,养阴润肠。
金中木,补气血、补精、养神、调节阴阳;清热散瘀、行积除疮。
金中火,补神气、养血、敛精、和中;调中下气,除躁降逆。
金中土,补神气、和中、敛(清热)血、敛精;敛阴潜阳,柔肝止痛。

(5)、水性药:有润滋之功,可补肾益肺养肝泻心抑脾。
水中水,补精、补气血、敛神、调节阴阳;益阴填髓,凉血生津。
水中木,补精、补血、养神、敛气、调节阴阳;升阳解郁,滋阴燥湿,解表散结。
水中火,补精、补神、养血、和中、敛气;清热燥湿,养胃强筋。
水中土,补神气、养精、和中、敛(清热)血;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水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清热燥湿,通经利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