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锦 I 锦绣罗裙—传世马面裙鉴赏图录(第1章1.1)

 掌染草2012 2024-05-1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裙子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开始懂得利用树叶等植物制作成服装,并逐渐形成了裙装这一古老的服饰形式。远古时代,先民们为抵御寒冷,用树叶或者兽皮相连,就形成裙子原本的样子。到了夏朝,由于服饰制度发生了变化,才开始有了裙装。据汉末刘熙《释名·释衣服》载:“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即在兽皮上连接许多小片树叶。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即设上衣下裳制,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所着衣裳亦不一。那时的“裳”即裙子。

1.1 先秦襦裙至宋元旋裙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衣着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石雕奴隶主像(图1-1),头戴扁帽,  一袭右衽交领衣,下身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它基本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服饰状况。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变法竞雄,主张耕织。

     富商大贾的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官营作坊共存,农村男耕女织,初步形成了封建经济格局,市民阶层应运而生,上衣下裳在造型上也更加趋向日常化、生活化。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小玉人(图1-2),上半身穿一件小袖短上衣,下裙印格子花纹,裙腰的部位在中腰处,无蔽膝,它和后世襦裙形制极为相近。

图片

 1-1  石雕奴隶主像

图片

 1-2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小玉人

      秦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吸收其他国家文化,创造出一种新型服饰制度,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汉继承秦制,也有革新。总的来看,妇女主要穿襦裙。汉代裙子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飞燕外传》记载,飞燕着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之后,后宫都仿效其裙带褶的留仙裙。后汉繁钦《定情诗》载:“何以答欢欣,纨素三条裙……”而图1-3所示女婢陶俑出土于重庆化龙桥,身着交领襦裙的三件女婢陶俑也证实了襦裙在汉代的真实存在。

图片

 1-3  重庆化龙桥东汉墓出土的女婢陶俑

      南北朝时期裙子亦颇具特色,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裙子上的装饰显著增加,唐代陆龟蒙曾写过一篇《记锦裾》,对他所见到的南北朝时期的一条锦裙倍加叹服,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李君乃出古锦裾一幅示余:长四尺,下广上狭,下阔六寸,上减下三寸半,皆周尺如直,其前则左有鹤二十,势若飞起,率曲折一胫,口中衔莩花?背有一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隔又花卉均布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细点缀,其中微云琐结,互以相带,有若驳霞残虹,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坏墙古苔,石泓秋水,印丹浸漏,粉蝶涂染,盭环佩,云隐涯岸,浓淡霏拂,霭抑冥密,始如不可辨别。及谛视之:条斩绝,分画一一有去处,非绣非绘,缜致柔美,又不可状也。纵非齐梁物,亦不下三百年矣。”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图1-4)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梳妆女婢穿着上俭下丰的襦裙。

图片

图 1-4  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作《女史箴图》

      隋代女子裙子样式,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时期的样式,下长曳的长裙,隋代尤为妇女所喜爱(图1-5),间色裙在此期间仍被女性使用,然 而,间色之道数却在增加,间道亦较狭,全裙常剖12间,俗称“十二 破”破为“剖”。唐刘存《事始》中即有“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的记载。

图片

 1-5  敦煌壁画隋朝贵族妇女及女婢

      唐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传统襦裙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其轮廓整体经历了一个从初唐窄小合身向盛唐飘逸宽博的演变过程。如图1-6所示为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所出土初唐妇女壁画,可见高腰襦裙外罩半臂或披帛穿法。这类新衣是唐初的普遍性服装,开元时期至天宝时期,仍流行穿着,自元和中兴以后,这一风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渐减。

图片

 1-6  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初唐妇女壁画

      步入盛唐(713—766年)后,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要求从前代的以瘦为美转变为截然不同的以肥为美,由此女性服装风格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崇尚夸张、奢华、大胆、开放的宽博之风,流行大髻宽衣,衣领较前代有变大、变深的趋势。如图1-7所示的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中大量描绘了妇人们纷纷穿着衣袖肥大、裙长曳地的齐胸襦裙外搭质地柔软、轻薄的披帛时的不同形态。

图片

图 1-7  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

      至中唐时期,汉民族华夷意识日益强化,在常用衣裳上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审美特色。襦裙向更宽、更博、更长发展。袖子宽4尺多,领口尺寸比盛唐时期小,U形领在使用上也在逐步下降。唐代妇女在衣着方面的变化体现出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这一时期裙幅已不限于之前的五幅裙,中唐诗人李群玉描写“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六幅裙流传甚广,孙光宪也有“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

     唐代女性穿着裙装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收腹。裙幅可无限制增加,但人的腰围却是恒定的。因为唐代服装裁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所以即使在这样宽松的状态下仍然能够将腰部完全包裹住。所以,唯有加入褶裥,才可以实现收拢裙腰。另外,因为褶子在形成时需要一定的  厚度,所以褶子必须越厚越好。因裙幅增大,使裙面与衣身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这样褶袍随着裙幅变大而增加,此后兴起的百褶裙,实际上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裙不但幅宽增大,裙长也增加很多,  一 般需要曳出约4 ~5寸。初唐诗人孟浩然的《春情》,用“扫”字意象勾画  了女子裙长曳地之姿:“行即裙裾扫落梅。”卢照邻在诗歌里还有“长裙  随风管”这样一句名言。中唐之后,裙幅之宽已达朝廷必须对妇女裙制作出严格规定的程度。

      至五代后期,襦裙的审美回归到了紧窄纤细的状态、婉约内敛之风。如图1-8所示,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充分体现了该时期的服饰特点。画面上的女子穿着窄袖短襦,曳地长裙,裙上的图案细碎,接近薄的小花锦,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南方出产丝绸花纹。腰上通常紧束带;披帛的长度显著增加,但是比唐代窄。

图片

图 1-8  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由于宋代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使人的个体对立性全部 抑制了,对妇女的约束也推到了极点,所以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 淡雅恬静。元代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下裳穿多褶裙。襦和裙的搭配 在宋代仍然流行,彼时裙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在裙子中间的 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缓,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 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如图1-9所示的《女孝经图》描绘的正是宋代妃嫔身着穿高腰碎花长裙,用细带系扎。

图片

图 1-9  《女孝经图》

     尽管宋代衣裳在总体上倾向于简朴清丽,普通女性裙装则更显朴素 雅致,但是,有些贵族女性却从来不缺少漂亮衣裙作为点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贵的销金衣裙,李清照有《蝶恋花》词云“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大概也就是描述这种华服的意思。此外,  一种 “合欢掩裙”在劳动阶层中也很受欢迎,独特裆裤外面覆盖掩裙衣式,以 挡住裆部,这种经济漂亮的合欢掩裙,受到劳动女子的喜爱,并由此在上层阶级中盛行。

     从当前的数据来看,马面裙的雏形起源于宋代的旋裙,也就是两片  式的围合裙。最重大的改变是由原来一片式围合变成两片式围合。虽然  宋代之前,妇女往往有把两条裙子叠起来穿的习惯,但均为两裙各自围。真正打破了一片式围合裙子的传统模式,创新了两片式(也就是裙腰连  接裙摆分离式的)环绕裙子,清楚地记录为宋代旋裙。孟晖在《开衩之  裙》中道:“此类宋裙乃是由两片面积相等,彼此独立的裙裾合成,做裙  时,两扇裙片被部分地叠合在一起,再缝连到裙腰上。”宋代旋裙的发明  一开始就是妇女们为骑驴之便,而该裙形制款式在南宋女性群体中得到  广泛应用。考古实物所见之最早个案,当推黄昇墓中出土之两片裙,如图1-10所示。

图片

 1-10  牡丹花纹罗旋裙(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实物)

    旋裙与马面裙基本造型相同,就是裙片交叠的地方比较宽大,且无 前后裙门、两侧对称褶裥,造型精致。它是马面裙的前身,马面裙在旋裙基础上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元代襦裙已然不是妇女最常用衣裳,但却依旧零星存在着。元代襦 裙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但作为统治阶层的蒙古族自身长期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使服装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锦绣罗裙—传世马面裙鉴赏图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