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街小学琐忆

 黄之中 2024-05-10 发布于上海

“吴江通”致力于传播吴江地情文化,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图片



菁菁校园,铃声叮当,难忘那段青涩的童年,难忘那份纯真的梦想。蓦然回首,成长的岁月犹如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浸润着鲜花和荆棘交错的人生历程,而小学堂是懵懂无知的我们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是我们求知求真的启蒙之路,是我们孩童时光最美好的人生之旅,更是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开蒙之殿。

盛泽有两所历史悠久的小学,一是郑氏小学(后为东庙街小学、盛泽实验小学),二是盛湖女校(后为太平街小学、盛泽小学)。解放初期,其余还有仲家弄小学、淘沙弄小学、红木浜小学、绸业小学、西新街小学等等。东庙街小学和太平街小学是我童年母校,并且是盛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小学堂,盛湖女校和郑氏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


图片

  王明声小学毕业证(王民声提供)








“女子无才便是福。”在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两千多年里,里人把它奉为真理,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逐步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女校创办逐渐盛兴,盛湖女校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建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六月盛泽里人洪鹗私资创设盛湖女校,并亲自出任校长,校址初设思古浜古庵(三高小学)。初创时期,学校校舍简陋,设施贫乏,经校方不懈努力,教员增至10人,教室发展4间,共有求学人数百余人,初具规模。民国元年(1912)盛泽女校增设了蒙养院,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盛湖女校的创建标志着盛泽教育迈进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生走进学堂,接受新思想的熏陶,新文化的学习。

图片

▲1940年代吴江第三高等小学,又称思古浜小学(王民声提供)

1917年,盛湖女校迁至太平街东书院(即太平街小学,1998年因城市建设全部拆除),随着新式教育的崛起,女子入学的愿望日益迫切,初设初小只招一、二年级女生,继加高小逐步满足了当时的求学需求。1924年,学校收归县立,由洪兆镳任校长,屡易校名,相继更名为第一女校、盛泽女校。1938年,马景林出任校长,有翁伯明、胡钰林先后主持校务工作。日军侵华期间,盛泽沦陷,校舍破坏甚巨,学校一度停课停学,女校历史趋于终结。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学校复课,正式更名为太平桥小学。1947年曾称盛泽太平街小学国民学校,1949年5月,盛泽解放后,人民政府全权接管。之后几经易名盛泽太平街小学和盛泽第三小学。

据耄耋学长回忆:当时太平街小学建筑布局具有民国风格,两扇铸铁大门气势非凡,校园正中是一片操场,操场东西各有一个圆墙门,西门有一座假山,旁边有花草树木,东门有南北两间大教室,中间有一个面积约百平方的花厅小园,假山石塔,松树掩映,美观别致。最让人难忘的是走进校门的一面醒目木制屏风,正面是孙中山先生“博爱”两个大字,反面是民国14年三月二十一日(1925)孙中山国事遗嘱:“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是所至嘱!”学校以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为准则,倡导教书育人为楷模。

图片▲1955年摄于盛泽太平街小学的前埭马堂楼(何佳乐提供)

1966年秋,我才7岁,学龄前的我一直依偎在父母身旁,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孩子,看到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一天午后,一群学哥学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我家东庙附近参加公益卫生劳动。妈妈的一声“杨老师”使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敬意之情,杨克勤老师抚摸着我的额头亲切地说:“小朋友几岁了?要不跟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学?”从那以后,我一直纠缠着母亲要去学校读书,不久在妈妈的带领下,平生第一次踏进了东庙街小学校门,两年的幼儿启蒙教育后进入一、二年级的学习。

图片▲太平街小学校徽(王民声提供)

1970年初,由于盛泽镇学区重新调整,我从东庙街小学转入太平街小学(今盛泽小学)求学,难忘之路,至今历历在目。太平街小学坐落于太平街保盛桥北堍,学习环境比较优越,教育设施齐全,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吴江乡村师范学校(吴江师范)毕业。时任校长梅如玉,教导主任周芝玉,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语文老师周芝玉兼任班主任,倡导多读善写的方法,每周写周记,晨读摘抄成语故事,并及时给予讲评解读。任课老师诸菊、沈静珍、朱石林待人真诚,为人师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校校风严谨,学风严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敬业精神,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

图片

▲原太平桥小学校址(后为太平街小学,王民声提供)

百年春秋,情系母校,发月如梭,书香依旧。离开母校五十余年,当年雅气未脱的我,如今已过花甲,饮水思源,怀念小学母校,怀念启蒙老师,怀念同窗校友,感慨良多。记忆深处的太平街小学几经易名,可亲可敬的老师虽然满头花发,步履蹒跚,但五十余年容颜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只能默默的祝福老师健康长寿,珍惜每一天,开心每一天,无法抹去的足迹,难以忘怀的忆旧,特将我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也算是对母校和老师的怀念和敬意。








END

     责编:王秋蕾

     美编:徐   剑

     审核:王来刚

      图片:王民声、何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