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个文言实词最全资料||爱——国

 昵称503199 2024-05-09 发布于湖北

一、

1、爱护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2、喜欢、爱好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3、爱惜、怜惜

A、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

(二毛:鬓发花白,指老人;如:应当)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国论》

D、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得爱惜自己的身躯)

4、爱慕、欣赏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5、吝惜、吝啬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

C、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发抖的样子),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6、爱戴

A、宽缓不苟,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

(宽厚仁慈不苛刻,士兵因为这些原因爱戴他并愿意为他效命)

7、隐蔽、躲藏

A、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8、可爱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 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故事助记】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译: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二、

1、安稳、安定

A、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使……安定(安心)

A、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平安、安全

A、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矣——《刺客列传》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4、养生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5、习惯、满足

A、安于现状

B、随遇而安

6、安逸、安适

A、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B、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祸

C、【居安思危】

7、安放、安置

A、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8、习惯、安于

A、【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9、疑问代词,哪里

A、沛公安在?

B、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10、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A、燕雀安只鸿鹄之志哉!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翻译: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成语助记】

安分守己: 安:安守。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 安:安闲。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故事助记】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译: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

三、

1、被子

2、覆盖

A、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B、【泽被后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3、通“披”,披着,穿着

A、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通“披”,披散、散开

A、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小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江泽。——《屈原列传》

5、蒙受、遭受

A、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项羽之死》

6、表示被动

A、妆成每被秋娘妒。——·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屈原传》

【成语助记】

泽被后世: 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指遭受灾祸。

【故事助记】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译: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四、

1、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传》

2、背叛、反叛

A、无倍畔之心。——《汉书·贾谊传》

B、而民不倍。——《礼记·大学》

3、违背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B、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C、【倍言】:违背信约

D、【倍时】:违时,错过时机

E、【倍情】:违背情实

4、一倍、加倍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汉· 贾谊《过秦论》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C、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

D、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

E、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F、【倍道】:兼程而行;指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G、【倍赏】:加倍赏赐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 倍:通“背”,背叛,违背。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

【故事助记】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 )思亲。

译: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五、

1、草木的根或茎干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B、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树郭橐驼传》

C、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D、无本之木

E、本固枝荣

2、根本、根源

A、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不凭借功劳就获得利禄),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韩非子*有度》

B、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C、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D、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E、舍本逐末;追本溯源

3、特指农业

A、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B、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君书》

4、本来的、原来的

A、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

B、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5、副词 本来

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琵琶行》

B、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 《出师表》

6、动词 推究 推原

A、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

7、名词 底本、版本

A、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指南录后序》

8、书籍的册、部

A、若印数千本,则极速。——《活板》

【成语助记】

照本宣科: 本:书本;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 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贬义词。

原原本本:本:本来的,原来的。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猛烈。原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事情的状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故事助记】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六、

1、边境、边远的地方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庸俗、浅陋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B、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C、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E、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与前。——《荆轲刺秦王》

F、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3、看不起、轻视

A、孔子鄙其小器

B、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4、质朴

A、子路性鄙,好勇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B、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quān 小心谦恭的样子,诚谨忠厚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大也

5、谦辞,谦称自己

A、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孔雀东南飞

B、垂问以鄙况(垂:敬辞,指对方)——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

C、【鄙人】、【鄙夫】、【鄙见】

【成语助记】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浅。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北鄙之音: 北鄙:北方边境地区。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

【故事助记】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译:晋国的边疆有两个人,来到秦地就说:“我们是浅陋粗俗的人,希望求得他们的谅解。”居住久了,就轻视秦人说:“秦人也不过如此,都像蛮夷一般浅陋粗俗罢了。”

七、

1、兵器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C、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D、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E、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F、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G、【短兵相接】:意思是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H、【兵不血刃】:武器上没有沾血。指没有经过激战就取得了胜利。

I、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2、用兵器伤害人

A、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3、士兵、军队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苏洵《六国论》

B、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辞》

C、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荆轲刺秦王》

D、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E、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F、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荆轲刺秦王》

G、【兵临城下】:指大军压境,城被围困。形容形势危急。

H、【哀兵必胜】: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胜利。常用以鼓励处于劣势的一方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4、军事、战争

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C、兵者,国之大事也。——《孙子兵法》

5、兵法

A、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B、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

【成语助记】

纸上谈兵: 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贬义词。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厉兵秣马:厉:通“砺”,磨; 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兵不动:兵:士兵,军队;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故事助记】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 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译:陈涉刚开始起兵时,用兵之道比不上秦国的谋士,但能削树木为兵器,率领疲惫的军队,于是灭了秦国。等他得到天下之后,他小时候的 朋友触犯了他的颜面,左右随从想要伤害他的朋友,他也不劝阻。

八、

1、生病、疾病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B、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D、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韩愈《祭十二郎文》

E、而江浙之梅皆病——龚自珍《病梅馆记》

2、疲劳、困苦

A、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韩非子》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3、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4、毛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成语助记】

同病相怜: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 

愁潘病沈: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泛指烦恼和疾病。

【故事助记】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译:齐桓公身体有疾病,身边的人都担心他,他们请求扁鹊医治,然而齐桓公不接受治疗,疾病进入他的内脏,于是他死了。后人认为这件事不是大臣的过错,而是齐桓公的缺点。现在的人们常常用这件事来相互辱骂责备。

九、察

1、观察、仔细看

A、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魏公子列传》

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苏轼《石钟山记》

C、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周易》

D、则上别别:分辨、区别飞鸟,下察秋毫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得细毛——《商君书》

E、【明察秋毫】

2、考察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B、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D、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

3、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B、郡举孝廉,州举茂才(孝廉、茂才:都是汉魏时期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三国志》

4、精明

A、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5、洁净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夫》

【成语助记】

明察秋毫:察:察看,观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观色: 察:细看;色:脸色。观察别人说话时的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习焉不察:察:觉察。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故事助记】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译:郡守观察李密孝顺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身边的人认为没有能够完全地了解这件事,但皇帝认为李密品德洁白,是众人的典范,于是命令郡守推荐李密做孝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明智。

十、朝

1、早晨

A、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E、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

F、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G、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H、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一日、一天

A、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B、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3、朝见

A、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

B、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燕、 赵、 韩、 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齐策》

4、接受群臣的朝见、使……朝见

A、欲辟土地,朝秦楚。——《孟子·梁惠王上》

B、武丁朝诸侯有天下。——《孟子·公孙丑上》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5、朝廷

A、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趋:快步走。)——《史记·萧相国世家》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C、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6、朝代、王朝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B、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成语助记】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故事助记】

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译:邹忌第二天早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在朝廷劝谏齐王。齐王接纳了他的进谏。这以后,齐国日益强盛,弱小的国家前来拜见,经过数年之后。邹忌闻名天下,被历朝谋臣景仰。

十一、曾

1、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A、曾祖 曾孙

B、 【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 

曾玄】:曾孙和玄孙

2、通“增”增加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不……”

A、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4、曾经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C、妆成每被秋娘度,曲罢曾叫善才服。——《琵琶行》

D、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陈情表》

E、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5、通“层”,重叠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 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 曾经:以前经历过。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故事助记】

愚公自曾(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译:愚公自从曾祖起居住在太行、王屋山下。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隔,进出不便,愚公全家曾经一起讨论移山。于是率领妻子儿女移山,度过了几个春秋,山没有减少,愚公的邻居智叟望着山上层层的云嘲笑愚公。愚公笑着说:“你怎么竟然不如孩子呢?世世代代移山,一定会有结束的日子。”

十二、乘

1、登、升

A、【乘城】:登城;守城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C、俱乘高台。——《列子·黄帝》

D、兴关内卒乘塞。——《史记·高祖本纪》

【乘塞】:登塞。守塞

2、骑、坐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驾车、驱马拉车

A、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B、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道远。——《墨子·亲士》

4、趁着、凭借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汉· 贾谊《过秦论》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5、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A、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D、【乘舆】:帝王乘的车子

6、作为“四”的代称

【乘壶】:四个壶

乘禽】:成双而群居的鸟

【成语助记】

因利乘便:因:顺着;乘:趁着,凭借。凭借有利的形势。

乘风破浪:乘:乘着。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形容事业迅速发展。含褒义。

万乘之君:乘:四匹马拉的车。指大国的国君。

【故事助记】

陶渊明手握《左传》,乘()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同'趁’趁着)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译:陶渊明手拿着《左传》,登上那垮塌的土墙,读到“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车”这句话,感慨古代帝王即使凭借有利形势趁着便利,最终也灭亡了,一下子生出了回家的心思,一路冒着风雪,回到家,心才平定下来,就待在家里顺应自然直到生命终结。

十三、

1、诚心、真诚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B、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2、确实、的确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B、所谓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之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E、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

F、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荆轲刺秦王》

3、表示假设,果真

A、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B、楚诚能绝齐, 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C、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赤壁之战》

【成语助记】

开诚布公:诚:诚实,真诚;开诚:敞开胸怀,表诚意;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褒义词。

心悦诚服:诚:真诚。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诚惶诚恐: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现形容尊敬、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故事助记】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译: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这足以看出赵国的诚意,然而秦王假装召见有关官员查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开始的十五座城给赵国,相如考虑到秦王确实没有给赵国土地的意思,于是就派遣随从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后来秦国果真是这样。

十四、除

1、台阶

A、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汉书·苏武传》

B、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朱子家训》

2、清除、去掉

A、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战国策·燕策》

B、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C、除恶务尽】:清除邪恶势力,务必彻底

3、修治、修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4、任命、授职

A、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B、除官】:授官,除去旧职以任新职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除:除去。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指革新。

除恶务尽:除:清除;除恶:指消除坏人与坏事。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干净彻底。作谓语、宾语、定语。

【故事助记】

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译:荆轲凭借义气闻名天下,燕太子派人召唤他,荆轲起初并不愿意,太子用诚心来对待他,三次探访他的住处,亲自除掉了他东屋台阶上的尘土,引导荆轲上车,荆轲被他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和太子一同回来。太子授予他官职,命令他刺杀秦王。荆轲说:“除非我死去,不然一定完成事情”。

十五、辞

1、讼辞、口供

A、听其狱讼,察其辞。

翻译:受理他们的诉讼,审察他们的讼辞

B、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翻译:让死刑犯自己明白而让他(死刑犯)无话可说(无法狡辩)

2、审讯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3、言词、词句

A、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B、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翻译:屈原的文章明快简练,语言精确细微,志趣高雅纯洁,行为端正清廉,他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用材料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4、借口、辩解

A、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翻译: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借口为之辩解的做法。

C、【辞谢】:婉言道歉

5、推辞、不接受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6、告别、辞别

A、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D、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E、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F、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

G、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H、

7、计较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成语助记】

义不容辞: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指理应接受。含褒义。

闪烁其辞:辞:言辞。比喻说话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不能赞一辞:辞:言辞;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辞:原指极力铺陈辞藻。现指夸夸其谈,大发议论,有轻视之意。

不辞而别: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故事助记】

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译:屈原道德高尚,曾写作了《楚辞》一书,这本书言辞很优美,子兰想用他叛国作为借口杀害屈原。屈原说:“我死都不害怕,还有什么好怕的?”后来屈原被楚王放逐,屈原辞别了亲朋好友,被放逐到楚国的汨罗。

十六、从

1、跟随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B、沛公旦暮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C、惑而不从事,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师说》

D、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

E、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F、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廉颇蔺相如列传》

2、靠着、挨着

A、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3、顺从、听从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翻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C、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4、参与

A、【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大多数为“从事”

B、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5、由、自

A、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

C、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

6、堂房亲属

A、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沈括《活板》

B、【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

C、【从女】:侄女;

D、【从子】:侄子;

E、【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7、【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对秦国的联盟。

A、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成语助记】

从长计议: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做出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作谓语;中性词。

便宜从事: 从:从事,参与。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指方便行事。

唯命是从: 从:听从,服从。指绝对服从。

从容不迫:从容:不慌不忙,镇静。形容态度镇静,不慌不忙,从容镇定。含褒义。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作宾语、定语。

【故事助记】

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译:樊哙参军,跟从刘邦征战。后来项羽在鸿门设宴,想要杀掉刘邦,张良见情势紧急,到军门与樊哙见面,樊哙听从张良的计策,呵斥项王。项王不认识这个人,问他从哪里来,想要杀了他,樊哙根本不看他。项王感慨他勇猛,命令他挨着张良坐下。

十七、殆

1、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2、几乎

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B、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大概、恐怕

A、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史记· 留侯世家》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4、通“怠”,懒惰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B、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

翻译:有一个bai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

【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殆:危险。作战百次也不失败。形容每战必胜。用作褒义。

殆无孑遗:殆:几乎;孑遗:剩余。几乎没有一点余剩。

车殆马烦:意思是形容旅途劳顿。

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殆无虚日:几乎没有一天空着,形容几乎天天如此。

【故事助记】

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译:归有光家遭遇火灾,情势紧急危险,物件几乎都烧尽了,只剩下了项脊轩。归有光认为大概是有神明帮助,之后重新修建了它。

十八、当

1、对着、面对

A、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B、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E、当风正对着风 当机立断

2、挡住、遮挡

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

C、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奋举)其臂以当车辙(车辙:车轮碾过的痕迹。这里指车轮。),不知其不胜任也,是(自以为是)其才之美者。——《庄子》

3、抵御、抵挡

A、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C、万夫不当之勇

4、 占据、把守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5、担当、承担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6、掌管、主持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梳》

B、会使辙(使辙:指使臣车辆。)交驰,北邀当国者(当国者:指宰相)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纾shū:解除。)祸。——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C、张居正当国。——《明史·海瑞传》

7、适应、相当

A、各当时而立法。——《商君书·更法》

8、判罪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苏武传》

B、(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阿法:曲法;违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史记·蒙恬列传》

C、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

翻译: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所损失、伤亡的士兵太多了,他本人又被匈奴活捉,判决他应当斩首。李广用钱赎了死罪,被降为平民。  

9、应当

A、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B、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C、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D、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

10、

A、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11、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B、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2、通“倘”倘若、如果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13、当做

A、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安步当车】: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14、抵押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

【成语助记】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褒义词。

螳臂当车: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达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贬义词。

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冲:要冲,交通要道。指首先受到攻击。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害。

当之无愧:当:担当,承受。担得起某种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旗鼓相当:当:相当,对等,比得上。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当。处罚和罪行不相当。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或过轻。

当仁不让:当:面对。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指该做就做。

锐不可当: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独当一面:当:承担,担当。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老当益壮:当:应该。年纪虽老但志气豪壮。多用来赞扬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义。

长歌当哭: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当关:当:占据,把守。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

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故事助记】

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当()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吾定效力,不负君望!”

译:李斯担任秦国宰相,掌管朝政。在这个时候,敌人对秦国虎视眈眈。李斯让将士把守住关隘,敌人来临,守关的将士撤退,按照律法应当处以死刑。李斯顾念他的功绩,用功绩来抵恩惠,于是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使他活了下来,后来令他担任出使之职,守将哭着说:这件事,让我来做本来就很恰当,我必定效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十九、道

1、

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C、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D、【任重道远】

2、路程

A、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

B、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3、途径、方法、措施

A、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杂说》

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居,占有)——《论语》

4、规律、道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5、道义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B、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6、学说、学问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C、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7、志向

A、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8、风尚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9、说、讲

A、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成语助记】

道貌岸然: 道:正经;道貌:严肃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经严肃。现多用来指表面大方得体、处处忍让,实际上阴险狡诈、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微不足道: 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任重道远: 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背道而驰: 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津津乐道: 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作谓语、定语;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个没完。

志同道合: 道:途径,引申为“意见”“思想”“信念”或是“目标”。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作谓语、定语。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含贬义。

【故事助记】

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

译:苏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间的小路。遇到有隐士在道路间行走,两人在茶亭休息,谈论秦国与六国的事情,隐士列举了兵家的主张,认为六国用兵的方法不如秦国,苏洵不这样认为。两个人言辞激烈,没有停止。人们都说这件事:谁听闻的道理多呢?

二十、得

1、得到、获得

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E、《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伶官传序》

F、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G、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事情做对了、合适

A、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3、应该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得意

A、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B、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大铁椎传》

5、能够、可以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D、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E、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苏武传》

6、通“德”,感激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成语助记】

相得益彰:得:融洽。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作谓语;含褒义

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得:得到。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陇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自得:自我满足。非常高兴、满足。

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不得而知: 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作谓语,用于不知道某事。

【故事助记】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 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译:临州人张奇外出求学时得到一本书,是王安石所写的。他说:“我应该要像对待奇珍异宝一样对待它”,张奇读了这本书后,心情非常愉快很满足,他很有心得,认为王安石说的很得当。

二十一、度

1、量长短、量长短的标准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B、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

D、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郑人买履

2、揣度、推测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史记·项羽本纪》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C、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E、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F、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羽之死》

3、

A、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梳》

4、制度、法度

A、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

5、度量、气度

A、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度:常态)——《战国策·燕策》

B、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汉书·高帝纪》

6、渡过、越过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B、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C、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D、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7、谱写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姜夔《扬州慢》

【成语助记】

暗度陈仓:度:度过。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形容男子。

审时度势:度:估计、揣度。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置之度外: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度长絜大: 度:推测,估计;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故事助记】

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

译:宋人的妻子去市场上买鞋,途中遇到一个小涧,一跳渡过了它。她到了集市上才想起来没有带度尺,徘徊几次想要返回,再三斟酌,推测她丈夫脚的大小,没有成功,返回了家,她的丈夫见妻子空着手返回家,以为她玩乐没有限度,责怪她不知道用脚测量鞋的大小。后人创作了曲词讽刺这件事,认为宋人的家像国一样,没有法度,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二十二、非

1、违背;不合

A、【非度】:违反法度;

B、【非道】:不合道义;

C、【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

D、【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2、不对的、不合理的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B、【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

3、不是

A、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E、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

F、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4、无、没有

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B、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问说》

C、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 贾谊《过秦论》

5、非难、责怪

A、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成语助记】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含贬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以谅解。作谓语,用于人或事情等。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含贬义。

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形容人、事、思想等。

是古非今: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

【故事助记】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陈涉非()有兵家之能而灭秦。少者非(反对)之,曰:此言非(错误)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译:唐朝有两个人,一老一小,吃饭间讨论陈涉灭秦 的事情。老人说:“ 陈涉没有用兵的能耐却能灭了秦国。年轻人反对老人的说法,说'这么说不对’ ,陈涉的胜利在于得到民心。

二十三、复

1、回来、回去

A、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

翻译: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未有往而不返的。

2、恢复

A、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B、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3、再、又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C、复前行,欲穷其林。——· 陶渊明《桃花源记》

D、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E、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F、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G、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4、回答、答复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孔雀东南飞》

C、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D、复书】:复信,答函

E、复谢;回拜,答谢

5、免除赋税徭役

A、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 晁错《论贵粟疏》

B、复除】:免除徭役

C、复租】:免除赋税

D、复免】:免除徭役

6、重复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7、夹层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 杜牧《阿房宫赋》

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

B、复账】:双层的帷账

C、复壁】:两层而中空的墙壁,可以藏匿人和物

【成语助记】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周; 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比喻事物的循环。指循环往复。

万劫不复: 复:恢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 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或比喻原有的念头、想法重新出现。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山重水复:复:重复,重叠。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故事助记】

天启年间,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水复(重叠,繁复)荡漾,成名掷一石子,波浪顿生,顷之,又复(恢复)如初。前行,一老人见之,问其话,成名不敢出言以复(答复),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至此,成名乃与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试令之与鸡斗,无不胜者。两人喜,相约明日复()往。

译:天启年间,皇上喜欢蟋蟀,江南的成名寻找蟋蟀,到了一个大观园,其中亭台楼阁,池水逶迤荡漾。成名扔了一个小石子,波浪立马产生,不一会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向前行走,一个老人看见他,问他话,成名不作回答,后来老人自己说,因为找蟋蟀到了这个地方。成名于是和他说话,希望能够共同前往寻找蟋蟀。他们一起找到一只蟋蟀,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不好,试图让它和鸡搏斗,没有不成功的。两人十分高兴,相约明日再次前往。

二十四、负

1、背、用背驮东西

A、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D、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刺秦王》

E、【负羽】:背负弓箭

F、【负弩】:身背弓矢

G、【负薪】:背负薪柴

H、【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

I、【负樵】:背柴

2、蒙受、遭受

A、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3、背靠着

A、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B、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撄:触犯——《孟子·尽心下》负隅顽抗出自本句

4、依仗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负宠】:依仗宠爱

C、负学】:依恃才学

5、违背、背弃

A、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苏武传》

C、负盟】:背弃盟约

D、负违】:违背,违反

6、辜负、对不起

A、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C、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D、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苏武传》

7、承担,担当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

8、失败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成语助记】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不负众望: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没有令大家失望。在词义上,深孚众望和不负众望有相同之处,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人们又根据这两个成语组合成一个新成语:不孚众望。其意为不能令大家信服。

如释重负:重负:重担子。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消除紧张的心情。

负隅顽抗: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故事助记】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倚仗)强以城十五求之。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以负(使……承担)秦曲。赵王召相如负(背着)和氏璧往之。相如临行曰:“必不负(辜负)赵。”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背弃)约,令从怀璧归赵。后人评曰: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失败)不易量。

译:赵国得到和氏璧,秦王听说了这件事,倚仗国家强大,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国的大臣议论纷纷,蔺相如认为一定要答应他,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诏令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蔺相如临走时说。“一定不会辜负赵国”。到达秦国,秦王不理睬他,蔺相如知道秦王会背弃约定,让侍从带着和氏壁回到赵国。后人评论说:“秦王有妇人之仁,如果执意求取和氏壁,则胜利或失败不易衡量。”

二十五、盖

1、车盖

A、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己亭亭如盖矣。——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B、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

2、遮蔽、掩盖

A、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B、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川》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D、不能相为弃恶盖非。——《商君书.禁使》

3、胜过、超过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B、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本纪》

C、功盖五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4、大概、因为、大概因为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宋· 苏洵《六国论》

C、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

E、。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5、句首语气词

A、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列传》

6、通“盍”,何、何不

A、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7、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故事助记】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遮盖),其叶如盖()。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超过)世,又登之。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大概)古人遗之。

译:姚鼐游览泰山,见路边有树,枝叶相互遮盖,它的枝叶像伞一样。姚鼐向上攀登更加困难,想到项羽气势超过世人,继续攀登。看到一个古物,它上面的文字像新的一样没有缺损,大概是古人留下来的。

二十六、故

1、原因、缘故

A、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苏轼《方山子传》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C、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E、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事、事故

A、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B、【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3、旧,与“新”相对

A、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旧有的、原来的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C、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D、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

E、故吏】:原有属吏 【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

F、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老朋友、旧交

A、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6、衰老的

A、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B、【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例: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7、副词。故意、特意

A、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B、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D、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8、通“固”,本来

A、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B、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於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韩非子·难一》

C、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魏禧《大铁椎传》

9、连词。所以、因此

A、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E、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F、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仍旧

A、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成语助记】

欲擒故纵:故:故意。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含贬义。

温故知新:故:学过的旧知识。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中性成语。

故步自封: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遵行旧时的步法而封闭自己。喻墨守成规,不求进步。含贬义。

一见如故:故:故人,老朋友。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

【故事助记】

项伯与张良有故(交情),遇项王欲杀刘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见,问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闻。良听之,急以告。邦故(仍旧)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译:项伯和张良有交情,遇到项王想要杀刘邦,所以前去告诉张良。张良刚见到他,问他:“你为什么来到这里?”项伯详细地告诉他自己听到的消息。张良听到后,急忙上报。刘邦仍旧嫌张良禀告得迟,张良详细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刘邦脸色稍稍缓解。

二十七、固

1、稳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A、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汉· 贾谊《过秦论》

B、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荀子·王霸》

C、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E、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坚持、坚决地

A、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管仲固谏,不听。——《史记》

3、固执、顽固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 杜牧《阿房宫赋》

4、鄙陋

A、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

5、巩固;使坚固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B、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安守、坚守  

A、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固穷(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

7、本来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E、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F、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G、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8、确实

A、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成语助记】

根深蒂固: 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固执己见: 固:固执,顽固;执,字面意思是拿着。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故事助记】

齐据险地之固(坚固),敌攻,将欲战。齐将田忌固(坚决)止之。以敌将屡有建树,有自满之心,日益骄固(固执)。田忌故固(坚守)壁不战,方胜之。史论:齐固(本来)有胜之势,且田忌有谋略,岂不胜哉?

译:齐国倚仗险要地势的坚固,敌人进攻,将士想要作战。齐国将领田忌坚决地制止他们。田忌认为敌国将领多次立功,有自负的心理,敌国将领一天比一天骄傲固执。田忌因此坚守城池不作战,才战胜了敌国。历史记载:齐国本来有胜利的形势,而且田忌有谋略,难道会不胜利吗?

二十八、顾

1、回头看、看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刺秦王》

C、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离骚》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E、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

F、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G、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H、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探望、拜访

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关心、照顾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4、顾及、顾念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B、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C、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D、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5、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A、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D、顾自以为身残处秽。——· 司马迁《报任安书》

6、反而,却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成语助记】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含褒义。

不屑一顾:顾:回头看。不值得一看,表示轻视看不起。

【故事助记】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拜访)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回头看)之,后顾()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关心)其家人,则曰:“顾(不过)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译:刘备想要振兴汉朝,招揽贤才,三次拜访孔明的草庐。刚开始,他看见远处有一个草庐,以为是孔明的草庐,敲门询问,门童说不是。刘备怀疑这是孔明的计策,临走又回头看草庐,然后返回,再次请求他。这样多次,才见到孔明。孔明因为关心自己家人,就说:“不过我顾念一件事,我的家人没有地方可以托付。”刘备命令随从安顿他们,孔明这才答应。

二十九、归

1、女子出嫁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B、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C、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2、返回

A、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B、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C、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归还

A、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B、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

D、【久假不归 】

4、归附、归属

A、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B、樊将军以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C、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D、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5、归到一处、归向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6、通“馈”( kuì)。赠送

A、归公乘马——《左传·闵公二年》

B、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鲁周公世家》

【成语助记】

之子于归:“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于,虚词,无实义;归,表示出嫁。

其他如: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故事助记】

曹操进犯孙吴,而此时大小乔来归(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吕蒙既归(回来),使江东之属归(归附)之,孙权兵强马壮,曰:“吾纳贤进士,必胜之。”

译:曹操进攻吴国,然而这时大乔小乔刚出嫁,周瑜雄姿英发,并且吕蒙已经返回,使属于江东的地方归附他,孙权兵强马壮,说:“我招纳贤者,一定能够胜利。”

三十、国

1、国家、国事

A、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2、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食邑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3、国都、京城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其他如: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共商国是

【故事助记】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译:苏轼被贬到杭州,离开京城怀念家乡,但是他生性豁达,不久,他自认为这是一个快

免责申明:仅作分享,资源来着网络,原作者不明,如有侵权,速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