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茂林之家 2024-05-03 发布于湖南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活动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总兵力一万余人。新四军组建后不久就开赴前线和日伪军作战。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共消灭敌军31万多人,自身也付出了将近9万人的伤亡代价,包括彭雪枫在内的不少高级将领英勇牺牲。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抗战胜利后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这段时期,新四军的番号依然保留,包括粟裕在内的不少将领还称陈毅为军长。1946年,新四军接连损失了三员虎将,按照他们的资历、职务和战功来看,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那么这三员虎将分别是谁呢?第一个就是新四军首任军长叶挺。

叶挺的资历很老,他是北伐名将,南昌起义的时候担任前敌总指挥。不久后又来到广州,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部队被统编为工农红军,叶挺担任总司令。这也是我党第一次公开举起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后来毛主席曾当面称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并因此脱党,在海外十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回到国内参加抗日斗争,新四军组建后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行使政委的职责。叶挺上任初期和项英的合作还是比较愉快的,二人在新四军的改编、组建和整训过程中有过密切的配合。

当时他们的分工十分明确,叶挺除了和顾祝同等人打交道为新四军要军费之外,还负责对部队的训练和作战指挥;项英则负责与延安和长江局打交道,军内主要抓干部的配备和政工工作。但新四军正式组建之后,叶挺和项英之间的矛盾就开始逐渐显现。尽管延安曾多次来电叮嘱项英军事指挥交由叶挺来办,请始终保持与叶挺同志的良好关系。”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但当时新四军实行的是党委负责制,项英虽然是副军长,但他是东南分局和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是新四军中党的最高领导人。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军长,但却不是党员。新四军的一些重要问题,项英经常通过“开小会”(军分会)来讨论解决,叶挺由于不是军分会委员,因此连参加会议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会后听取副军长的传达。

同时叶挺签发的命令和文件,如果没有项英的点头,基本上都是无效的。因此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军长,但却有职无权,项英才是新四军真正的当家人。当时新四军的军部设在云岭,北面是长江,其余三面都有国军重兵驻扎,几乎没有发展空间。延安多次来电要求项英率部向苏南或江北转移,但他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黄桥决战之后,在江北吃了亏的蒋介石急于对江南新四军进行报复,位于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处境十分危险。毛主席为此特意致电叶挺和项英:“最困难的是皖南的战争与军部。我们意见,军部应移动到三支地区,如顽军来攻不易长期抵抗时则北渡长江。”叶挺十分赞同毛主席的建议,但项英却迟迟不肯动身。

直到1940年12月末,国军围攻云岭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的时候,项英才不得不决定转移。当时皖南新四军过江有两个方向,一是经铜陵和繁昌直接北渡长江;二是经马头镇、杨柳浦和梅渚镇等地东进至苏南,然后再过江。这两条路线不论走哪一条都有很大机会突破国军的包围。但项英一条也没有选,而是决定绕道茂林南进。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1941年1月6日,叶挺和项英率领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行至茂林地区的时候,突然遭到国军7个师8万余人的攻击。危急关头,项英竟然私自离队,发现无法突围后又返了回来。之后叶挺承担起了指挥作战的责任,由于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加上地形也不利,新四军苦战后失利,除少部分人侥幸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叶挺在下山和顾祝同谈判的时候被扣押。

由于他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蒋介石许以高官厚禄,准备把他收为己用,但遭到了叶挺的严词拒绝,之后他被蒋介石关押了5年之后。抗战胜利后,在中央的大力营救下,叶挺获释。1946年4月8日,他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以叶挺的资历、职务和革命年代的贡献来看,如果没有这次意外,55年大授衔的时候他极有可能锁定一个元帅席位。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叶挺遇难两个月后,新四军又损失了一员虎将,他就是时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的罗炳辉。罗炳辉是云南人,出生于1897年,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吃了不少苦。后来为了谋生,他来到滇军中当兵,并跟随部队参加了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罗炳辉加入了我党,并率部在吉安起义,出任红军江西独立第5团团长。

参加红军后,罗炳辉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多次在战场上立功,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团长升任军长。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时,罗炳辉率领红12军第35师承担诱敌深入的任务。他率部边打边撤,还故意丢掉了一些装备,成功把张辉瓒的第18师引进了红军主力设在龙岗的伏击圈,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他也因此被毛主席称为“牵牛鼻子的能手。”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第三次反“围剿”中,罗炳辉率部伪装成主力,为了吸引敌人上钩,他给部下“官升三级”,并把军部伪装成了总部,然后拉长队形,大张旗鼓地行军。蒋介石果然中计,误以为罗炳辉部是红军主力,急忙调集十多万重兵进行围堵。罗炳辉拖着敌人在大山里转了大半个月,把敌人拖得疲惫不堪。此时红军主力突然杀出,将敌军杀得大败,歼敌三万多人。

战后罗炳辉获得了“神行太保”的美誉,他率领对的红12军也被誉为“战略奇兵”。由于多次在反“围剿”中立下大功,1933年10月,他升任红9军团军团长,在职务上已经和彭德怀、林彪等人并列。长征开始后,罗炳辉率领红9军团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战斗,再立新功。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进入新四军任职,担任过第一支队副司令、第5支队司令和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等职。期间他独创了“梅花桩战术”,取得了极佳的效果,连续给日军沉重打击。抗战胜利后,罗炳辉出任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在枣庄战役中,他发挥出色,消灭国军28000余人,挫败了国军打通津浦路的计划。1946年6月,罗炳辉由于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49岁。红军时期,他担任过军团长,新四军时期担任支队司令,解放战争初期担任过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不论资历、职务还是战功,都足以授大将。

罗炳辉病逝5个月后,新四军又损失了一员虎将,他就是担任过新四军第一师政委的刘炎。刘炎是湖南桃源人,参加过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并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这个资历是很老的。红军时期,刘炎主要从事政工工作,担任过师政委和红一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过多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炎进入新四军工作,担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协助支队司令陈毅创建了茅山抗日根据地。不久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刘炎继续担任政治部主任,协助陈毅和粟裕作战,后来的开国上将钟期光当时担任副主任,是刘炎的副手。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粟裕出任第一师师长,刘炎担任政委,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

1946年,新四军损失三员虎将,分别可授元帅、大将和上将

刘炎上任后,和粟裕一起率领一师在战场上打了许多漂亮仗,给了日伪军沉重打击,累计歼敌66000多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由于积劳成疾,刘炎的身体累垮了,多次治疗仍不见好转。1946年冬季,他不幸病逝,年仅42岁。红军时期就是师级干部,新四军时期担任第一师的政委,和粟裕做搭档。这份资历和职务,55年足以授上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