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君诚小窝 2024-05-09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唯有我们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他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虎妈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男孩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作者 | 秋秋
源 | 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带孩子在小区里骑车,我们这几个家长在一边看得心惊胆战,时不时提醒:
“靠右边靠右边,别扭来扭去!”

“看着点路,别摔跤啊!”

“慢点骑,三个人别并排骑!别互相撞了!”

“唉~~注意刹车!看着点路人啊!”
他们骑车出一身汗,我不骑车也一身又一身的汗——冷汗。生怕一个提醒没到位,孩子再出点事故。
我问旁边的阿姨:“我们小时候骑车,没让当家长的这么操心吧?”
阿姨不屑一顾地说:“你们小时候?谁管你们这啊!能按时出门去上学,吃饭前回家就行……”
是啊,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养孩子普遍心力交瘁?
因为所有精力都在孩子身上,像这种小事,我们管得太多了。
生怕自己家孩子没个轻重,不是伤了自己,就是伤了别人家的孩子;又怕别的孩子没个分寸,自己家孩子平白无故受伤。
管太多确实可以避免孩子犯一些错误,但同时也阻碍了他的成长。

教育上的痛苦,其实都来自完美主义

接纳孩子“不那么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

5月14日上午9:3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了幸福力导师海蓝博士

谈谈如何化情绪为能量、修复亲子关系

▽▽▽

图片
这还只是放学后随便玩玩,就冒出这么多的“关注”。
平时的生活里,家长更是把这种“关注”放在各处,反而引发孩子各种问题。
1. 玩乐上的“过度关注”,孩子难以专注
像上面提到的骑自行车,当孩子沉浸在其中时,我们频繁地打断,迫切地想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给出自认为更好的做法,喋喋不休,使得孩子根本没办法专注于自己的行为。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孩子专注在某个玩具上、翻看他们感兴趣的书籍时。
2. 学习上的“过度关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现如今的父母给予最多关注的地方就是学习了。
孩子放学回家,很多父母的第一句话都是“留的什么作业”、“先去学作业吧”;写完学校作业,还要完成“妈妈牌作业”:试卷、辅导资料、线上学习等等额外的学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更是会收到更多的“指导”:
  • 为了让孩子做好,在一边监督、辅助;
  • 为了让他少犯错,一遍遍提醒;
  • 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
大人总在“插手”,让孩子误以为“学习并不是我自己的事儿”,从而缺少自主感。
这种过度关注,使得家长在越俎代庖的同时也在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
图片
在学习上,父母能做的很少,学习的成果最终要靠孩子自身来完成,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能掌控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在学习如何“学习”中,父母能做的很多,给孩子创造好的体验、呵护孩子的专注和兴趣,都在考验着父母的智慧。
3. 生活上的“过度关注”,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 不小心打翻牛奶
  • 弄脏衣服
  • 吃饭掉饭粒
孩子的小毛病总能换来父母的絮絮叨叨,于是他们的精力全消耗在这种小事上。
问题是,这种指导和纠正是孩子需要的吗?
本来该专注于如何做好一件事,结果总是在自责和惊恐中面对自己一点点的失误:
“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总在犯错”……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的“过度关注”还体现在“替孩子做选择”上。
以“为你好”为借口,认为孩子“你还小,你还不懂”,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
  • 怎么能不吃鸡蛋呢?鸡蛋有营养!
  • 你这根笔不好,好看有什么用啊?妈妈选的这个才好!
  • 别选白色的衣服,不耐脏!
父母以为的“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忽视和否定。
孩子会认为,“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想法不重要”,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
图片
图片
如果养孩子让你心力交瘁、孩子遇上点儿事就喊妈、一碰到挑战就退缩,那在养育过程中,父母一定是“越界”了。
1. 少入侵孩子的感受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所以总喜欢用很烫很烫的热水给她洗澡。
她每一次都会说:“水太烫了”。可妈妈每次都说:“我觉得一点都不烫啊,我试过,没事,洗洗水就凉了……”
所谓冷暖自知,水烫不烫,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兴趣班/文具/衣服喜不喜欢,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甚至连感受爱与不爱,也是家长有最终解释权:我是为你好,我这么做是因为我爱你。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将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关闭起心门,不再信任父母。
我们只有蹲下身来,看见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看见孩子。
孩子当下的感受,不需要纠正。
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拿起来玩了,孩子本来没觉得有什么,是没有产生“被欺负”的感受的,这时候家长先着急了:
“他拿了你的玩具,你要回来啊!不能这么受欺负啊!”
反之,当孩子没有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其他小朋友时,又会被教育:
“你要学会分享啊!两个人一起玩,玩具才最好玩。”
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在替孩子感受罢了。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多让孩子按照自我意愿做决定,才能让孩子活出生命力和自我。
2. 少“指导”,鼓励孩子试错
一位博主分享,觉得自己是个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评孩子,直到他看到自家的监控内容。
有一次,儿子正在练习炒菜。
我确实也没批评也没大吼大叫,但是我对儿子说的话是:
“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

“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
摄像头离厨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儿子当时的表情,但我回看这段录像,是能体会到窒息感的。我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
大人,真的很爱指导,认为指导是一种规范,是一种基于人生三四十年的经验。
孩子要尝试新东西,父母的指导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
本质是在说: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这事儿只能这么做。
对错只是“大人”制定的标准,即便不是你这个大人,也是之前的“大人”。
能让孩子试出来哪种方式更好,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才是最有意义的。
父母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试错空间,“好心地提个醒”、“给出指导”、“下次注意”能省则省。
即便孩子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事后和孩子一起做总结,他们也会自觉地注意起来。
图片
3. 少干预,给孩子留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做了妈妈之后,总会觉得每天忙叨叨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真正自己的时间是什么?
就是可以自主安排、有机会能与自己对话、发现自己内心需要的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
在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是需要有留白时间来和自己、朋友相处的。
也就是说,一天里,孩子是需要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脱离不管好的鼓励还是坏的批评,有这么一段时间,是自己瞎玩,“自由探索、思考人生”的。
他需要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开心、充实、失落、难过,从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自信心,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这些,谁也替代不了。
父母把握好界限,会辅助,会引导,但不过多干预,才能给够孩子“野蛮生长”的空间。
4. 父母多照顾自己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实就是在说,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先做好自己。
过度关注,不仅会使孩子心理有压力,也会让父母更加焦虑和疲累。
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孩子,对自己的关注就不够。
一个筋疲力尽的家长,不太可能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相反,父母照顾好自己、经营好自己,才可以带动孩子变得更好。
父母的特质、生活方式和思维认知,才是更能影响孩子的。
对未来有规划,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提高收入;
能搞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吃健康营养的食物,有科学的作息习惯;
有成长思维,不用“我不会”“我不懂”来逃避,有尝试做改变的勇气;
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

好的父母,就是一边关注又一边放手。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这既给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他有耐心和信心,这对他的成长,是最有益的。

教育上的痛苦,其实都来自完美主义

接纳孩子“不那么完美”,是父母的必修课

5月14日上午9:3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了幸福力导师海蓝博士

谈谈如何化情绪为能量、修复亲子关系

▽▽▽

图片

*来源: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