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很常见的一类疾病,我们常说的有内痔、外痔、混合痔,痔疮这类疾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很多人都不太重视。可能很多编码的同行老师们遇到痔疮的编码也存在很多疑问,今天这期我们就来讲讲关于痔疮的编码问题。 痔疮的临床知识痔疮的临床分类先了解一下痔疮的临床分类: 最常见的痔疮分类方法是按照其发生部位来进行的。 分为外痔、内痔以及混合痔,具体怎么分,继续看: 在直肠和肛管连接处有一条齿状线,它是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是一条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 ①齿状线以上的痔是内痔, ②齿状线以下的痔是外痔。 ③同一方向,同时存在内痔和外痔,痔核穿过了齿状线融合了内痔和外痔时,我们称其为混合痔。 ![]() 关于齿状线的第一个小Tips:齿状线是胚胎期原始直肠的内胚叶与原始直肠的外胚叶交接的地方,上下组织构造不同,齿状线以上的属于直肠粘膜,齿状线以下的肛管皮肤。 齿状线以上是直肠,肠腔内壁覆盖着消化管粘膜,单层柱状上皮;齿状线以下是肛管,肛管覆盖着皮肤,复层扁平上皮。(记住这个,很重要,影响痔疮的手术方式) 关于齿状线的第二个小Tips:这个齿状线的临床意义还是很重大的,具体表现在: 1、齿状线以上分布的是内脏感觉神经,没有明显痛觉,故内痔不痛,手术时是无痛区;齿状线以下分布的是肛神经,是脊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痛觉灵敏,故外痔、肛裂非常痛,手术时是有痛区,凡是疼痛的肛门病都在齿状线以下部分的疾病。借助这个特征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内痔和外痔。 2、对于齿状线以上的息肉、肿瘤附以粘膜,多数是腺瘤;齿状线以下的肿瘤,附以皮肤,多数是皮肤癌。这点在疾病分类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3、齿状线以上的血管是直肠上血管,其直肠上静脉经过肠系膜下静脉与门静脉系统相连通;齿状线以下是肛血管,其肛静脉经过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连通到下腔静脉。在齿状线附近门静脉系的静脉与与下腔静脉系的静脉经相连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内痔和外痔的“血运”也是不一样的。 关于痔的ICD-10编码调整前几年,WHO对于ICD-10中的“痔疮”的分类做出了很重大的一个调整,直接将其从循环系统疾病(I84)删除,而后将其增加到了消化系统疾病(K64)中。之前将其放在循环系统疾病,也可能当时关于痔疮的成因“静脉曲张学说”占据了主流,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我们对于疾病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病案信息学》(第三版)更新时也基于此做出了调整。医保版本的ICD-10编码也同样做出了改变。目前也就国临版2.0编码还没有调整,想必改变也是大势所趋,静候即可。 (以下图片举例为医保版本编码,非国临2.0版) 有关痔疮1、2、3、4度的划分,大家可以上网自己查找,因为本期重点不是按照医保版编码进行,故在这里不做细究。 痔的ICD-10编码问题我们看下具体的国临版2.0中“I84”编码: 编码说明: 1、以上编码中加粗的编码属于亚目编码,不建议直接使用,如果伴有并发症,且细目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才可以使用。同时不建议使用I84.8和I84.9这两个编码的指代疾病的特异性不好,即使临床诊断水平有限,也能分清内痔和外痔吧。 2、如果不符合混合痔的诊断,且同时存在独立的内痔和外痔,都做了手术,选择哪个为主要诊断? 这个问题建议选择内痔为主要诊断,优先选择较深部位的病损。 3、再说一点关于混合痔的编码问题,有些医院把混合痔按照内痔编码,而有些直接编码混合痔,到底该怎么编码?刚才也介绍了混合痔,临床中混合痔是一个独立的诊断,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定义,即“指肛门的同一方向,同时存在内痔和外痔,痔核穿过了齿状线融合了内痔和外痔时,我们称其为混合痔”。 国临2.0版编码,将混合痔扩展在了内痔的亚目之下。因为国临版编码将混合痔扩展到单独了的编码,我们在秉承编码的“排他”(一病一码)的原则,直接使用细目中的I84.201混合痔即可,不需要再附加外痔编码I84.500了。如果您医院使用的不是国临版2.0编码,且扩展编码中没有混合痔的细目编码,建议向上归在内痔I84.200也是可以的。 关于痔的ICD-9-CM-3手术操作编码说完疾病分类,再讲讲手术操作编码,根据不同的痔,手术方法存在差别,这就要说到文章最开始介绍的:“齿状线以下外痔属于肛管皮肤,可以使用切除,齿状线以上的内痔属于直肠的粘膜,没有办法进行剥离只能进行结扎”。 通过手术方式也可以体现痔疮的具体类型,如果临床没有具有写清楚痔的类型,也可以用手术记录倒推,避免使用NOS编码。 痔的具体的术式如下: 外痔:主要使用剥离切除术或者外痔切除术 内痔:套扎疗法或痔动脉结扎术 混合痔:常用的方式为“外痔切除术(外剥)和内痔套扎术(内扎)”编码为:49.4500x002混合痔外剥内扎治疗 痔的手术操作编码汇总如下: ![]() |
|
来自: 新用户13783588 > 《编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