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五行方向分布

 笑客 2024-05-10 发布于辽宁

道教以五行来区分人体结构,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自然事物,行是运行,运动变化的意思。

图片

木(肝)主东方、春天、风、青色绿色、筋、眼睛、肝、胆

火(心)主南方、夏天、暑、红色紫色、脉、舌头、心脏、小肠

土(脾)主中央、长夏、湿、黄色啡色、肉、嘴巴、脾脏、胃

金(肺)主西方、秋天、燥、白色、鼻子、皮毛、肺脏、大肠。

水(肾)主北方、冬天、寒、黑色蓝色、骨、耳朵、肾脏、膀胱

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哲学思想早见于《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相生和相克的协调,所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大自然才会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些观点,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它的合理成份一直被保存下来,在实际应用中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起了一定作用,在医学应用上成为中医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以五行的生克规律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滋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 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滋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致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图片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生喜,肝生怒,脾生忧,肺生悲,肾生恐,当内脏有病时,其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脏和腑也有对应的关系,如肺和大肠是表里关系,心和小肠是表里关系,肝和胆是表里关系,脾和胃是表里关系,肾和膀胱是表里关系,脏属阴为里,腑为阳为表。脏腑和身体各组织或器官又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肝主目,心主口,脾主唇,肺主皮毛,肾主耳和骨。

图片

食用相应的食物可以补相应的脏腑,红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肠、舌头),如红萝卜、西红柿等,可使血液循环系统更健康。绿色食物代表木(肝、胆囊、肌肉),如各种青菜。黑色食物代表水(肾、膀胱、耳、骨髓),如黑芝麻、桑葚等。黄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口腔),如橙子、南瓜等。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肠、鼻子),如白萝卜、洋葱等。

在食用食物时也要注意饮食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忌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