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张问于孔子(20-2)

 经义工坊 2024-05-04 发布于重庆

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反对虐民、暴民、害民,在教化民众时还要特别注重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释】
屏(bǐng):摒弃,排除。
泰:安泰。
犹之与人:犹之,同样的意思。与,给予。犹之与人,同样是给人。
出纳:本指财物的支出和收入,此处复词偏义,单指付出、给予。
有司:古代管理事务的小吏,职务卑微。这里代指器量狭小。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能处理好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能处理好政事了。”
子张又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施惠于百姓而自已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让他们有所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安泰矜持而不傲慢,仪容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叫施惠于百姓而自已无所耗费?”孔子说:“鼓励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施惠于百姓而自已无所耗费吗?选择合适的时机让百姓从事力所能及的劳作,又有谁会怨恨呢?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贪图呢?君子对待人,无论人数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使人见了就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仪容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贼;好比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器量狭小。”

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从政,经常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在对子张问政的答复中,孔子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
何谓五美?
第一,惠而不费。为政者和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只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能实现共赢。“因”就是依据,“民之所利”就是民众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利之”就是利民。为政者要按照“民之所利”去制定政策,最终让民众得到利益。当然,制定了政策,还要很好地落实。
第二,劳而不怨。为政者指使百姓做事,如兴修水利、修桥补路要动用民力,就要“择可劳而劳之”,即“劳民以时”,一年之中选择农闲时期,就不会招致民众的怨恨。如果在农忙时节“劳民”,就会耽误耕种,贻误农时,影响收成,民众就会怨恨,于家于国都会造成损失。
第三,欲而不贪。孔子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但是欲望要有度,要做到“欲而不贪”,更不能贪得无厌。为政者则要“欲仁”,时时秉持求仁之心,仁者爱人,合乎天理,顺乎民心,这才是真正的利民,自然就没有丝毫贪心。
第四,泰而不骄。对待任何人都要心怀敬意,“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不因为人数的多寡或者是人物的大小、地位的高下而分别对待,既不趋炎附势,也不盛气凌人,时刻保持虚心平等、心平气和。为政者对百姓则要始终保持安泰、中正,既不能瞧不起百姓,也不能有偏私,平等待人才能服众。
第五,威而不猛。为政者要立威,首先要赢得他人尊重。为政者穿着要得体,衣冠要端正,仪容要端庄,特别是礼服穿戴不能僭越礼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仪自然形成。
何谓四恶?
第一,不教而杀谓之虐。为政者如果不先教化百姓,不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百姓不懂道德,不守礼制,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为所欲为,很容易出错甚至犯罪。在这种情况下,为政者实施惩罚而“杀”,那就是暴虐无道。
第二,不戒视成谓之暴。为政者如果事先没有任何提示告诫,而责成立刻完成某项任务, 立刻要求看到结果,那就是苛刻暴政。
第三,慢令致期谓之贼。政令发布得很慢,而限定完成的时间却非常紧急,刻不容缓,那就是贼害百姓。
第四,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有司就是小官,如管库存的出纳人员,每样物品都得管紧看住,不能错乱,谨小慎微。财物本来就是用来给予百姓,却吝啬于出纳,那就是像“有司”一般的吝啬小器。
为政必先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五美四恶”是孔子基本的政治主张,包含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