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疳积(小儿厌食症)医案

 杏林独孤 2024-05-04 发布于吉林

    女,11个月。2月初诊。诉纳呆伴大便稀溏半个月。患儿母亲口述半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喂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及头孢类抗生素,后患儿纳呆,进食量明显下降,并出现大便稀溏,日行4~5次,无脓血便。现纳呆,甚至拒绝进食,偶有恶心呕吐,肠鸣,大便溏,夜寐不安,面色无华,舌红,苔白腻,指纹紫。


   诊断:(脾虚湿滞,郁而化热型)小儿疳积(西医称为小儿厌食症)。


   治则:清热消疳,健脾助运。拟用除疳汤加减。


    处方: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茯苓10g,麦芽10g,陈皮6g,白豆蔻10g,栀子6g,6服,水煎服,1服/日。


   二诊:纳食增加,大便略成形,日行2次,肠鸣好转,无恶心呕吐,夜寐差略好转。舌红减轻,栀子减量为3g,加鸡内金10g,继服3服。


   三诊:纳食基本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日行2次,肠鸣好转,夜寐差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去栀子,继服3服。


   四诊:纳食基本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日行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按: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加之服用苦寒药物后,伤及脾胃,运化无权,脾虚湿滞,日久化热,出现脾虚,湿、食、热互结的虚实夹杂病证。治疗此证,应考虑小儿素体“脾胃虚弱”的体质特点,以健运脾胃为主,兼顾化湿、消食、清热。本方中加少许栀子,以清三焦之热,并随着病情缓解,逐渐减量以防寒凉药物伤及脾胃,故中病即止。望形体 观舌脉 寻病机


   临床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一种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小儿疳积”。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强迫进食,采取打骂等方法强迫小儿进食,引起反抗和厌恶情绪,导致食欲低下;吃饭不定时、过量,有偏食、爱吃零食习惯,扰乱消化吸收规律,影响食欲;或环境变迁及陌生环境,使小儿产生恐惧心理,影响情绪,造成食欲不振;以及诸多药物影响脾胃消化,造成食欲减退或厌食。临床多症见食欲不振,厌食,或嗳气泛恶,神疲倦怠,形体偏瘦,大便不调,或伴有夜间哭闹。舌淡胖、苔黄或白或薄腻,脉弱无力。望形体,可见形瘦,面色少华,头发枯槁,个头往往低于同龄孩子。《太平圣惠方·治小儿一切疳诸方》记载:“夫小儿疳疾者,其状多端,虽轻重有殊,形证各异,而细穷根本,主疗皆同,由母哺乖宜,寒温失节,脏腑受病,气血不容,故成疳也。”临床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饮食或情志伤脾,小儿脏腑娇嫩,造成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失司,食积不化,久则蕴湿生热,阻滞气机致气血生成障碍,终至厌食及发育迟缓。并把它归为“小儿疳积”病,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




立法则 选方药 适加减




     依据小儿疳积病病机,临床提出疳积病总的治则为“清热消疳,健脾助运”,并以此自拟除疳汤,药用:胡黄连6g,藿香6g,苍术6g,砂仁6g,山药10g,鸡内金10g,麦芽10g,山楂10g。临床辨证加减获得较好的疗效。方中重用胡黄连清虚热,除疳热,厚肠胃,为君药,除疳积发热,凉血导滞,此一味即可统领千军万马;麦芽、鸡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藿香、苍术芳香醒脾,助运化湿;砂仁行气调中,和胃健脾;山药健脾益气,补虚固本。本方以胡黄连清血中郁滞为先导,郁热清,再配以消食健脾之药物化积除滞,补虚固本,消中有补,补中有消,药性温和,消不伤正,补不留邪,恰适于小儿脏腑娇嫩之体质。临床还特别指出:小儿疳积,病程较长,常为虚实夹杂,辨证用药,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治法,但必以清虚热为先,再论调补,否则多补无益。虚热内扰,单纯补脾无异于以薪助燃,只能加重火势,病必难愈。随证加减,清热不可过于寒凉,化湿不可过于香燥,行气不可过于窜烈,健脾不宜壅补,养阴不宜滋腻,治疗贵在调理脾胃,用药长于和中,并指出6个月之前,以母乳喂养为主,若已添加辅食,在治疗之始,应辅以米糊喂养护胃,不可过早进补,待病情缓解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