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女出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苏轼的下联令人叫绝

 长风文史 2024-04-05 发布于广东

BEGINNING OF SPRING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大国,在这么悠久的岁月中,沉淀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联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且有魅力的一种文化。
对联,也被称为对子,由字数、平仄、意义等方面相互呼应的上下两联组成,在娱乐方式匮乏的时代,对联相对于诗歌,更是读书人之间常见的消遣切磋方式。

具体的过程是文人聚会时,以作对为乐助兴,由一个人出上联,然后由另一个人对下联。
别看对联简单,但真要对好还是比较有讲究的,所以极考验对对联的应变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
从古至今,有很多知名人士都是对联发烧友,才思敏捷、幽默风趣的苏轼身上就发生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当时的词人张先。张先是个风流之人,当时年过八十了,仍和家中小妾玩闹个不停,苏轼见状便吟诗作对来调侃他。
苏轼写的是那句著名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写的对联则是: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苏轼的对联引用了《莺莺传》中的故事,来调侃老来风流不减的张先。

还有一次苏轼和秦少游乘小舟出游,舟行江上秦观看见岸上有个骑着毛驴、醉的东倒西歪的醉汉,便给苏轼出了一个:“醉汉骑驴,颠头晃脑算酒账”的上联。
苏轼见到岸边搞笑场景的同时,也很快就对出了自己的下联,那便是:艄公摇橹,作揖打恭讨船钱
因为此时正是靠船尾的艄公正在一仰一俯地摇橹才得以行船,可谓是非常的形象。
两人下了船,边走边玩的路途中,秦观又看到一位渔夫正靠在一座桥上垂钓,于是又想到了一个上联:“独立桥头,人影不随流水去。”
苏轼见也不甘示弱,想到了两人此时的情景,即刻便对出了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的下联“双行河畔,花枝常伴好风”。
苏轼和秦观游玩的路上一直吟诗作对,你来我往的,好不惬意。只是时间一长,难免会口干舌燥,于是两人便就近找了一处院落敲门想讨口水喝。

进门之后,才发现是一处染坊。染坊的老板已经出去跑生意了,此时就老板女儿在家。
苏秦二人是名冠天下的才子,女主人当然认识,非常热情的招待二人后,便说自己有个上联,但对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下联,希望两位大才子能够赐对。
苏轼和秦观喝了别人家的水,自然要为其代劳,于是相视而笑的二人也就欣然同意了。
女主人说自己家是开染坊的,所以想给自己产业写一副对联来招揽生意,但想了半天只想到了:“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这个上联。
无论是粗细长短什么样的布匹,只要客人有所求,不管需要多大的尺寸,这家店就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秦观见到女子出的上联,虽然简单通俗,但很符合染坊产业的特征,要想即兴应对,还得情景相关,着实有点难度,思索无果的他便看向了旁边的苏轼。

苏轼看到了秦观的窘迫,环顾了染坊五颜六色的染布,又看看工人染布的操作,灵光乍现,说出了自己的下联: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讨钱”
“干进湿出”,布要染色,就得放入染缸中,干的放进去,染色之后肯定就湿了,而且颜色不同,卖的价格也有高低,所以最后染布坊都是按颜色深浅来定价。
苏轼的下联,非常与上联对应,有完美的切合了染布坊的工作性质,众人一听便大赞好对、绝对。
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
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讨钱。
苏轼笑着说这对联还缺一个横批,那就麻烦山抹微云君想个横批吧!
秦观也不推辞,便提笔给这对联写下“好色者来”的横批。

染坊做的就是染色的生意,如果不喜欢颜色也不会进来,这个横批通俗幽默,一语双关,和切合情景的上下联结合起来,称得上是一副经典的行业佳对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