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一根核弹的引线,放了个鞭炮?丨《运河变》

 东篱悦读 2024-05-09 发布于云南

纠结了好久,决定还是写下我最真实的感觉:对这本书,有些失望。

或者说,在打开它之前,我的期望过高了。

吸引我的,是它封面的那句话:太平军掌书记辛弃疾、编修院史官陆游,惊险十三天,双线破案,山河为证。

那可是辛弃疾和陆游!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梦中铁马冰河的陆游!

况且,在这本《运河变》之前,作者余威已出版《临安变》和《巴蜀变》,豆瓣词条上可以看到,《临安变》即将改编为影视作品。

作为“宋韵三部曲”的终章之作,怎么着也该余韵不绝吧?

作者抓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御驾亲征的宋高宗班师回朝,《宋史》记载,“二月癸卯,帝发建康。乙卯,至临安府。”

此前的采石矶之战中,南宋以1.8万的兵力完胜17万金军,直接导致金军内讧、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

看着对手凯旋而归,原本志在必得的金人岂会甘心?

从建康到临安,走大运河水路的这十三天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就在这十三日的时间里,金人策划了一起惊天阴谋,意图将南宋皇权付之一炬,宋高宗赵构因此萌生禅位之意,于当年将皇位内禅给了皇子建王。”

骇人的万斤石油、神秘的阇婆仪式、凶残的运河帮会、复杂的朝堂斗争,青年名将、中年诗人、绝色佳丽……如此众多的吸睛元素,全都集中到短短的十三天中。

——可、它、居、然、没、有、爆?

开局悬念不足,中途感觉不到险象环生,本该成为高潮的结局,如同赶时间般一闪而过、草草收场。

这样的“惊天阴谋”,多少让人觉得像是点燃一根核弹的引线,最终却响了个鞭炮。

还有,节目预告里的“因此萌生禅位之意”,怎么在故事里就看不出“因此”呢?

人物塑造上也值得商榷。

阅读时始终有种感觉:故事里的人物,就像是被设定的情节逼迫着做出选择,而不是出自人物本身的性格。

比如以眉珠姑娘的蕙质兰心,明明已经从陆游身上找到了自己的脱困之路,甚至连最为惧怕的陀湛都敢背叛了,实在理解不了她为啥在陀湛伏诛之后,还会选择最后那一出——她接着把实情告诉陆游不就完了吗?

仅仅是报答养育之恩?那她前面就不该背叛陀湛呀?

更觉得遗憾的是齐见贤这个角色。

他刚上场就对辛弃疾的未婚妻一见钟情,完全不顾读书人的矜持一路死缠烂打,很像是作者刻意设置的一个搞笑人物。

到第十六章结束,当看到自己的女神和辛弃疾等人毅然要返回文心墨坊,明摆着送死时,他终于退却了,作者写到:

“齐见贤心想,范思凤是对的,他和她根本就不是一类人,甚至他和辛弃疾也不是一类人。关于生死,他看得可重了,而且日后他还要考进士呢”“心中的负担似乎全都放下了……愈发觉得还是寻常女子好。”

读到此处,忍不住为作者拍案,觉得这个人物深刻起来了,简直把“读书人”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胆小懦弱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要是从此在功名这条路上奋发图强,我信。

他因爱生恨,由怯弱变得阴狠,设计杀辛弃疾,我也能理解。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上一秒还撺掇着放火烧船,下一秒居然又洗心革面、正能量满满,最后还上演了此类配角的经典桥段——舍身救心上人。

这见贤思齐,太齐了点吧?

诚如后记所言,“成为一个作家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博学家,写作者什么都要知道一点”,作者在这个故事里所下的功夫,其实不少。

比如这十三天行程里,运河沿岸的每一个点及其风物,像什么绿水桥、天宁寺、惠山泉、太湖三白等等。

比如南宋周边国家及当时的外交方式,像阇婆的“特拉斯格尼”仪式,国宾可以申请游访大宋的待遇等等。

比如南宋的朝廷官制和民间习俗,像“军器监”“班荆馆”“相风”“知閤门事”“春分节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等等。

比如文中出现的诗词歌赋。

比如航运中有关船只、闸门的知识。

……

都能看出作者的博学。

至于“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盗版书籍”这样的词句出现在文中;至于在“官家”后特意用括号注明“在宋朝,'官家’特指当时的皇帝。此处指宋高宗赵构”;至于让陆游写“姑娘胸中有沟壑”(我不确定他开没开车);至于担心读者看不懂章节标题特意在后记里说明天干地支……

似乎大可不必?

2024.5.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