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其实我们不只有一个“中国”。 这里的“中国”,并非指地理概念,而是将它作为一个人尽皆知的词汇。 “中国”的含义,伴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演变,同样历经五千年的光阴,才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样子。 这一回,我们就来聊聊“中国”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中” 要说“中国”,得先从“中”说起。 距今四千年前,陶寺的统治者就有了关于“中”的概念。他们用精细缜密的圭尺,测量天地,确立了“中”的最初形态。 ![]() △陶寺圭尺 而在这之后的商族人,形成了关于“中”的方位概念。商朝曾出土过一件甲骨卜辞,上面刻着“中商”,意为位于中心的商。 与此同时,商族人还形成了和“中”对应的概念——四正,即东、南、西、北。在这么多方位中,商王位于“中”,因此“中”最高贵。如此一来,同样定居在中心的商族人,也便就沾了光,成为人上人。 ![]() △“中商”秩序 而那些位于东南西北方位上的人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分别被叫作“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意思就是,你们都是野蛮人。这些不同称呼,仅用来代表野蛮程度的不同,而没有其他特殊含义(据说最野蛮的是南蛮)。 到了西周,周人继承了商人的这套中心理论。武王克商以后,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便是将周朝的大本营从原来的西部往中心移动。 更重要的是,最早的“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何尊底部的铭文上,赫然写着“宅兹中国”四个字。 只不过,这里的“中国”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它只是说明了周天子管辖着中心区域,也就是今天洛阳这一块地方。 ![]() △青铜器何尊 确立中心,最主要的目的依然是为了区分文明和野蛮,维护等级秩序。不过,和商朝有所不同的是,周人给这些所谓顽固不化的人民提供了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只要你愿意承认周天子,接受周王室的统治,你们就可以成为文明高贵的“中国人”。 在礼崩乐坏、战火连天的东周时期,得益于这项民族政策,一些原本不属于“中国”的诸侯国,如楚国、吴国等,喊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周王室驱赶在地理位置上比他们更远的部族,并借此纷纷摆脱野蛮人的身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中国”是如何演变的? 说完了“中国”的诞生,再来讲讲“中国”的演变。 秦汉时期,奠定后世两千年统治基础的大一统王朝建立,“中国”也从原来的方位概念,逐渐演变成了“正统”的代名词。 ![]() △秦代兵马俑 所谓正统,意思就是天底下的人凭什么都得听你的,按照你颁布的律令过日子呢?以及凭什么你们家的人可以一直当皇帝,掌管天下百姓呢? “中国”为此提供了解答。既然我们占据着天下的中心,那么我们自然便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到了唐朝,这一切又发生了微妙变化。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朝代。可以说,它的文化开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被当作古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典型来称颂。 ![]() △唐代陶俑 而这一切,都和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对这套中心理论有意识地“摒弃”息息相关。唐朝的都城,依然建立在“中国”的范围内,但他们并不怎么强调自己是文化中心,相反更强调要兼容并蓄其他种族的文化。 因为李唐皇室自身便带有胡人血统,这是他们难以言说的秘密。若像过去那样无比强调“中国”,恐怕就会动摇大唐的统治根基,李家人治理天下的合法性也就无从谈起。 ![]() △李唐皇室像(部分) 她们骑马出行、运动健美、参与公共活动,不再遵守儒家所强调的妇道,不再局限于宫墙深苑,过上了和男性一样“抛头露面”的日子。 不过,这说的都是宫廷贵族女性,普通女性依然被牢牢束缚在相夫教子的生活中。 ![]() △唐代壁画 言归正传。到了南宋,偏安江南的王朝,无心亦无力北伐,其实际统治的地理范围也不在“中国”之内。那回不去的北方,成了南宋统治者如何建立正统的心头大患。 既然我无法追随“中国”去,那就让“中国”奔我而来吧。于是,“中国”的范围被扩大了。从原来的黄河流域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领域。 而在这之前,尽管部分江南地区已成为帝国版图的一部分,但因为王朝的中心仍在北方,南方人依然被传统中原地区的北方人看不起,尤其是岭南地区的人们。 ![]() △“瞧不起”南方人的文人们 清朝时期,曾自诩为天朝的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有识之士第一次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比如日本国,已经有了关于现代国家的观念。 或许是为了保持名义上的与时俱进,大清第一次将“中国”作为现代国家的对等概念,签在了不平等条约上。 然而,宿命感极强的是,由于难以应对国家的内忧外患,无比在意自己出身的清朝统治者因此遭受到革命派猛烈的舆论攻击。 ![]() △《南京条约》 他们说,大清皇帝自带满族基因,骨子里依然是满人,而不是中国人(即驱除鞑虏中的鞑、虏)。 一个野蛮夷狄怎么有资格来统治堂堂中国?于是,底层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了存在三百多年的大清王朝。 总而言之,“中国”一词的含义,从最初的方位概念到今天的现代国家,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