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曾代理国家主席,死后天安门降半旗致哀

 江海博览 2024-05-03 发布于浙江

1921年7月23日,望志路106号的上海弄堂里,来自全国的13名代表参加了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它就是中共一大,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8年的风雨历程,当年的13名代表,只有两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一个是开国领袖毛主席,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董必武。

图片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董必武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当时的封建时代,人们对孩子的期待就是通过科举光耀门楣,董必武也没跳出这个圈子,17岁那一年,董必武考中了秀才。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清王朝的衰亡,董必武看清了封建王朝的落后,接触到新思想的他树立了伟大理想,那就是救国救民。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响彻武汉三镇,身为湖北人的董必武毅然赶到武昌,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中,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再度陷入黑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董必武进行了思考,或许孙中山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恰在此时,伴随着十月革命的浪潮,一股春风传入国内,它就是马克思主义。

图片

1921年7月23日,董必武与陈潭秋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就这样,董必武成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年,董必武35岁,年龄在参会代表中排第二位,仅次于何叔衡。

然而,中国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背叛了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董必武联合宋庆龄、邓演达、毛泽东等22人发表《中央委员宣言》,对蒋介石的叛变行为进行痛斥,并坚决进行斗争。

1932年,从苏联归来的董必武进入中央苏区,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务长、副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务,为中央苏区的政权与法治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年近半百的董必武跟随中央红军进行了万里长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到达陕北,出任中央党校校长。

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董必武是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与周恩来密切配合,在坚持抗战的同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创办党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48年5月,中央决定将晋察冀、晋冀鲁豫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董必武成为主席的最佳人选,在此期间,董必武在政权建设方面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为接下来全国政权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成为中央政治局第10委员,并担任政务院第一副总理,成为毛主席最信赖的同志之一,此后,董必武又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59年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1972年2月下旬,在毛主席的建议下,董必武代理国家主席。

图片

1973年8月,中共十大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上,董必武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正国级领导人。

长期的工作使董必武心力交瘁,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于1975年4月2日离开人世,享年89岁。

据说,当工作人员将董必武去世的消息告诉毛主席时,毛主席一天没有吃饭,一天没有说话,将《贺新郎》中的最后两句改为“君且去,休回顾”,以示对董老的悼念。

随即,中央为董必武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能够享受降半旗待遇的党内干部并不多,足见董必武在党内崇高的地位,当然,他完全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

图片

最后,我们用董老去世前一个月为纪念自己90虚岁生日所作的《九十初度》收尾:

“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