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随后俄罗斯联邦的白、蓝、红三色国旗取代了苏联的镰刀、锤子国旗,从此刻开始,苏联解体了。 我们都清楚,苏联解体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新改革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苏联才会由此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最终失败。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一直有一个“军师”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这位“军师”——雅科夫列夫,其实是美国间谍!这是怎么回事?这名间谍究竟是如何接近戈尔巴乔夫并成为其身边人的呢? ![]() (雅科夫列夫) 一、从基层到中央:成为戈尔巴乔夫身边人1983年,戈尔巴乔夫来到加拿大进行访问,正是在这时,他与雅科夫列夫相遇了。在雅科夫列夫讲述自己过去的时候,戈尔巴乔夫逐渐对他起了兴趣。 雅科夫列夫早在1953年就在苏共中央机关工作,几年后又去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担任过各种职位。回国后,他又在苏共的培养下,一步一步从基层走到了中央。 ![]() (哥伦比亚大学) 1965年,雅科夫列夫担任苏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几年后又成功成为代理部长,很受重用。然而,此时他的领导却一直没有批准他成为部长,认为他搞的思想形态过于复杂,容易误导人民。 于是,1973年,他被派遣到加拿大做大使,实际上就是一次长达十年的“政治分配”。10年后,他本以为自己的政治路途就此葬送,但在此处见到戈尔巴乔夫后,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 (戈尔巴乔夫) 他与戈尔巴乔夫畅聊自己的过去之后,利用自己在这十年间不断积累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自己在苏共党的威望。同时,他还向戈大谈自己的思想,巧的是两人思想竟不谋而合,见到眼前的雅科夫列夫如此活跃,并且与自己想法一致,戈尔巴乔夫十分欣喜。 于是,他在访加结束后,立马调遣雅科夫列夫回国。之后,雅科夫列夫被安排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1986年,其又被任命为苏共中央委员、主管意识形态问题的中央书记。可以说,此时的他已然彻底成为了戈尔巴乔夫的“身边人”。 ![]() (雅科夫列夫) 说到这,我们可能会好奇,雅科夫列夫在这期间究竟是做了什么暗中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呢?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成为其“设计师”其实,雅科夫列夫早在被派遣回国后,就开始了自己精密的计划。他先是不断提出一些违背社会主义的思想,并且有意无意阐释给戈尔巴乔夫听,让这些思想成为戈尔巴乔夫的日常口号。 ![]() (苏联) 到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改革”后,政治场上许多人与他思想不合,雅科夫列夫便趁虚而入,大力支持改革思想。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总是会注意到他,重视他,最后提拔他。 雅科夫列夫就在一次次提拔中,向戈灌输自己的想法,让处于改革中的苏共逐渐偏离原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反而为社会上的反共主义造出了一把“保护伞”。 ![]() (苏联乱象) 在这种种基础上,他还利用自己的职位权力,鼓励社会上或者一些政府官员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抨击社会主义,对那些拥护者则加以威胁打压,实行“思想禁锢”。 但是这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在1991年时,他还致信戈尔巴乔夫,表明自己认为苏共需要成立一个新党,一个主张社会革新的党来建设一个民主法制社会。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危险,却大力赞扬资本主义,认为其才是真正体现了崇高理想主义的政体。 ![]() (苏联国旗) 简单来说,雅科夫列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导致苏联意识形态崩溃的重要点缀,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再一次性地爆发,这才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换个方面想,雅科夫列夫可是苏共的领导核心,是戈尔巴乔夫的身边人,这样的人,却极力反对,甚至是抵制苏共提倡的马克思主义,苏联解体也是难以避免的。那么,他的真实身份又是怎么揭穿的呢? ![]() (影视剧中的间谍形象) 三、苏共叛徒,美国间谍?1993年,苏联解体2年后,俄罗斯发表了前苏联国家安全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回忆录片断,在这之中,写到了雅科夫列夫存在的问题。 据回忆录说道,雅科夫列夫在美国进修期间,曾被特工机关收买,而在“改革”期间也曾受过美国指示。但是这终究是已逝之人的回忆,雅科夫列夫不为所动。 ![]() (克留奇科夫) 五年后,又有一批曾在国外情报部门工作的人员发报,表示自己手上有证据证明雅科夫列夫的叛国罪行,自己将会到法庭上告发他。尽管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但对于雅科夫列夫来说并不好受,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政治地位与日常生活。 纵使周围的评判与怀疑愈来愈多,雅科夫列夫在表面上依旧平静地工作着。直到1999年,在书写《共产主义黑皮书》的序言时,他明确承认,自此苏共二十大之后,他便制定了一个方案:用列宁主义打击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若有效,则用社会民主主义打击列宁。 ![]() (列宁) 在最后,他表示将打击一切革命至上主义。这几句话都是深刻的,他意味着不仅是斯大林,就连整个苏联的社会主义都是罪恶的,明确表示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反感,对资本主义的支持态度。本书一经发表,其间谍真相呼之欲出。 当然,作为一个叛徒,一名“间谍”,他不会有一个好结局。在人们以后回忆苏联解体时,他搅乱苏联意识形态的恶名将挥之不去,同时此事也告诫我们自己,身边人可能并不可靠。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