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秘方,整本书都是秘方,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书

 文文ap25 2024-05-03 发布于山东

喜欢收集收藏秘方,是很多人的喜好。可是,真正能被称为行之有效的秘方并不多见,而且,即便您真得从别人手里得到了一个秘方,也不一定是完完整整的,不是掉了逗号就是少了句号。到手的这个秘方,也不一定是传给您的人自己的秘方,尽管会用祖传或者老辈子传下来的话加以渲染,却很有可能是很多人传来传去或者从某一本古书中抄来的。

我见过好几个人喜欢收集秘方,把秘方都抄写在本子上。因为不懂中医药,有的抄错了药名,用的是错别字,有的分量模糊。他们所收集的“秘方”,由于传抄过许多人,错漏难免,很多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当然,有的方子也不错

有一次,患者为表达感激之情,说出了一个“秘方”,原来是一个古方,医术上早有记载。毕竟人家是无偿献出来的,不能说破,还是要感谢人家。

什么是秘方?秘就是秘藏,秘方就是别人秘藏而不轻易示人的方子这样的方子,是经过很多人使用有效而被秘藏起来的经验之方。所以,过去的中医为强调珍贵,用“金匮”、“灵兰秘典”、“千金”等文字来描述。比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一书中的方子,就是个个值千金的方子,否则,孙思邈不会用“千金”来作书名。这本书中精选出的“千金方”都是唐朝(包括唐朝)以前流传的有效方剂。经过历代医家验证,孙思邈的方子确实名副其实,像独活寄生汤、温胆汤、生脉饮、孔圣枕中丹、小续命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且屡用屡效。

今天要说的一本“秘方书”书名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是由北宋官方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的,尽管不知道具体有哪些人,但是编撰阵容一定很强大,都是精兵强将,既然属于官修,肯定马虎不得。

这本书几经修订删补,记载了宋代(包括宋代)以前各朝代流传的788个方剂。因为编撰背景和编撰认真严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后世影响巨大。

书中的每一个方剂,都没有注明出处。所有方剂都是晋、唐、宋三朝流传的方剂,其中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古医书中的部分方子

所选的方剂,大多数都是以“圆”(丸)丹、散为主,汤剂很少。如牛黄清心圆,活络丹,川芎茶调散等。少数的汤剂,也不是现在所说的把各种药物一块倒进药壶水煎,而是将药物“㕮咀”(捣碎)后,取几钱煎取药液服用,用量很少。如,甘露饮的服用方法是,将10味药等分为末,每次用两钱,水一盏,煎成七分温服。少量煎煮,少量服用,不用担心会出现因为某些药物的偏性而造成的副作用。

在方剂主治上,也与原方主治略有不同。比如张仲景的当归芍药散,原文是“妇人怀妊,腹中㽲(jiao三声)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㽲痛,就是急痛,因为虚寒引起的疼痛。“诸疾痛”就是所有的腹痛。

而《局方》中则对主治症状进行了扩展,更有利于掌握使用。主治病症为: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并宜服之。

当归芍药散在《金匮要略》中的剂量为: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局方》的剂量为:当归、茯苓、白术各二两,川芎、泽泻各四两,白芍八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服。并注明: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

剂量和服用略有差异。

五苓散,《伤寒论》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张仲景的条文不是很好懂,大意是五苓散主治水逆兼表证。

《局方》的主治让人一目了然五苓散主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又治霍乱吐利,燥渴引饮。

《局方》的主治症状就比较明了,容易掌握。

张仲景的剂量:猪苓十八,去皮、泽泻一两六、白术十八、茯苓十八、桂枝半两,去皮。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这个剂量对于不了解东汉度量衡的人来说,很难理解,难以把握。而《局方》给出的剂量就简单了:泽泻二十五两,白术、茯苓去皮,赤茯苓去皮各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

看《伤寒论》小柴胡汤原文有好多“或然证”,临床上多数中医用于往来寒热、口苦、经期感冒等。《局方》中的主治写的很细: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等。这就大大扩大了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

逍遥散的名气非常大,说到出处都说是《局方》,实际上,它是从张仲景当归芍药散化裁出来的。

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也就是临证表现的肝郁脾虚。适应证范围很广,内、外、妇、儿各科的许多疾病,都可根据病情运用此方加减进行治疗,尤其是在妇科疾病中用得更广泛,为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常用代表方剂之一。

《局方》逍遥散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治室女血弱阴虚,营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从主治看,这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治疗肝郁脾虚,也应该把当归芍药散是的“妇人腹中诸疾痛”也考虑进去。

由此可见,《局方》中的方剂没有文字晦涩,浅显易懂易用。

不过,也有个别的方子,与原方主治表述有所不同。乌梅丸在《伤寒论》中的主治条文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下之,利不止。”

主治主要症状为:消渴(糖尿病)。太阴主寒,厥阴主热。太阴寒而满,厥阴热而饥。因热而上逆,胃里疼热,饥饿又不想吃,吃了又会吐蛔。病发于阴而下之,易出现下利不止。

图片

临床上,乌梅丸多用于消渴病,上热下寒错综复杂的病症。

《局方》乌梅圆的主治是治脏寒蛔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时即呕,常自吐蛔,有此证候,谓之蛔厥,此药主之。又治久痢。

药物组方再好,如果不按要求炮制,不按医嘱服用,很可能达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疗效参半。

《局方》中所有方剂,都对圆(丸)、散、丹、汤的制取和服用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若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凡药势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即进药,药气散而进食。“这和现在笼统的饭前半小时或者饭后半小时服用,大不相同。真正知道药汤需要饭前或者饭后服才能起到相应效果的大夫很少见,大多都是想当然而已。

“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则易消下。若冷,则呕吐不下。若太热,则伤人咽喉,务在用意。汤必须澄清,若浊,则令人心闷不解。”温着喝,一般都能遵守。药汤必须澄清,这个未必,有的大夫强调连碗底的药渣也要喝掉。看来药效尽在汤液中是毫无疑问的,不然为什么要去药渣呢?

古人做药丸都有参照物,有的如梧桐子大,有的如兔屎大。“凡服圆药补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圆为始,从一服渐加至四十圆为限,过多亦损人。”用于滋补的药丸,一般如梧桐子大。虽然是补药,也不能随意加量,多了对人反而无益。大概这也是“是药三分毒”吧。

至于含有有毒的药物,制作的药丸很小,如同黍粟,从小量开始服用,中病即止,没有效果再逐渐加量到有效为止。

拥有这部书,就拥有了上千个秘方;拥有这部书,似乎什么病都有药方治疗

看了这部书,你就会知道古人用药的讲究,服药方法的不同;就会明白,现在的“一锅炖”、“早晚服”为什么疗效不好;就会明白,很多病无方可治,原来是因为没有看到这本书中的方子;就会明白,原来你那小本本上的“秘方”原来是别人从这里“抄”的

全书共分十卷十个类目:治诸风;治伤寒;治一切气;治痰饮;治诸虚;治杂病……

书中有多少好秘方呢?先说一些大家都熟知的吧。四君子汤、四物汤、逍遥散、川芎茶调散、小续命汤、牛黄清心丸、至宝丹、青州白丸子、人参败毒散、五积散、五苓散、四逆汤、小柴胡汤、香苏散、参苏饮、神术散、苏合香丸、参苓白术散、苏子降气汤等。

再说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夺命抽刀散、枳实理中丸、秘传降气汤、神仙百解散、不换金正气散、大圣保命丹、寿星丸、灵宝丹、胡椒理中丸、参苓壮脾丸、思仙续断丸、遇仙立效散、神效参香散……

前面耳熟能详的方剂,历千年而有卓效,后面的难道就没有卓效吗?只是我们没有发掘、没有使用而已。一旦使用,或许也会像逍遥散、人参败毒散一样名不虚传。

书犹药也,能医愚。有一部好书在手,必能大开心智。

学中医者,不能没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四大经典医著,也不能没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爱好中医,又想收藏秘方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必为案头必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架上有书,满庭流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