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绝古今、中华特有|古代才女奇诗录

 超行天下 2024-05-0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盘中诗

图片

《回文类聚》上称它为“盘中诗”。
●传说苏伯玉曾官游蜀地。他一到四川,就被奇丽的山川景致吸引住了,整天与朋友们流连于山水之间,再加上政务繁忙,迎进送出,竟渐渐把留在长安家中的妻子淡忘了。

苏伯玉的妻子,别看她名不见经传,可是一位兰心慧性的多情才女,丈夫一去数载,迟迟不归,连书信也不见一封。妻子看见人家夫唱妇随,其乐融融,心里又是思念,又是怨恨。她决心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诉说给丈夫,让“负心”的人能深知妻子的痴情。于是,她就把自己的心意全部“盛”在一只盘子里,寄给远方的丈夫。
苏伯玉接到“盘中诗”后,从政务和游乐中醒悟过来,对远在长安的妻子牵肠挂肚起来。往日的恩情之情袭上心头,那卿卿我我的相爱情景又历历在目。

他左看右看,反复琢磨,终于读出了这首“盘中诗”: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
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心中悲。北上堂,西入阶。
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
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
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
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
令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
当从中央周四角。


苏伯玉读完全诗已百感交集,又见妻子唯恐自己一片念夫之意不能被他读懂,深情地在诗末点明“当从中央周四角”的读法时,他再也无法抑止自己思乡之情,便立刻整理行装回归故里。

图片
图片

织锦图

图片

据天水传说,苏蕙与窦滔婚后,夫妻恩爱,情同鱼水。苏蕙曾随夫到泰州(今天水)赴任。窦滔在任秦州刺史期间公正廉明,却被奸人诬为“与前晋藕断丝连”,对苻坚“怀有贰心”,有“谋反之嫌”,因而被发配到边疆沙州(今敦煌)服役。

苏蕙十分贤达,上敬公婆,下教儿女,勤俭持家,艰苦度日。她日夜思念丈夫之情,苦于无法传递。终于想出用织《回文璇玑图》来寄托情思,并藉以申诉丈夫的委屈。此即112字的《璇玑图》(织锦图)。

起初人们对此迷惑不解,后来逐渐领悟到:从最上一行中间的“夫”字开始,向右、向左斜念下去,直到“妻”为止。

夫妻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当初结发成偕老,谁知今日受孤凄。

鸿雁传书因未便,飞鸽带信亦归迟。

寒来暑往催人老,美貌青春永不齐。

更想家中柴共米,又因身上少寒衣。

山遥路远情难尽,冷落空房懒画眉。

本想与夫同伴去,公婆年老难抛离。

去时嘱咐真情语,焉料如今久相违。

梦里相思同枕睡,醒来不见泪淋漓。

夜鸟双双寻旧室,阳雀对对入巢扉。

但愿天地同日月,人生何故各东西。

牛郎织女定期会,早望烛枝配寡妻。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

《璇玑图》

《晋书》卷九六《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名蕙,字若兰,善属文。苻坚时,滔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玑图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841字本,是通行的版本,《回文类聚》首卷录之。

图片

“璇玑图”流传到后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

唐代女杰武则天,就“璇玑图”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

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

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

康万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颜。

图片

前秦才女苏惠,字若兰,武功(今陕西)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苏惠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有余,即可描龙绣凤。苏惠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十六岁时随父进香法门寺,巧遇弯弓射鸟的翩翩少年窦滔,两人一见钟情,不久结为连理。婚后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深得丈夫敬重。

窦滔任秦州刺史时因“忤旨”被流放边疆沙州(今敦煌),两人依依惜别。然而,窦滔到敦煌后,却背着苏惠爱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妩媚女子“赵阳台”。后来,苻坚重新重用窦滔。从敦煌回来时,窦滔带回了他的宠妾。苏惠得知后,很是生气,独自回了武功老家。窦滔对此十分不满,结果夫妻反目。窦滔再度上任时,只带走了他的宠妾,从此跟苏惠断绝书信往来。

过了几年,窦滔依然杳无音信,苏惠对夫君的思念与日俱增。为了表达自己一片纯洁坚贞的爱情,和离开丈夫的悲痛之情。于是,将诗文用五彩丝线织成,长宽8寸,841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一千多首,才情之妙,贯古超今。

此锦,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即谓《璇玑图》。

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当然,其中也暗寓苏惠对夫君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别后,你是否和我一样,因为记起当初连理同枝,齐眉举案时的美好时光,偶感心意凄凉?原以为懂得人间聚散,明白世事沧桑,就可以安稳度日。当时光越来越瘦,日子越来越淡,距离越来越远,而思念却越来越重时。我才真正的明白,原来,我还是无法做到像风一样洒脱,寡淡漠然的了断那份情缘。爱了,谁不想地老天荒?爱了,谁不想执手白头?两情若是久长时,谁又不在乎朝朝暮暮?


月落西窗,愁锁眉颦;偶有风来,遍染心凉。今夜,我影伴孤窗,以月光作盏,丝线为墨,锦缎为笺。剪一缕宋朝的烟雨,温柔着不变的初心;写你,写你的决然寡淡;写我,写我的执迷不悟。写我们,写我们曾经的幸福与美好,写我们如今的别离与孤凄。一份情,在一针一线的呢喃里,柔柔诉说;一份念,在一平一仄的柔情里,轻轻曼舞。就用这缕缕丝线牵着彼此的手,走进对方心;念着彼此的暖,感知彼此的意。爱落诗香,温暖相惜;情撒绣锦,旖旎共舞。

《璇玑图摘:回文诗》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璇玑图摘:回文诗》


嗟叹怀所离径,遐旷路伤中情;
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
葩纷光珠耀英,多思感谁为荣?

冰弦绕指,纤指凝寒;古韵流转,琴音低徊。一个人的雨夜,独享着一份孤清。弦起舒缓如泉,飘成雨中矢志不移的贞情;弦落激越如风,飘成风中的翻卷涨落的心声。布满尘埃的沧桑,荒芜了那一年的回忆;随风飘远的故事,落尽了那一季的繁华。忆执子之手的初心,把一份思念遥寄;携十指相扣的夙愿,把满腔孤独吟哦;守独自立中宵的忧伤,把一弦爱恨轻弹。风切切地吟,雨轻轻地下,曲悠悠地扬……心,徘徊在翻飞的雨夜中,唯余一声来自心灵深处浅浅的叹息。突然感觉,这一夜春雨,却胜似那一季秋凉。
回忆如水,清清浅浅滑过心海;思念如洪,翻翻滚滚冲向决堤。此刻,请容我,将一生相守的爱,一程相遇的暖,一页诗心的情,都在这一针一线中淋漓尽致的释放,绣织出属于我们的锦瑟时光。让半亩心篱流淌着诗意的清韵,让爱的经卷沾染草木的清香。我坚信,爱是灵犀,也是永恒;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默契。生命里所有,从来不需要刻意;只要心灵相通,便会自然靠近。爱在珍惜里温暖;情在守候里长久。
图片这一幅精心织就的绣锦,写满了你我的曾经,写满了曾经的美好,写满了我坚贞不移爱意。倘若你懂,定是前世曾有的相欠,也是今生未了的姻缘。只待你循着如水的月色,由北斗星指引,上前相认。

苏蕙派人将《璇玑图》送往襄阳交给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知其中有何含意。可是诗文不甚通解的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吧!旁人询问其故,窦滔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我家的语言,不是我家的人,莫能解之。”

是的,我知道你懂,因为我们早已心照不宣,素默不言。虽然爱的旅途有一些小插曲,但是阻碍不了你我的那份真爱。因为,真爱可以化解一切,懂得才能真正拥有。

几日后,窦滔便将宠妾“赵阳台”送回老家,亲自备了车马,用隆重的礼节把苏蕙从秦州接到了襄阳。自此,夫妻恩爱如初。后来,窦滔也渐渐跟着苏蕙学习诗词。两人常常一同流连于诗词的韵律中,志趣相合,恩爱互重,好不幸福。

图片
图片

盘鉴图

图片

鞶鉴图,又名八花转轮钩枝鉴铭,原创者为唐代南海奇女子,佚名。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云:郑伯之享玉也,王以后之鞶鉴与之。注云:鞶带而以鉴为饰也。说文训为大带,古人有书箴词于其上以为鉴者,故亦谓之鞶鉴。《文心雕龙》铭箴条下,有指事配位、鞶鉴可征等语。

王勃《鎜鉴图》序 :“元二年岁次乙亥十有一月庚午朔七日丙子,余将之交趾,旅次南海,有好事者以转轮钩枝八花鉴铭示余云:当今之才妇人也。观其藻丽反覆;文字縈迴,句读屈曲;韵调高雅;有陈规起讽之意,可以做鉴前烈,辉映将来者也。昔孔诗十興,不遗卫姜,江篇擬古,无隔班媛。盖以超俊颖拔,同符君子者矣。呜呼!何勒非戒?何述非才?风律苟存,女士何算?聊抚镜以长想,遂援笔而作叙。”

绣龟形诗

图片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时,有位叫张暌(揆)的将军,戍边十年,总不得归。他的妻子侯氏是一位诗才出众的女诗人,而且善于刺锈。她十年来空守闺阁,心中时时惦记着丈夫,日夜盼望他早日回家团聚。但冬去春来,天子就是不开恩。于是她用白绢彩线绣了一副回文诗,精巧布局,成为龟形图,亲自送给武宗皇帝。武宗皇帝看完后,龙颜大开,深受感动,于是下诏书让张暌(揆)从边疆返家团聚。又嘱翰林院将诗存于宫中,此诗因而得以流传。
从龟头“暌离”起,顺时针读至“还乡”,为七言八句诗。读为:

暌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脱御连环苏小妹

图片
久慕郎秦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
时又逢春花含玉,花含玉久慕郎秦。

圈圈词

图片

朱淑贞是宁海人,自幼刻苦读书,会弹琴,会画画,尤其会写诗填词。她写的《生查子》词深受后人赞赏。她嫁给了一位读过不少书的商人。结婚不久,丈夫外出经商,很久没回家。她十分想念他,就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她丈夫拆开一看,信上没有一个字,画的全是圆圈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她丈夫苦思冥想,怎样也猜不透这些圆圈代表什幺意思。正在他发愁的时候,一阵风吹来,吹落了手中的信纸,她丈夫上前抬起,才发现后面有用楷书小字写的一首词,是对正面圈儿信的解释: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单圈是我,双圈是你。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
我密密加圈,你密密知我意。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一路圈儿圈到底……

不久,朱淑贞因病去世,她丈夫为了纪念她,给她修了墓,立了碑,并在墓碑上刻了这首《圈儿词》。

从此,《圈儿词》就流传开了。

图片

《栀子同心图》

图片

吴绛雪的《栀子同心图》形若盛开的栀子花。全图凡165字,中间是以“雪”为核心的81字组成的方阵(图心的“雪”字也可分拆成“雨”“山”二字)。其余84字成弧形均匀排列在栀子花瓣外缘,每瓣14字。如以中上方的圆弧为第一瓣,按顺时针方向。
栀子盛放,六瓣同心。按一定顺序分布于瓣缘和花蕊的文字,左旋右折,勾心斗角,往复顺逆,可以吟出成百上千首诗词来。

清朝咸丰初年,永康芝英人氏明经应菉园先生潜心研读《栀子同心图》,收获颇丰,共读得五言绝句六首、七言绝句四首、词三十二首、六言诗二首,计四十四首。

读者诸尊如有兴趣,不妨以此为基础继续玩索,相信一定能从《栀子同心图》中发掘出更多的回文绝唱来。

图片

《神智体》尤孟娘

图片

夜长横枕意心歪,斜月三更门半开。
短命到(倒)今无口信,肝肠(长)望断没人来。

九纹龙

图片

出自《徽州文书》。图由文和诗两部分组成。文从左上“窦子南乃良人也”织读至“又作诗曰”。诗先小字接“曰”,从“衾寒夜夜孤眠枕”起,读至“几番春去几番秋”,再从左上大字“娇花”,按顺时针有外而内读至“忧”字。
读为:

窦子南乃良人也。良人自别之后,终朝寂寞不思,堂上双亲倚门而望。古人云:鲍叔迷婴孩,一去不回来。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想贤夫临出门时,三回四转,嘱咐奴言:远则一载、近则半周。一去六载,竟不思归!思贤夫,一日不见如三秋矣。未见君子,忧心冲冲[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妾记当日之言,夫不记临行之语乎?虽然买卖重重,得利何须若苦贪求!但是江西一郡,为官者有多多少少,为商者有万万千千。妾想为官者思忠以事君,为商者思孝以事亲,此乃大丈大之孝礼然也。妾想贤夫。朝穿柳巷,夜宿花街,贪欢爱乐。日送风流。虽然眼下快乐,又恐青春不久。倘一日卧病在床,汤药无人供送。父母妻子哀哀不见。昔董永、王祥,孝感天地。扬名于后也。读书而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万代传流。贤夫早不思归,一旦伤命,生为异地之人,死作他乡之鬼。嗟呼!夫骨无主,千秋遗臭。妾读圣贤之经典,慈乌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于人乎!吾贤夫及今不归。良田变做荒丘,筑屋反成冷庙,自古行人之嗟叹也。今有母舅到郡,常来数字,言不备记。寄以贤夫。夜眠高枕,仔细思量。

又作诗曰:

衾寒夜夜孤眠枕,面瘦朝朝懒画眉。
料想贤夫贪乐境,不思少妇空守帏。
面梁桥上肝肠断,诗绚相期不见归。
日日阶前奴自望,朝朝踏得草场萎。
飞禽也要回乡转,贤夫何不早思归。
书封到日磨思想,百味无心贪欲尝。
我自青春何足计,双亲养育顿成灰。
独伴孤灯两泪流,几番春去几番秋。
娇花嫩蕊被君采,残枝败叶谁肯收。
迅速光阴能几度,田园荒芜祖宗休。
堂上双亲增白发,枉使奴心日夜忧。
图片

布帕

图片

七言诗四首,分别从“春、夏、秋、冬”读起,二字后分别接“桃、荷、桂、梅”四花,“春、秋”二首左旋读,“夏、冬”二首右旋读。

寄情郎
春景桃花黑暗红,不见我郎嘴川心;
情郎不见前情话,把郎丢在九霄云。
夏天荷叶满池塘,不见我郎到此方;
奴家两眼双流泪,心中思想好悲伤。
秋有丹桂满题房,不见我郎泪汪汪;
心中只想投江死,舍得自己难舍郎。
冬季梅花对雪开,奴在绣房受孤怀;
寸思寸想空叹气,我夫何不早回归。
中心为一“福”字,四边的字逐层串读为:“竹报平安”、“花开富贵”、“欢喜姻缘”。

图片

温馨提示、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图片
END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同学关注!

(♥小编没有粉丝,只有同学♥)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