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历史的教训》:曹操并非奸雄,刘备工于心计,魏延并未谋反

 四地闲夫 2024-05-02 发布于山东
历史人儿程灰灰
历史人儿程灰灰
2020-05-31 09:09

作者 | 认知升级爱好者

欢迎关注我,成为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有抱负的人都及其重视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说: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说: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可见,历史真的是太重要了,不论是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还是近代的思想家,都希望从历史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过,真正想要“以史为鉴”,必须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如果去看一些带有演绎性质的历史书籍,往往是会产生很多误导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霸,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极广的故事,这让三国时期的历史充满了吸引力。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从《三国演义》中了解三国历史的,虽然《三国演义》为这段历史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历史的很多描述并不准确,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三国历史的教训》:曹操并非奸雄,刘备工于心计,魏延并未谋反

最近我拜读了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书籍--《三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中,作者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纠正了演义小说中存在的一些史实谬误,还原了被人忽视的历史真相。

《三国历史的教训》:曹操并非奸雄,刘备工于心计,魏延并未谋反

唐太宗-图源网络

01

曹操并非奸雄

熟悉京剧的朋友,一定知道曹操的京剧扮相是白色脸谱,这代表着精于算计,为人奸诈。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设是一个奸雄,他担心吕伯奢谋害自己,结果将自己好友全家都杀掉了,这就有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另外,曹操被认为大逆不道,颠覆汉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将皇帝置于自己的掌控中,达到自己称霸国家的目的。

真实的情况如何呢?

吕思勉在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现在举世都说魏武帝是奸臣,这话不知从何而来?固然,这是受《演义》的影响,然而《演义》亦必有所本。《演义》的前身是说书,说书的人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见解的,总不过迎合社会的心理;而且一种见解,不是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合,也绝不会流行到如此之广的;所以对于魏武帝的不正当的批评,我们只能认为是社会的程度低下,不足以认识英雄。”

可见,吕思勉认为真实的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而世人之所以认为曹操是奸雄,只是因为水平低下而已。

那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三国志注》描述,曹操20岁被举为孝廉,希望做一个好官,虽然他很有政绩,但却得罪了当时势力强盛的宦官和豪强,为了免于灾祸,曹操30岁的时候托病辞职回家了。

回家后,曹操隐居在老家附近,一边读书,一边涉猎,志趣高尚,文武兼修,可见他是个有志之士。

后来曹操复出,讨伐董卓的战斗中,他一马当先;在兖州大破30万黄巾军后,他开启了事业巅峰期。

打败黄巾军后,曹操的号召力已经非常强大,很多人都来投靠他,于是有人开始怀疑他有篡汉的想法,但曹操对汉朝却是忠心耿耿。

曹操说:“从我的祖以至于我,受汉朝皇帝的信任三代了,再加上我的儿子,就不止三代了,我何忍篡汉呢?”

同时曹操还经常自比为齐桓公和晋文公,他认为晋文公和齐桓公在兵势强盛的时候,依然可以侍奉周朝,因此才为后人称道。

可见,曹操内心里是不想篡汉的,但政治并非是一个人的游戏,而是一个团体的利益体现。

曹操是其政治团体的代表,他必须为他人考虑,为整个团体的发展、安危负责,因此当团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就必须出手解决问题。

因此,曹操这样的人物,他做很多事情,并非是为个人利益,更多是为了团体的利益,但很多看不明白的人就会把很多罪名放到曹操的身上,这大概就是吕思勉所说的“水平低下”了。

吕思勉在书中是这样评价曹操的:

“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安在呢?公忠体国的文臣,舍死忘生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都是全备了的。他们都是文武全才。”

吕思勉认为曹操是公忠体国、舍死忘生的文武全才,这样的评价实在是非常高的,这可能已经颠覆了很多人的观点,不过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辩证的,不能一概而论的,要想了解真相,一定要深入进去,多方论证,才能抓住真相,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三国历史的教训》:曹操并非奸雄,刘备工于心计,魏延并未谋反

曹操-图源网络

02

刘备是个工于心计之人

刘备的人设是仁义忠厚,典型的正面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流传甚广。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全力出兵讨伐吴国,但却大败而归,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战。

这场战争的起因,真的是刘备要替关羽报仇吗?

如果你相信一个想要争霸天下的人,会一怒之下,为了替兄弟报仇,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那么你就太天真了。

我们先来看看时间。关羽丢失荆州,被孙权伏兵杀掉,这件事情发生在建安24年;而刘备讨伐吴国,是在章武元年7月,章武元年是建安26年,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了。

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即使刘备一开始非常的愤怒,那么愤怒之情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了。

因此,刘备说讨伐吴国,是为了替关羽报仇,纯属是个幌子,可能只是为了掩盖他出兵的目的。

其实,刘备攻打吴国的真实目的,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兵力还不足以占领中原,但是把荆州重新纳入自己的掌控,是完全可以的。

刘备想要一举拿下荆州,但事与愿违,本来预计的闪电战,被孙权拖延成功。

而蜀国与吴国实力本在伯仲之间,旷日持久下,刘备的失败在所难免,这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猇亭之败。

猇亭之战大败,刘备基本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只能龟缩在四川,采取被动防守的策略了。

这样的结局,其实说起来,祸根还是刘备自己种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刘备老实一些,不急于吞并刘璋,而是帮助刘璋北上攻击张鲁,双方联合一起抵御曹操的攻击,相信曹操也是难于应付的。

但刘备算计太深,他想尽快占领益州(现在陕西南部,四川、云南两省),反而攻打刘璋,为曹操腾出了平定关中和凉州的时间。

虽然刘备仍然有进攻汉中的机会,但本可联合凉州等人一起攻击汉中的,现在却变成了独自攻击汉中,导致兵力不足,不得已让关羽出兵牵制,这最终导致了荆州丢失,关羽战亡的结局。

吕思勉在书中如此说:

“心计过工,有时也会成为失败的原因的,真个阅历多的人,倒觉得凡事还是少用机谋,依着正义而行的好了。”

看来,总是算计的人也不见得就会成功,这正应了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反倒是少些算计,光明磊落行事的人,更容易成功些,因为他们的精力都用在做事上,而非算计上。

《三国历史的教训》:曹操并非奸雄,刘备工于心计,魏延并未谋反

刘备-图源网络

03

魏延是被冤枉的

魏延是蜀国著名将领,战功卓著,深受刘备器重。

在选择镇守汉中的人选中,刘备没有选择张飞或是赵云,而是选择了魏延,这说明魏延在谋略甚至还在张飞、赵云之上,可见魏延是个有勇有谋之人。

不过《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因为谋反降魏的罪名,被杨仪、何平等人诛杀。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志》中有这样几句话:“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

这几句话表明了魏延并不是要谋反,向南行进只是要杀掉他的老对头杨仪。

魏延和杨仪的不和是公开的,《三国志》中描述两个人竟然直接表奏对方意图谋反,可见真是深仇大恨。

魏延是否谋反,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进行验证。

魏延如果真的要谋反,杨仪杀掉了魏延,便有剿灭反叛的大功,回到蜀国之后一定会被重用,或是重赏。

但事实上,杨仪只是做了一个中军师,而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蒋琬占去了,而且他也没有得到赏赐。

因此,可以断定魏延肯定不是谋反。

《三国历史的教训》:曹操并非奸雄,刘备工于心计,魏延并未谋反

魏延-图源网络

历史如同一个宝藏,对每个人都大有裨益,只要用心,一定可以收获满满;不过,倘若路线错误,一定是两手空空。

愿每个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财宝,为自己的人生助力,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