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每天将鱼冲入大海,淡水鱼在海中无法存活,鱼儿去哪了?

 铁树228TS 2024-05-09 发布于北京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26045818/answer/3255710805

01

你是一条鲤鱼,住在黄河。
一天发大水,你被冲到入海口。
你发现今个这水带劲,气味芳香泥巴少,还有淡淡腌鱼味,挺好挺好。
就又往前游了一会:哎呀,越往前越齁了吧唧的,兄弟我遭不住了,原路返回,溜了溜了。
此时还在入海口的缓冲区,鱼类感觉不对劲,原路顺着味淡的水跑回去了。
后来,你被钓了起来,正以为今晚要搂着生姜大蒜睡的时候,被大善人买下,拉到海里放生了。

02

中学生物有讲渗透压,水喜欢往盐多的地渗。
一般淡水盐度不到0.4%,大多数生物的盐度是0.9%,所以水往身体里渗。
不排出就会肿。
淡水鱼为了减少身体的水分,非但不需要喝水,还得多撒尿,把水排除。
所以河鱼光撒尿不喝水,尿频尿急一身腥。这是肾虚,得治。

图片

而海水的盐度基本在3.5%左右,比淡水高多了,多数海水鱼为了保持水分,就得经常多喝水少尿尿,定时把身体的盐分排出来。
所以海鱼光喝水少撒尿,尿少而稠易结石,很明显,这是肾亏。

图片

于是乎,你进了海水,感觉干渴的难受,张着大嘴拼命过水,越是过水,腮部脱水越快,越是脱水,越是拼命张嘴过水......
最终,你会活生生的,在海里脱水窒息而死,成了真·咸鱼。

03

你问:
除了多喝水少尿尿,海鱼还有别的法子防止自己变咸鱼吗?

有。
比如,脑回路清奇的软骨鱼类。
他们就合计啊:想不被腌成咸鱼,先把自己腌了不就得了。
刚好日常代谢出来的尿素、氧化三钾胺些玩意的渗透压比盐分高的多,本着不用就是浪费的思路,干脆直接留在血液里。
往血里掺尿这种骚操作,优点有一大堆,比如甭管在淡水海水,都享受淡水鱼的待遇。
缺点嘛,你想想天天搁尿里泡着......这就导致稍微大点的软骨鱼,吃起来都是一股子尿骚味,不处理吃多了还容易尿素中毒。
04

你又问:
有很多鱼都能在海水和淡水里随意跑动,为啥他们没事?

那就得看这鱼是采用哪种策略了。
有的鱼走的是达尔文生造流——
慢慢适应,只要死不了就不是问题。
从小生在河里,慢慢往海里跑适应个几年。
等想生娃了再跑回河里,生完直接宣布报废,主打日抛型简单方便没后遗症。
这类主要是洄游类鱼,比如鲑鱼,鳗鱼等。

图片

有的走的是强身健体锻炼流——
常年混迹在入海口附近,慢慢练出一对好腰子,到海里多喝水少撒尿,到河里多撒尿少喝水,稍微适应下就能用。
这类鱼叫广盐性鱼类,比如鲻、银鱼、刀鲚等。
这类鱼的特点大家都知道,不光好吃,还特别贵。

05

啊,对了,那群脑回路清奇往血里掺尿的软骨鱼,对他们来说,到了淡水那渗透压都是坐地吸土的级别,啥营养条件也顶不住啊,按理说河里应该没有软骨鱼。
偏偏有几个天赋异禀的软骨鱼比较头铁,没事就要跑入海口锻炼。
像恒河真鲨、公牛鲨、北河鲨,就掌握了在淡水生存的技能,可以暂时在淡水生活,时间久了还是要回海里休整。
图片

另外在我国江西,也有少量淡水魟生存。
总体来说只有4%的(34种)软骨鱼是淡水鱼,四舍五入就是几乎没多少。

06

你又问了:
不对阿,鲟鱼也是软骨头,不是在河里和海里都有吗?
图片

没错,鲟鱼的骨头是软的。
但是他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
骨头软单纯是因为进化的比较原始。
鲟鱼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洄游类鱼,而且很多寿命悠长,也不再是交配完就丢掉性命的一次性日抛鱼了。
所以鲟鱼都嘎嘎好吃,卖的也不便宜。
由此可见,大自然很认真的告诉我们一个硬道理。
腰子好,才能卖个好价钱。

07

最后,再来个更科普、专业的角度——

你以为的黄河:

图片

实际上的黄河:

图片


鼠标画得有点抽象,意思到了就行。

你需要知道,作为脊椎动物,鱼类也是需要睡觉、休息的。
如果黄河真的是第一张图的那样,全程都只有持续向下的水流,的确很难会有鱼生存。
即便有,也只能是在有大量乱石和水草的地方。
有过农村小溪捕鱼经验的知友就会知道,有固定鱼群的地方,基本上只有水坑和洼地。
稍微有点急的溪流,就很难会有鱼群在固定的地方出现。

图片


即便出现,要么很快被冲往更下游的洼地,要么力争上游,努力逆流往上跑,来到更上游的洼地。
正是因为淡水鱼的生存环境,是一个一个通过湍急水流连接的洼地,所以淡水鱼才进化出了逆水而游和洄游的习性。

每次大雨,上游都会形成更大或者新的洼地。食物多(虫子、植物果实等),天敌少。
除了基本的生存外,在上游产卵,生育后代,也会更有优势。
小鱼是很容易被冲走的,上游水流更缓,更小,不仅小鱼不容易被冲走。即便被冲走,还会在下游遇到很多洼地,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图片


事实就是,基本上中小型鱼类,都会在大雨、洪水中有逆水而游的习性。
但其实,逆流失败,被冲回来的鱼居多。
能到上游的鱼越少,也意味着到达之后,也越具有生存优势。

至于最终被冲到海里还能活的鱼,也不是没有。
最典型的就是鲑鱼,已经进化到能在海里生存了。
当然,这都是经过不断反复的淘汰选择,经过N次迭代后,最终活下来的鲑鱼——体液渗透压越来越高,介于淡水鱼和海鱼之间,甚至还发展出了用鳃排盐的能力。
它们不仅在海水中存活的时间变长了,而且由于生存淘汰率高,它们也进化出了非常强的繁殖能力。通过足够高的繁殖数量,来平衡淘汰率高的问题。

同时,要保证足够多的后代存活下来,也意味着需要洄游到上游,选择食物充足、天敌少的区域。甚至,为了后代的生存,不惜牺牲掉自己。
就这样,经过数千年的的进化,以太平洋鲑鱼为首的洄游鲑鱼也就诞生了。
或许,正是因为过于残酷的进化过程,才让鲑鱼的繁殖,达到了自然界少有的高度内卷。

图片


鲑鱼父母横穿800公里,以死亡为代价,终生产卵一次。
平均4000颗,大约只有1/5孵化,最终200条入大海,10条成功洄游,但最终只有2条到达出生地,正好一代代的不断循环。
鲑鱼会在河流中生存1~5年,才会进入大海,它们成长的保证,正是可以栖息的洼地、河床、河湾、水草、湖泊……
像鲑鱼这样进入大海,还能活下来的鱼类,其实是很罕见的,需要复杂而特殊的进化成压力。
绝大多数冲入海水的,除了少部分再次回到淡水的,其它的自然是死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