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到底存不存在?且看禅宗是如何来识破时间这个“大骗局”的

 新用户86028838 2024-05-09 发布于内蒙古
青云塾
2024-05-09 13:48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上接《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十四)慧能法嗣——广州志道》

前作中介绍的韶州法海、吉州志诚、洪州法达、河北智隍、寿州智通、信州智常、广州志道等禅师都是六祖慧能的旁出法嗣,在慧能法嗣中并不算出众的人物。

在慧能的法嗣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这五位。

这五大弟子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法嗣开出禅宗的“一花五叶”,算得上是“开宗立派”的一派宗师。而菏泽神会洛阳舌战北宗,为南宗正名立下汗马功劳;南阳慧忠受唐朝三代皇帝礼遇,贵为帝王之师,与神会一起为南宗在北方的弘扬立下不朽之功。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永嘉玄觉,则著书立说教化民众。《证道歌》、《禅宗永嘉集》,时至今日仍然是习禅者必读的经典,关于他“一宿觉”的故事更是名扬天下。

永嘉玄觉,俗家姓名叫做戴明道,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出生于温州永嘉县。因为他的哥哥就是僧人,受家庭环境影响,玄觉在八岁时就到温州开元寺出家为僧了。

他精进好学,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曾经还亲近过神秀大师,但都无法证悟。

一天,开元寺里来了位游方僧人,叫做婺州玄策。玄策禅师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他可是六祖慧能的弟子。在慧能处证悟后,玄策便外出四方游化,到处宣扬曹溪禅法,可以说是曹溪禅法的“代言”人。

前面说到的河北智隍,就是在玄策的接引下到曹溪找慧能答疑解惑而开悟的,这次他又来到了温州开元寺。

永嘉玄觉与婺州玄策见面后一番交流下来,玄策发觉玄觉说话暗合禅理,便询问他的师承:“听你说话颇有禅意,不知道师从谁家啊?”

玄觉回答:“先前我都是自学经论、典籍,各宗各家的都有。后来,还研读了《维摩经》,有所领悟。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找哪个师父真正教授禅法,也没有和谁印证过。”

玄策说:“原来是无师自通啊!在威音王(最最早的佛)出世以前,无师自悟是被接受的,从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就不行了,即使有所悟,也不能算正宗。所以后来的诸佛,都要有师传,都要得到师父的印可才算数。”

玄觉听玄策这样说,也觉得有必要找师父印证一下自己的境界,于是说到:“我看师父你的谈吐也非一般人,那么就请师父为我印证如何?”

玄策连忙摆手,说道:“这可不行。我的水平在当今禅林之中,算不得什么,没有资格担任你的老师,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帮你印证。”

见玄觉有些失望,玄策随即说道:

“我虽然不够资格,但我的师父却可以。他就是曹溪宝林寺的慧能大师,五祖弘忍衣钵的正宗传人,其禅法已得四方认可。如果他能给你印证的话,是最好不过了。如果你想去找慧能大师印证的话,我可以陪你一同去。”

听玄策这样说,玄觉很是高兴,立即表示愿去曹溪找慧能大师印可。于是,永嘉玄觉随同玄策,二人跋山涉水,不远千里来到曹溪,参礼慧能。

到了曹溪,见慧能端坐于堂,玄觉也不说话,而是绕着慧能走了三圈,然后把锡杖杵在地上,不卑不亢的站在那里。

慧能见永嘉玄觉很有气势的站在那里,知道这是玄觉设下的“题”,于是两人开始“答题与出题”了。

慧能首先出题,说道:“出家人需讲究“微细行仪”,可你这位不知哪里来的出家人,就那么大大咧咧的站着,怎么如此没礼貌?就这样傲慢的对待我?”

轮到玄觉“答题”了。

听慧能如此说,玄觉仍然站在那里,不行礼、也不叩首,正色说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只在刹那间,时不我待,只为这个“大事”,哪有时间顾及什么礼仪不礼仪的。”

言下之意,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是来向你请教怎么脱离生死“大事”的,你就不要给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繁文缛节了,说点干货吧!

慧能当然明白玄觉的意思,于是说道:

“既然知道生死无常,担心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去体悟无生无死,化解快慢之别?”

言下之意,你想着解决“大事”,那你想没想过,这个所谓的“大事”本来就不是“事”?根本就不是问题,哪里还需要解决?这就是我想说的干货,就不知道你接不接得住。

只要有生死,必然坠轮回。如果要想不被生死所困,只有超越生死,即“不生不死”。在上一篇文章中,慧能给广州志道讲的正是这个问题:不生不灭,即为涅槃、寂灭。

因为变化无常,所以有生必然有死,不管“生”有多长,都不能解决“生死事大”这个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无生无死了,有生有死是无法办到了。

花朵,一周就凋零了;蝴蝶,一月就死亡了;小草,一年就枯萎了;人生一世,大不了百年。那多久才能算作“长生”呢?

对于花,花开一年算不算长?对于人,人活万年算不算长?很长了吧,但在宇宙的时间线中,也不过弹指一挥间,一刹那而已!只要有时间的相对存在,就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

要知道,时间就是“大骗子”,只要认为它存在,就永远活在它的骗局之中。有没有想过,其实时间是不存在的?

因为时间具有无限分割的特性,不管怎么分割,都无法准确表示绝对的快慢、长短。事物“生”或“死”的那一刻,其实是无法准确界定的。

比如:这个人出生于2024年5月9日11点11分11秒......没有完的,因为还有比秒更小的单位,刹那,还有还有......那最后到底是什么时间呢?根本无法准确表达出来,从这个层面来说“生”是不可界定的,“死”也同样如此。

所以,佛说“无生无死”,这并不仅仅是佛学知识,或许这就是事实。这不是在否定“生死”这种现象,而是否定这种概念。

如果一定要表示这种概念,只能是“这时”、“这里”、“这个”、“如是”,用现象自己来表达自己,而不是人为的概念或认知。

如果这样来看,不仅仅是时间,空间、重量等等,凡是相对的存在,都是不实的。这就是佛学的世界观,可以由“波粒二象性”来解释。量子物理,在很多方面与佛学吻合。

正因为如此,所以量子物理在很多地方又与经典物理相悖。

对于慧能抛出的问题,玄觉完全认同,所以玄觉答道:“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这个回答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是:体悟本无生死之差别,生与死都是相对存在的概念;明了本无快慢之分别,快与慢也是相对而言的。在这里,“体”与“了”都是动词。

二是:本体无生灭,即:物质并没有“有”或“无”的区别,不管怎样存在,都只是暂时的状态;意识无变化,即:认知并没有变化与不变化的区别,不管怎么变,都不是真理。在这里,“体”与“了”都是名词。

无论怎么理解都是说得通的,都代表了玄觉已经体认“无生”、“无速”,体悟一切都是因为“相对”而存在的。

慧能听玄觉这样回答,立即就印可他了:“如是!如是!”

玄觉知道自己的“大事”已经解决了,然后整理好仪容,上前去给慧能行礼。行完礼后,就准备告辞而去。

这个时候,慧能还要进一步勘验一下,于是说道:“刚来就走,是不是回去得太快了?”

玄觉回答:“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或许有人说这句话应该翻译成:自性本来就无来无去,哪有快慢之分?这么说也无不可,只是无故又生事端,会把人搞糊涂的,还不如就事论事。

所以,这里就翻译成:我只是向你告辞,现在还没有动身呢,如何说回去得太快啊?

这话真有意思,又回到“时间”上来了,什么时候叫做“回去”呢?是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吗?那什么时候算迈出了第一步?这个问题又是无解的。不管怎么细分,都得不到确切答案的。时间,真的是个陷阱。

慧能反问:“你说你还没有动身,那谁知道你动没动身呢?”

玄觉回答:“不管说我动没动身,都是各人的分别心而已。我认为自己没有动身,那是我的认为;师父认为我已经动身,那是师父的认为。至于动没动身,不因你我的认为而有差别,就在当下现象之中。”

慧能赞叹道:“看来你对于无生的真意,是彻底体悟了啊!”这是慧能在勘验玄觉,并不是真正的表扬,有什么是值得表扬的?

玄觉听了师父的赞许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反问慧能:“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什么意呢?”

慧能也不直接回答,仍然反问道:“如果无生就没有意,人们又是靠什么来分别它、认识它的呢?”

玄觉回答道:“人人都会对它产生认知,但所有有分别的认知,都不是那个意本身。正因为如此,所以也可以说是无生、无意。”

这段问答暗含禅机,值得细细品味。就以这篇文章来作为例子,套用上面的格式重复一遍就是这样的:

“这篇文章颇具禅理,说得很有道理啊!”

“既然是禅理,有何道理可说?”

“如果没有道理,怎么来评价到底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不管怎么评价,从文章中能知和所知的,都是各位看官自己在妄生分别,都不是那个道理本身了。文章的本意就在一字一句中,除此以外,怎么说都不是。”

常常人们起来争执时,就会听到这样的话:来,听我给你讲讲道理!振振有词。

道理,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所以“讲道理”实际上就成了“不讲道理”,道理如何是通过“讲”就能让人明白、接受的?

讲得通的都不是道理,而是知识、学问、技术。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个“文”就是“讲道理”,“武”就是论技术、知识、学问。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人死之后会怎样?这就是“道理”,大家都没有体验过,谁说的是正确的啊?这就是佛学、道学,一切哲学所具有的特性。

道理是不可言说的,即使有这样、那样的言说,都不是道理本身了。这就是永嘉玄觉所说的“分别亦非意”。

听完了玄觉的这句话后,慧能已是喜出望外,情不自禁的从禅床上跳了下来,一把抓住玄觉的手,说道:“太好了!太妙了!你今天就在我这里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吧。”

玄觉看到外面渐深的夜色,想到走夜路的确不方便,于是就答应在曹溪住上一晚,等天明再走。当时,人们因此而称他为“一宿觉”,一个晚上就深得慧能真传了。

第二天,永嘉玄觉下山返回,慧能率领大众相送至山门外。玄觉走出去十来步,然后振动锡杖三下说道:“自从一见曹溪后,了之生死不相干。”

说完,玄觉便头也不回,大踏步的向前而去。回到温州,在那里开法接众,一时学者辐凑,法席兴盛。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慧能在出生地新州的国恩寺圆寂。同年十月十七日,正值盛年的永嘉玄觉,无任何征兆的在禅定中圆寂,享年四十九岁。

永嘉玄觉住世时间虽短,却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生前著有《证道歌》及《禅宗悟修圆旨》等,由他的俗家弟子庆州刺史魏靖,整理编辑成书《禅宗永嘉集》刊行于世,千百年来,该书一直被人珍为丛林瑰宝,堪当修行人的指路明灯。


《禅宗人物志: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十五)慧能法嗣——永嘉玄觉》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