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力量》在你身上,真正的障碍在你心里

 书巷 2024-05-06 发布于宁夏
 
歌德说,未曾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也许某天你突然回头,发现自己过着乱七八糟的一生,生活忙忙碌碌,却不敢妄谈喜欢,拼了命去生活,却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只是某种看起来“更好的”生活。
 
你会突然感觉,人生似乎陷入了某种漩涡,会觉得自己此生如此失败,活得如此糟糕,如此的没有价值······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我们自己的造物。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好,然而却总有各种糟糕的事情,甚至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即便我们很努力,但生活依旧乱七八糟的。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感到悲伤,感到绝望?
 
其实人生的状态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蜿蜒的曲线,起起伏伏,这再正常不过。
 
然而,我们的心境状态、身体状态,着实会影响每天所做的事情、所过的生活,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你的人生,成了你的命运。
 
人生是什么呢?生下来,活下来,我们想把这一生安排成怎样的,其实都需要自己想清楚,想清楚了,才可能让每一步,走得更稳当,让生命的轨迹越来越清晰。
 
一个人若是吃了内耗的苦太久,有一天会发现,其实所有质疑、纠结、踌躇不前,都在折损自己本身的力量,不改变,持续陷入这种状态,人生就如一潭死水,一眼可以望到头。
 
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会吸引到更多与之匹配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乱七八糟。
 
贫乏吸引贫乏,丰富吸引丰富。
 
唯有学会爱,学会相信,怀抱积极的心态,去创造,才可能吸引到与内在同频的事物。
 
这就是朗达·拜恩所说的“吸引力法则”,所谓吸引力法则,就是你从心里真正给出去的是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人这一生,活成什么样,都在你的认知和选择里。
 
《力量》一书引导我们回到自己,唤醒内在的能量,看见生命的更多可能。


01  

看见内在的力量

 
每个人天生就是有力量的,可是大多数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看到的反而是自己的虚弱和无力。
 
时间长了,他们就真的成了一个“软弱无力”“糟糕”“失败”的人。
 
因为当你每次给自己这样的强化时,不知不觉就给自己贴上了一种“我不行”“我不能”“我不想”“我不好”的标签,这种标签如同被诅咒了一样,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的心境,左右着你的意志,让你止步不前。
 
凝视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自己,拉扯着自己。
 
一个在黑暗里行走了太久的人,会觉得黑暗可能才是常态,尽管他也想看见光,但是当光芒闪现的时候,又会觉得那光太过耀眼,太过刺眼。
 
因为习惯了黑暗,他极有可能再度选择退回到黑暗里,回到那种“舒适区”。
 
这种现象就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有人会抱怨原生家庭不够好、抱怨工作不满意、抱怨恋人不懂自己,抱怨生活压力太大……
 
可每一次抱怨,都是匮乏感、无力感在折磨自己罢了,耗费精力和时间去抱怨,却不去尝试改变那种状态,人生是不可能真正好起来的。
 
作家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所以,当你对人生失去希望,其实是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个时候,你看见的,只是自己的无能、无力、无奈。
 
内心被不美好所笼罩,美好便无立足之地;
 
内心被失望和痛苦填满,希望之花便无沃土可生长;
 
内心一再指向黑暗,你主动避开了光,就不能怪光芒照不到自己。
 
可是你看那长在悬崖边的树、下水道的草、无人问津之地的花,它们为何还在奋力生长,并且冲破了现实的阻碍,依然将自己的生命力,展现出来?
 
因为生命本身就有力量啊,只是我们时常被现实困境所蒙蔽,只能看见自己的匮乏无力,而看不见内在涌动的那股鲜活的生命力,听不见它的召唤。
 
你本身就是丰富且有力量的,世间万物无不在这样提醒。
 
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对人生产生希望,感觉到自己有力量、有信心、有快乐,一切美好的感受,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人生中那些失意的日子里,正是爱,让我们的生命重新运作起来。


02  

爱,是力量之源

 
如果爱花,你会认真地给它浇浇水、翻翻土,关心它缺不缺养分,光照是否充足。
 
如果爱一份工作,你会为之倾注所有的耐心,不惜一切代价也想把它做好。
 
如果爱自己的家,你会每天将其打扫得干干净净、清爽舒适,宜居。
 
如果爱一个人,你会发自内心地希望对方好,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
 
如果爱自己,你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关照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把人生安排得尽可能丰富、有趣,贴合自己的心性。
 
……
 
你看,如果爱,你会不吝付出,舍得给予,主动关照;
 
如果爱,你会感知到丰富、有趣、快乐,而非匮乏、软弱、被动;
 
如果爱,你会更加确信,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你会比自己想象中更勇敢,而非怯懦、退缩。
 
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里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而《力量》一书也旨在给我们这样的指引——你想成为、实现或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爱。
 
正是爱这种力量,给我们以鼓舞,让生命中的一切,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
 
每日清晨,当你从沉睡中醒来,心怀期待、充满爱意地拥抱这一天时,就有了满满的内驱力,脸上多了笑容,脚步也变得轻盈,你会带着愉悦和信心去做每一件事,而那些即便微小的行动,也因饱含喜爱而闪闪发光。


03
 
你真正想要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男孩经历了许多,突然发现,绝大多数人似乎都很清楚别人该怎么活,可以在他人的人生里指点江山,可是对自己,他们却一无所知。
 
这让男孩有些失望。
 
他甚至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相信“梦”了,他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了。
 
可是,一位奇怪的老人对他说:
 
在人生的某个时候,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命运主宰了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那个老人还告诉男孩,要去找到自己的天命,完成自己的天命。
 
男孩不知道天命是什么,老人解释说:
 
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一个伟大的真理: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就一定能够得到,因为这欲望来自宇宙的灵魂,那就是你在世间的使命。
 
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
 
可在现实中,人们想要的东西很多,但世界似乎不止没有帮他们,反而给他们施加了很多阻碍,让他们求而不得,痛苦不堪。
 
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就好好想想,你真的想要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的,我想要”,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的人生安排得更好。
 
可是我们不免又会感觉奇怪,既然你想要,那为什么不坚定地去追求?充满希望地去靠近?
 
你还会说,我已经很努力了。
 
确实,你可能行动上很努力,可是你心里却总是怀疑自己能不能得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甚至怀疑自己配不配得到。
 
实话告诉你,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所有的努力,可能都是“假性努力”,你所有的喜欢,可能都是“假性喜欢”,只是为了感动自己,告诉别人我很努力。
 
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去怀疑、焦虑、恐惧的时候,哪里还能认真做事。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想要,却不是真正的想要,我们想要,却不愿意付出什么,所以我们总是得不到。
 
在《力量》一书里,朗达·拜恩告诉我们:
 
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当你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你要付出爱,付出希望,然后你才能得到爱和希望,你才能真正得到你想要的。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
 
你会通过自己的付出,将你想要的东西,真正吸引到你的身边。
 
所以,想得到什么,你就付出什么,世界总不会辜负你。


04 

你所给出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这里

 
世界无所谓公平,但人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果。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我们明明有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那个力量就在我们自身之内,可是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把人生过好?
 
《力量》这本书里说:
 
因为你有选择权。
你可以选择去爱,并运用这股正面力量,也可以选择放弃。而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人生中的每一天——你生命中的每个当下——都在做这个选择。
 
所以,无论何时,你都有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给出正向的渴望,也可以选择给出负面的能量,正向的能量会带给我们美好,负面的能量会带给我们糟糕的事情。
 
而我们人生的每时每刻,都在选择,不是选择给予美好,就是选择给予不美好。
 
按照朗达·拜恩的观点:
 
给予正面事物,你接收回来的就会是正面事物;给予负面事物,你接收回来的就会是负面事物。
 
也就是说,把正面的积极性给出去,你就会接收到一个充满正向事物的人生,把负面消极性给出去,你就会接收到一个充满负向事物的人生。
 
那么,我们到底是怎样将这些东西给出去的呢?
 
答案是:通过我们的思想和感觉。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思想,每时每刻都在感觉这个世界,并且我们的思想,通过我们的感觉有力地表现出来,从而塑造我们的人生。
 
你正通过你的思想和感觉创造你的生命。你所想、所感觉到的,创造了发生在你身上和你生活中经历的一切。
 
如果你觉得,“我今天过得很辛苦,压力好大,人生好难”,那你这一天,可能会发现人生一大堆麻烦,就连吃饭都觉得麻烦,又怎么能够感受到美好。
 
我们应该明白,生命不是一个僵化的、固定的东西,而是由微小的每时每刻构成的。
 
所以,人生是否美好,原因不在于别处,而在于我们自身。
 
我们的思想和感觉,是我们人生的因。
 
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每时每刻思想和感觉的果。
 
只有我们给出去的美好越多,我们的人生才会越美好。


05 

想好,向好,才能变好

 
莎克蒂·高文说:
 
“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而且宇宙是无尽的丰足。只要提出一个够清楚的请求,你内心渴望的一切必定会来到你面前。”
 
对于向往的生活,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目标越清晰越好,至此才会有行为上的坚定。
 
世间的好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当人对自己有要求,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时,好,就有了一个参照,那就是,基于现有的生命状态,你究竟想如何塑造自己、创造生活。
 
大到整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个人,想要更好,都存在这样一个底层逻辑:
 
首先,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
 
不要停留在过去,也不要滞留在现在,要向着未来出发。
 
大胆想象,看到人生甚至整个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其次,要去看到这种可能性当中的合理性。
 
想象,绝非主观漫无目的空想。我们所想的,一定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对生命,对整个社会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念的力量。
 
再次,想象如果仅停留在想象阶段,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任何想做的事情,当时不去尝试,随着时间推移,越往后,越想去做的意愿就越不那么强烈,直到最终可能会被搁浅。
 
然后,想象还需要信念和行动力的加持。
 
主动去靠近想象中的样子,没有条件就去创造条件,一点一点去接近内在向往。
 
少质疑,少批评和否定,多去相信。
 
必要时,甚至可以想象目标已经实现的场景。
 
想象自己在做到之后那种感受,可能是满满的成就感,充满自信的、昂扬的、快乐的……
 
总之,那种真正实现的状态,会调动生命的积极性,让你感觉人生到某个节点,突然豁然开朗,你好像处于新的高度,在俯瞰自己的过往,一切变得如此清晰明了。


06 

心存善念和感激

 
事实上,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
 
至少,我们还活着,还拥有我们的生命,还能感受这个世界,还能看日出日落,听这个世界的各种声音。
 
你睡觉的时候,床为你提供了舒适的场所,屋子为你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你吃饭的时候,食物为你提供了能量,给你做饭的人,付出了他们的辛劳。
 
在你人生充满烦恼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为你担心,希望你变得更好。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有人跟你一起面对,还有人帮你一起分担。
 
所有这些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东西,都是我们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都是值得我们感恩的东西。
 
人生最大的贫穷,就是盯着那些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而人生最好的知足和富裕,就是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作家史铁生讲过一件事,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抱怨得不行,觉得把人两脚无毛直立行走的特征都给搞丢了,这么一想,只觉昏天暗地。
 
等到生了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的躺着,才知道能端坐的日子其实也很美好。
 
再到后来,更不幸,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沉沉不能思想,又不由得更加怀念往日的时光。
 
他终于醒悟: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所以,只有学会珍惜,不懂得珍惜的人,就算全世界都在他面前,他也觉得自己一穷二白,是一个不幸的人。
 
 
凯伦·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里说:
 
真正的力量在你身上,真正的障碍在你心里。
 
尽量少给自己贴上一些负面标签,诸如“我不能”“我不会”“我不想”“我不够好”“我很自卑”“我很无能”,等等,它们才是无形的黑暗之手,让人持续陷入低迷。
 
多表达“我很好”“我相信”“我愿意”“我很勇敢”“我很乐意”……
 
将自己调整在一种高频状态,整个人就会充满活力,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助力你前行。
 
破除内心阻碍,多调动内在的积极力量,这时候,其实没什么能轻易撼动你的信念,你可以更专注、更投入在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当中,更用心去经营当下的每一天。
 
做你自己命运的主人,主动去创造你的命运,而不是听天由命。
 
文/不有趣灵魂&素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