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话让秦小字早点去睡觉……

 秦声何来 2024-05-10 发布于重庆

昨天晚上秦小字从书店看书回来。原本他该直接回家睡觉,但他却来到办公室。

无意间我听到他与他哥秦小棒的对话。从中我听出他没有直接回家睡觉的原因是来取玩具,顺便来看看他爸爸(我师父)在不在。

他看我在办公室之后,就想过来找我玩。此时我想起下午师父在楼下茶馆与别人的对话。我就提醒秦小字。

“你还记得下午你爸爸和那个阿姨说了什么吗?”秦小字点点头。

“那你是要做聪明的小朋友,还是笨的小朋友?”

 他回答了一个“聪”字之后,就与我告别,和他棒哥下楼睡觉了。

为什么这样的提醒会比直接要求他下楼睡觉更有效呢?

我想这是因为秦小字听懂了师父与别人的对话。然后,在我的提醒下,他做出了更符合他长远利益的选择。

昨天下午我们在楼下喝茶,师父与一位家长聊起要让孩子早点睡这事儿。

让孩子早点睡,让孩子睡足觉,是在保护大脑的发育。简单而言,就是早睡的孩子聪明,晚睡的孩子笨。

当然,最后这句话是师父故意说给秦小字听的。只是秦小字未必知道。

虽然师父没有直接对秦小字说,虽然秦小字在师父旁边若无其事地玩着,但我从旁观察,我知道秦小字是听进去了。

所以,才有了晚上我与秦小字的对话。

这事儿让我有如下三点感触:

第一、有些话间接说比直接说效果好。

既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么我们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特别是在对待孩子的时候。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直接提要求,孩子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抗拒。孩子一抗拒,父母就会感觉自己权威受损,如此双方就容易形成激烈的冲突。

反之,如果孩子不是当事人,只是旁听者,那么他听懂多少,就会去做多少。这时候家长则可以根据孩子的行动判断孩子是否理解,从而形成下一步与孩子互动的基础。

换句话说,父母之间的对话,父母与他人的对话,孩子更容易接受。只要他听进去了,就会受影响。当然,这样做的弊端是慢,但好处是减少冲突,没有副作用。

不过,这样做需要注意技巧,也要把握孩子的理解力。如果暗示了半天孩子听不懂,或许孩子早就知道了家长的“花招”,那就需要家长变通。

第二、陈述事实,描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比直接要求孩子更好。

为什么这样说?

表面上直接要求孩子怎么做,很简单。实际上,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也就是说,直接要求相当于父母替孩子做了决定。

而陈述事实和描述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在为孩子的决策思考、推理判断和自主选择提供依据。

两者的根本差别是是否把最终决定权交还给孩子。

反观我们自身成长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往往是在父母用强权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权的时候,是在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让他这样做(尽管父母自认为是对孩子好)的时候,是孩子认定的事实与父母认定的事实不一致的时候……

由此我们会发现,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有时候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是沟通需要方法,更时间。

第三、人性本能是趋利弊害的。在这点上,孩子比成年人更纯粹。

孩子很单纯。他对利弊的认知是原始的,简单的,直接的。所以,说服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用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利弊。

也就是说,当我们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之后,他自然会做出符合他自己利益的事。

认识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行在知之前。先让孩子做起来,哪怕做的不好,也胜过没有做。一直诱惑他去做,一直鼓励他去做,一直肯定他去做。做多了他自然会知道怎么做更好。

就像让秦小字早睡这事儿,只要达到让他早睡的目的就行了。至于他理解不理解为什么早睡可以保护大脑,为什么早睡可以让他变聪明。这根本不重要。

而重要的是这是他自己想要去做的事儿,而不是来自别人的要求。这样这件事儿才能长久,这样他才能够生长出自主性。

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