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白池,上海最古老的园林(2)——上海3日(2)

 阿榧榧香 2024-05-02 发布于江苏

★旅游地点: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

走出这组建筑,穿过长廊,居然是荷花池。虽然这个季节只剩下枯枝败叶,不过能够相像暑日里满池荷花的景象。

池塘边有花露涵香榭,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探入池面的,看来这里是赏荷的好地方无疑。

墙壁上嵌满了碑刻,看来历代咏醉白池的诗歌文章可不少,不愧为名园。亭西北还有两株百年牡丹,在谷雨前后盛开。

荷花池往南,又是一组建筑,看着有点像四合院,院子里摆放着菊花,中间是董其昌的半身雕像。这个院子建于光绪年间,原来是作仓房用的,是善堂田产的粮仓。

有位阿姨请我给她照相,提出要把菊花和雕塑都拍在里面。其实她有同伴,只是同伴一直取不好景。我也挺汗颜,我拍照向来不大取景,都是随走随拍,完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不过对上阿姨殷切的目光,也不好拒绝,只能谦虚了两句,为阿姨拍了两张照,不料阿姨还挺满意,又换了一个方位,请我再照了两张,喜孜孜地走了。

看着阿姨走出院子,我才往左侧的厢房走去,原来这里在举行2023年松江区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展,汇集近期佳作四十多件,书写内容围绕醉白群芳谱系展开,大多是写的是名家作品。

靠院子的一侧还有展柜,陈列的是各种轿子的缩小模型。还别说,这些迷你版的小轿子做得还挺精致,看着挺可爱的。

我以为四合院的正房其实只是一段走廊,陈列了一些碑刻。有一方”正心诚意“出自明言学博士方孝儒之手,采用古章体,左侧有草体小字。

“韩范先声”碑是明松江云间派领袖董其昌的手迹,歌颂宋代名人韩琦、范仲淹,董其昌是很敬重这两位文武双全的前朝名人的。

“文魁像”碑是由“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个字组画成的一个像,“正”字为额头、眼睛和鼻子,“心”为嘴,“修”为左手和腰,“身”为右脚;“克”为右手,克字上面一横是毛笔,“己”为耳朵,“复”为腰带结子,“礼”为左脚,这构思简直是绝了。这块碑刻于清嘉庆年间,作者是清朝著名人像画家改琦。

“观音大士像”出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之手,画面体现了“吴带当风”的用线及造型特点。吴道子的作品大多出现在寺庙壁画上,被拓成碑刻留下来的很少。

“难得糊涂”碑用的是标准“板桥体”,这本来就是板桥先生的名言啊。正文下面还有一组文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容图后来福报也。”实在是我辈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竹叶诗”碑是一组风雨竹图,仔细看竹叶上竟然都刻着文字,组成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群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据说这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时候,思念兄长刘备,一心想归去,写下的一首表明心意的诗歌。至于是关羽写的,还是后人所作,也说不清楚,只当一段典故罢了。

另一侧的厢房里,也陈列着书法作品和轿子的迷你版模型。对于书法,我们都不大懂,只偏爱看着飘逸的字体,外行也只能看个热闹罢了。

出门往西,是一片树林,尽头有一座雪梅亭,有点像轩的形式,长方形,圆洞门。

柱子上有一副楹联:“梅逢瑞雪梅更白;雪伴寒梅雪亦香”,还有加注的小字:“联上有小字加注:民元冬日中山先生驾临松江,恰南苑梅放,积雪盈尺,银梅更白,瑞雪亦香。”原来孙先生莅临醉白池,适逢梅花盛放的季节。

后面是一座假山,走进去又是一座方形的亭子式的建筑,叫赏鹿厅。厅内陈设一块石雕“十鹿九回头”,方形,边长约一米,雕的是十头雄健的梅花鹿在奔走,其中有九头鹿呈回头的姿态。

这块石刻最早的时候嵌置在松江普照寺前的石桥壁上,桥拆掉以后,被搬到云间第一楼陈列,1950年移到醉白池。十鹿九回头的寓意是说,松江外出做官或经商的人,十人中有九人都要返回家乡,叶落归根。

紧接着是一段长廊,廊壁上挂着“五茸浮雕”,这组砖雕作品一共有六块,分别刻着“松鹤长寿图”“云天三鹿图”“二鹤相亲图”“二鹿并驾齐驱图”“二鹤休闲图”“幼鹿攀登图”,都是以鹿和鹤为题材的。

相传春秋时期,松江地处东海之滨,水草丰盈,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梅花鹿和华亭鹤来这里繁衍生息。吴王寿梦喜好行猎,看到这里有五个地方鹤鹿成群,就在这里建立了猎场,“五茸”之名由此而来。松江人认为松江是鹤的故土,鹿的故乡,鹤和鹿现在已经成为松江特有的文化价值符号。

廊前有一座听鹤榭,挑出水面,这里的视角很好,可以看到上游的水蜿蜒而下,两侧鲜花盛开。只是没有鹤,所以现在是听不了鹤声的。

赏鹿厅是面阔三间,单檐,门窗都雕刻着纹饰,框架用的是类似回字纹的线条。相传吴王寿梦经常骑马狩猎,这里就是他歇脚的地方。后来这里逐步建起了城镇,称为“茸城”,也就是今天的松江。

长廊的尽头,就是盆景园。照壁前摆放了一些小菊花,走进去豁然开朗,这座盆景园占地颇大,陈设的盆景也很多。

走出盆景园,往西行的时候,特意从另一侧登上小小的土坡,最高处有一座圆形的小亭子,可以避雨。亭子旁也摆放着菊花,原来沿溪也有一溜菊花,但看着也是比较普通的品种。

等雨小得一些,出去的时候看到亭名“芙蓉亭”,但这里应该不栽荷花,周围也不像有木芙蓉的样子,倒是枫树微红,在雨中还挺漂亮。

沿着砖铺的小径继续往西走,这里有一条小河,我不幸走了小河的南岸,眼看着北岸有一些亭台楼阁的建筑,但还是只是能得眼馋。南岸的道旁有一些菊花,但摆设也只是很平常的品种。

过桥,是一段很长的长廊,原来里面的池子里也满栽荷花,这里叫莲花池,其实与荷花池就是一号池和二号池的区别罢了。

长廊里有不少上海本地的退休人员在闲坐聊天,湘真榭里也有人在躲雨赏枯荷,倒真正是应了“留得枯荷听雨声”。湘真榭是为了纪念明末云间派领袖陈子龙而建的,这里也是欣赏百年牡丹和白荷的最佳之地,可惜的是现在哪一样也赏不了。

我挑了一段清静的廊下,侧首就是红艳的欧洲卫矛,耳边传来雨打荷叶的声音。虽然旁边几个上海老伯在闲聊着什么,可是在雨中竟仿佛隔得有些远。

往西行,河道上有一座拱桥,不是很长,但看着古朴庄重。桥上悬垂着黄色的野菊,倒是好造型。

走到桥上,才发现台阶上也摆着盆菊,不过都是一些小型菊,以紫色和粉白居多,也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是那种在花坛里常能见到的。

莲花池有一条亲水的走廊,探入池中央,夏天的时候,这里也是赏荷的好去处,可惜这时候也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败荷景象。栏杆上摆着几盆菊花,以金黄色居多。虽说这种菊花颜色足够鲜艳,但私以为还是红菊与枯荷更相配一些。

池边还有一座茅草亭子,其实也就是亭子顶上覆了一层薄薄的茅草。亭子的样式是一个“7”字型,颇有些容量。这座质朴而实用的辍耕亭,是为了纪念晚年在松江隐居的元代大文豪陶宗仪。

这个名字初听可能有些陌生,不过说到成语“积叶成书”,就能让人会意过来,说的就是陶宗仪的故事。他最出名的著作《书史会要》,辑录从上古三皇至元末书家小传及书论,是我国第一部权威性的书史著作。

自驾游上海松江醉白池

11月仲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