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HNYZL 2024-05-1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读《教育的真谛》

                陈

尼古拉斯·泰特博士在英国和国际教育的多个领域拥有长期工作经历,并享有崇高声望。他的专著《教育的真谛》向读者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纳、蒙田、洛克、卢梭、康德、尼采、杜威、阿伦特等十多位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对教育真谛的追问,让读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些智者生活的时间跨度达2500多年,他们对教育的意义、关键和目的等方面的认知,值得当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教育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闲暇。“闲暇”与他视为最高形式的人类活动有关,这种活动就是对于理智上的卓越、高贵和美的追求——把它们作为目的本身,而非作为实现某个目的的手段加以追求。他希望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度过一生:从事令人满足的、自我提升的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判断力,勇敢、慷慨并且具有智慧。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在孩子7岁到青春期这段时间里,主要是体操和身体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发展身体的力量,保持身体的健康,不过也要学习拼读和其他科目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的教育旨在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并认识到这种习惯在未来的人生中是有益的。

托马斯·阿奎纳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类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实现自身潜能的方式追求幸福,获得满足。阿奎纳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朽。恰当的教育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引导年轻人先从逻辑问题入门,因为逻辑教给人们一切科学研究的方法。然后进行数学训练,它不需要实验,更与想象力无关。第三个阶段学习物理学,这门学科要求进行大量实验,但是感性认识也还是需要的。第四个阶段学习道德学科,它要求具有生活经验,以及不受激情困扰的心灵。最后则追求智慧或研究神学,这个阶段的研习超越想象,要求强大的理解。

尼采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本真,一个人能够理解所有那些由外部施加给我们的信念、态度和习俗,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抛开它们,这样我们就能够“成为我们自己”,或者“令自己重生”,从而获得自由。

二、教育的关键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是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他认为,个体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非教学来获得知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自我审视,在于探寻自身,在于终生探问自己的信念与行动,至死方休。从十八世纪的卢梭开始,苏格拉底的教育观念就一直是西方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当前西方教育的正统思想。

柏拉图认为,任何训练如果以财富、身体优势或者其他技能为目标,而不涉及理智和公正,那它就既粗鄙又狭隘,完全不配被称为“教育”。教育的最好状态就是要将价值和态度从一个有经验的个体传播到一个不太有经验的个体。如果有了一个行为榜样,以及一种相互尊重和敬爱的氛围,那么教育就会非常成功。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信,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它不光是没有什么乐趣,甚至可以说,推动我们进步的关键因素恰恰在于:缺乏乐趣,失败的经历以及不断延迟的满足感。

蒙田在《论儿童教育》一书中强调,人类所面对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和教育儿童。就像在农业中,播种之前的准备工作简单而确定,就像播种本身一样。但是,一旦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就得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促进其成长,这时就会有些困难。这和培养人是一个道理:生孩子并不难,可一旦孩子生下来,就需要对他们百般呵护,还要经历各种担忧和艰辛,才能培养他们,抚养他们长大成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他所教的学生的心智特点,在动手实践、自主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能力。导师有时候要引导学生,有时候要让学生自我引导。“对于那些真想学东西的人来说,教师的权威常常是有害的。”(西塞罗语)

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以孩子为中心”。他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而不要急着满足它。提一些在他能力范围内的问题,然后留给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这一点:他学会某些东西,不是因为你告诉他答案,而是因为他自己弄懂了。不要让他学习科学,而是要去发现科学。

杜威认为,对年轻人的教导要以行动示范为主,而不是讲道理。要让他们知道,从经验中得来的东西,是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他在《经验与教育》强调,与由上而下的不合理要求相反的,是个性的表达与培养;与外部规训相反的,是自由的活动;与从课本和老师那里学习相反的,是从经验中学习;与通过训练而习得单一技能相反的,是将这些技能作为手段去追求那些真正具有吸引力的目标;与为了多少有些遥远的未来做准备相反的,是抓住每一个机会过好当下的生活;与静止不变的目标和物质相反的,是把握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阿伦特看来,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进入过去的和当下的世界。除非孩子懂得这个世界曾经是什么样以及如何产生的,否则他们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无法对这个世界展开批评。学校不应该教学生以为世界已经发生了改变,因为这会让学生觉得,世界已经为他们发生了改变,因此自己就没什么可做的了。

三、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令个体学会辨别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并且能够在个人生活和共同生活中追求智慧与善。

阿奎纳强调教育的目的始终在于美德,并列举了四种主要的美德:审慎、正义、节制和勇敢以及三种神学美德:信、望和爱。

洛克将教育的目的表述为“美德、智慧、教养与学问”,其中学问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是最小的,这就是他对“教育应该达到什么目的”这个问题的概要看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以理性为指导、按照自然法则和上帝的律法来生活的人,这样的人身上自然会表现出“美德”与“智慧”。与书籍、阅读、修辞、拉丁语和希腊语乃至掌握大量知识相比,洛克认为,发展一个人的品格、态度及其道德倾向和原则,才是更加重要的。

康德有言: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新,不断增长,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一个人可以在身体方面受到极好的训练,可以具备聪明的头脑,却依然在道德方面缺乏教养,从而成为一个邪恶的人。因而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最高抱负和其智识、品格和品德的最优水准为目标。必须在于确保“一个人所惧怕的无非是在自我审视时自觉无用和可鄙”。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标是“道德上的完善”,而这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

   总之,教育的真谛是为了让人变得更美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面对浮躁、焦虑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如教育思想家阿伦特所说,停下来思考。思考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西方教育思想中吸取精华,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让中国教育彰显自己的特色与气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