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素草书成功的原因

 家有学子 2024-05-03 发布于甘肃

怀素流传下来的草书,宋代御府所藏就有一百零一帖,还不包括流传在士大夫和民间手中的。宋以来刻入各种丛帖约有数十帖。今存世墨迹和刻帖不到十帖。启功先生认为: 怀素草书传世墨迹,今日得见者,只有 《自叙帖》、《小草千字文》、《食鱼帖》和 《苦笋帖》。(《论书绝句》,三联书店1990年版)这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早、晚期的草书,有中期的狂草;狂草占多数。下面就他的草书艺术谈些看法。

《自叙帖》

怀素创作草书的特点

其一,以心作书。杨雄云: “书,心画也。”(《法言·问神篇》)一般来说,书家作书,落笔之前要心中基本有数,然后大胆挥洒。故前贤有 “意在笔先”或 “意先笔后”之说。怀素下笔之先,当然也有意,但更主要的还是随心所欲。“粉笔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窦翼《怀素上人草书歌》)“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许瑶《怀素上人草书歌》)这些礼赞诗句都说明,怀素以 “心”作书,往往进入无意识状态,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怀素是否完全排斥“意”呢?回答是否定的。怀素下笔之先也有意。“兴来小豁胸襟气”的 “小豁”,是指心里稍微敞亮,这就是“意”。所以,毫无 “意”之作是不可能的。怀素 《论书帖》所谓 “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戴氏诗中所谓“人人欲向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皆指草书的艺术效果而言。书家挥笔之前要有“意”,但临场发挥更重要。临场发挥得好,所取得的艺术效果,确实“不知从何而来”,这并非故弄玄虚。非过来人,不可与其深道其中之奥秘也。

《自叙帖》2

其二,神速骇人。草书文化本身的法则在“流而畅”(孙过庭 《书谱》)。因此,挥洒草书,特别是狂草,要有一定的速度。不过,这种法则到了怀素手里,发展到“迅疾骇人”(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的程度。“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李白《草书歌行》)“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及上引窦翼的诗句,都告诉我们; “迅疾骇人”,确实是怀素创作草书的突出特点。

其三,酒催灵感。前贤诗中多有提到他创作草书时的“兴”。他们所说的“兴”,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创作灵感。怀素的“兴”即创作灵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是有感而发。前文提及怀素看到逸少的《阮步兵帖》,感到自己“何以到此”,而“甚发书兴”。二是“酒酣兴发”。(陆羽《怀素别传》)两相较之,“酒酣兴发”最常见。“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数声起攘臂。”(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醉来把笔猛如虎。”(释贯休《观怀素草书歌》)这种由酒酣所激起的创作激情,驱使他的狂劲一上来,纵笔挥洒,“须臾扫尽数千张”,“满座失声看不及”。这里说的“兴”和 “多意气”,是很重要的。没有 “兴”,不会产生创作冲动; “意气”不足,不能从事草书创作,特别是不能从事狂草挥洒。

《小草千字文》

怀素草书的特色

怀素的草书得力于二张(张芝、张旭),又得力于张旭。这一点,王邕早就看到:“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 《怀素上人草书歌》)怀素自称得草书三昧,其草书特点有三:

其一,豪放不羁。草书贵在无拘束。怀素的草书,特别是狂草,是最不受拘束的。所谓 “新书大字大如斗”(苏涣 《赠零陵僧兼送谒徐广州》),“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回环缭绕相钩连,千变万化在眼前”(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都是这种豪放不羁的特点的形象化抒写。从整体上来说,怀素的狂草多连笔连字,突破了过去的章草和二王草书不相钩连的格局,使草书更加丰富多采,变化多姿。他的狂草大小、长短以及布局对比鲜明,突破了以往整齐、均匀、呆板的格局,使草书更加错落有致,富有浪漫主义情趣。

其二,笔画瘦硬。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中唐书法的风尚。许瑶说怀素狂草 “古瘦漓骊半无墨”( 《怀素上人草书歌》),这正道中怀素使笔用墨的特点。“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通过对比突出怀素狂草与张之不同。

其三,“字字飞动,宛若有神”。这是《宣和书谱》对怀素狂草特点的概括。实际上,在唐人的歌诗中,早窥此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天台古杉一千尺”,“崖崩举折何峥嵘”,“或细微仙衣半折金线垂” (释贯休 《观怀素草书歌》)。“飞丝历乱如回风”,“字成只畏盘龙去”(宋逵《怀素上人草书歌》)。“若叫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偓《草书屏风》)这些对怀素草书由点画竖折到笔间游丝以及活蹦乱跳的草字形象比喻,恰好说明了他的这一特点。

《食鱼帖》

怀素草书成功的原因

怀素的草书震撼中唐的书苑,被称为继张旭之后唯一杰出的草书大师,他为什么在书坛上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呢?细察微究,其原因大致有五:

其一,“志在新奇无定则”(许瑶《怀素上人草书歌》)。怀素是个志在新奇、敢于创新的草书大师。从草书文化来看,它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杜(度)崔(瑗)字字区别的章草,是在当时隶书基础上的创新;张芝一笔书的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的创新;张旭的连绵狂草,是在今草基础上的创新。怀素是张旭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张旭笔法,在张旭的基础上又有了重大的发展。他从汉字的点画简化、钩连到数字的一笔书,都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运笔落墨的节奏,从而使起笔法、墨法、结构、布局等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使书法形象更加生动,丰富多彩。怀素是否完全不守定法呢?不是。正如许瑶所说,他是“志在新奇无定则”。所谓“无定则”,是有一定的法度,却不死守法度。怀素的狂草,既有创新又有法度,这是前贤所公认的。除前引沈右的评论以外,姜夔的 《续书谱》云:“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偿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其二,酒酣兴发妙如神。前面说了怀素的创作冲动往往以酒为催化剂。当他酒酣之时,他的创作激情如江潮,灵感似泉涌,想象尤为奇特。在这种状态下挥毫,可以完全摆脱实用的束缚,尽情地展现醉态朦胧中的自我,使狂草成为他的纯情的浪漫主义艺术,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草圣本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 (杨凝式《题怀素酒狂帖后》)“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送外甥怀素师还乡觐亲》)这种醉里所得到的“真如”,是常态情况下无法得到的。因为,书法贵在自然,如果刻意求之,必成顿滞。这就是怀素为何“醒后却书书不得”的原因。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怀素身上,晋代的王羲之也有类似体验。《兰亭序》是他的得意之作,传说他以后写过多稿,均不及第一稿。

《苦笋帖》

其三,夏云多变悟书理。古代书法家特别是草书家,大多重视书外功夫,善取物象,借以思悟书理,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张旭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其意,闻鼓吹而得其法,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自是书法大家。怀素同样从书外获得了草书艺术的魅力。除前文说到的“观夏云多奇峰”云云以外,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也有开元中怀素见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而“草书遂长”的记载。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还有“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的记叙。这些都说明他在师法自然中发现了美,并将之融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创造出豪放不羁、自然天成、美轮美奂、独具一格的草书艺术精品。

其四,退笔纷纷集成冢。怀素的草书成就,来源于他刻苦顽强的拼搏。没有前文说到的蕉叶写尽、盘板书穿、退笔成冢的苦练,就不可能有怀素的草书艺术。有人说:“信知鬼神助此道”(鲁牧《怀素上人草书歌》;“有神助兮人莫及”(释贯休《观怀素草书歌》)。其实,并无什么鬼、神相助。如果用以指其书写之神速和意想不到的神妙,那这种神速和神妙,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心声心画不可矫为,非刻苦用一番精力不可。

其五,狂来轻世界。书如其人,怀素的草书特别是他的狂草艺术,是他潇洒倜傥性格特征的自我表现。陆羽的《怀素别传》云:“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他是佛门弟子,却嗜酒如命,而且啖肉吃鱼。禅宗风行以后,虽不禁酒肉,但在佛教其他派别仍是禁忌之物。所以,怀素的叛逆之举,往往“为常流所笑”,使其“深为不便”(《食鱼帖》)。怀素作为一个佛教徒,不能有家室之乐,而在内心深处又像追求世俗的“大名”那样煎熬着他。世俗的讥笑和佛门的戒律,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而内心对世俗陋见、佛门戒律的蔑视和对人性的追求,却又使他产生一股难以压抑的激情。这两股心力不时冲撞,令他痛苦难忍,于是,他要寻求发泄。而发泄的方式,一是饮酒,二是书法,酒酣兴至,挥笔畅书。所以,他的这种性格特征,实际上成就了他的草书艺术。正如钱起所说:“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送外甥怀素师还乡觐亲》)也如苏东坡所说:怀素 “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 (《唐怀素草书食鱼帖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