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体书法——彝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甘泉书屋i30tsw 2021-06-09

百体书法--彝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世居在祖国西南滇、黔、川、桂四省区的主要兄弟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古老的文字及十月太阳历法,其书法亦有上千年的历史。彝文及其书法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保存、传播彝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彝文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彝文最初多为象形文字,后来逐渐形成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结构。彝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书写艺术,形成原汁原味、独具魅力的彝文书法。彝文传统书法艺术大多掌握在毕摩手中。毕摩是掌管祭祀的宗教神职人员,他们精通彝文、熟悉彝族的历史、地理、天文历法等自然和人文知识,被誉为彝族民间的智者。毕摩在抄写彝文经书中,逐渐创造出不同的书写风格的书法作品,促进了彝文书法艺术的发展。彝文书法作品丰富多彩,除了卷帙浩繁的毕摩经典外,还保存有大量碑刻艺术作品。如晋代《阿妥哲纪功碑》,明代《成化钟》铭文、《凤氏碑》、《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千岁衢碑记》,以及清代的《李雨铺四棱碑》等。这些碑刻作品既是研究彝族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是彝文书法艺术的珍品。

  彝文《毕摩仪式经》局部

从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看,明代最能代表彝文书法水平的是乌蒙山水西地区遗存的明代墨迹和云南武定、禄劝罗婺部所遗存的墨迹。这个时期的彝文书法材料多为金石彝文和木刻本经书。主要代表作有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成化钟铭文》、刻于明嘉靖12年(1533年)《禄劝镌字岩》、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贵州《新修千岁衢碑记》以及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立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该碑有彝文1972字,是现存碑文中字数最多的,内容大多叙述彝族默部历史。另外有代表的还有流传在武定禄劝彝区,成书于明正德年间十二年(1517年)的木刻本《劝善经》,全文有22900字。这些彝文书法多出在彝语东部方言区(即云南、贵州),由于方言相同,书法风格基本上保持一致,在金石或木刻上明朝的彝文书法多近似于汉文的楷体风格。

  《妥阿哲记功碑》拓片

清朝的彝文书法以乌蒙彝区占主体地位。四川彝区已有部分代表性书法作品。哀牢彝区的彝文书法在清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该地的统治者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曾在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广西府(今云南泸西)等府所在地举办彝文学校,培养彝族人才。在府站实行乡员考试制度。设有汉文和彝文考试堂,培养乡员、毕摩(即彝族祭师)。在这种背景下,彝区各地自行办起了彝文学校,许多彝族弟子入学校接受彝文的正规教育,彝文及其书法水平得以很大的发展。现在所见的清时期的云南哀牢彝区彝文书法代表作品有如流传于元江的四八于同治乙丑年(1865年)刊刻的《色尾处莫》,全书160页共24000个彝文字。内容为彝族伦理、道德等。另外有代表性的彝文书法作品有流传在云南石屏彝区,于乾隆五年的《彝文布告》。此布告为彝、汉两种文字,彝文从右至左直书,共同400余字。

彝汉文字体为木刻楷体。该时期四川彝区的彝文书法主要代表作品是木刻本《玛牧特依》(即教育经典),此木刻本为两个时期完成,上半部完成于清朝末年,下半部完成于民国初期。该时期的彝文书法作品与各地彝文无大的差异,仍以楷体为主,但在用料上存在不同而造成不同的书法特点,如碑文书法的横、竖、弯、勾笔画略有曲线,笔画有粗有细;而木刻彝文书法则以直线为主,笔画粗细一致。

清以后彝文的使用,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较之以往有更广泛的使用。因而彝文书法的数量也比过去的多得多。以云南彝区为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好点的彝人家死了人,通常要立墓碑,墓铭多以彝文为主;深山密林的岔路也有用彝文写的《指路碑》;村民修路、兴修水利等大功告成后,也要用彝文刻下《功德碑》。类似的碑文都是有计划、有准备的制作,彝文的书写也是请有一定功力的人撰写,这一时期的彝文书法已逐步走向成熟。

  彝文书法作品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指引下,彝文的进一步普及推广,彝文书法开始打破毕摩的宗教垄断,在彝族群众中逐渐得以流传。许多地方的彝族自治政府机关的牌匾、印签、文件、公文纸、公告、纪念碑等都使用彝、汉两种文字。这一时期的彝文书法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彝文书法家以贵州彝学老专家罗文笔为代表的罗式体彝文书法。

彝文书法的书写习惯总体上可分为横式和立式两种,横式书写大多数以右向左书写,而立式书写虽然形式上是立式,但笔顺还是从右向左行。自1980年推行规范彝文方案后,统一规范为从左到右的横式书写,以适应现代书写规则。但在彝族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彝文书写习惯和原始的书写工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彝文书法发展迅速,特别是自1992年国家民委组织承办全国彝文书法展览以来,彝文书法艺术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西南四省地方政府也多次组织彝文书法展和大赛,向社会广泛征集彝文书法作品。而中央民族大学也曾组织过全国性质的彝文书法展览和全国巡回展。这次活动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彝文书法水平的提高,涌现了大批的彝文书法的业余爱好者。现在的彝文书法有按传统书写的,有推陈出新的、也有创立新风格新流派的,新的优秀彝文书法作品正层出不穷地推出。

彝文书法的书写形式保留着浓厚的象形特征,是研究人类古文字、民族历史和原始书法艺术的活化石。彝文的造字结构十分丰富,而以象形字居多,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字,为我们揭示文字起源、原始书法演变、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彝文书法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书写艺术,与原始宗教、人类远古生活等具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研究原始宗教、民俗、民族历史、文化、民族智慧及远古人类生产生活形态的活材料。

  彝文书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彝文书法取法自然,形象生动,书体变化多姿,具有古朴、圆润、庄重、大方的审美风格,极富于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和原生态书写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彝文书法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保护原生态彝文书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彝文书法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捉进旅游和文化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彝文传统书法还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但由于仅靠毕摩和及少数专家学者传承,难以抵挡历史岁月的冲击。相传彝文原有120种书写变化,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书体已消失。同时书写工具逐渐采用现代书写工具钢笔、毛笔等,而且电脑网络、手机互联网新科技的冲击,传统的书写工具逐渐被代替,急需抢救和保护。

斯兹木嘎,又名孙学刚,1923年生。幼年习得彝、汉双语,毕业于国立康定师范。历任凉山州文教、语委首任行政领导及凉山民干校首任教育长时,对彝文书法进行了潜心研习。特殊时期遭受迫害时也未曾放弃。后来重回州文化局领导岗位。八十年代初,创建了凉山州书协,推动彝文的普及和彝文书法的发展,他的彝文书体庄重大方、骨劲神丰、风格突出,特色鲜明。

  斯兹木嘎彝文书法之一)

阿鲁拉伙,(又名卢拉伙),生于1965年,曾在盐源县气象局工作,现在盐源县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工作。著名彝文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彝文书法自成一体。2009年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文书法项目传承人”,之后在盐源县和云南宁蒗县分别举办了彝文书法培训班和彝语文培训班,2013年在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举办个展和捐赠仪式。2016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彝文书法研究与彝文碑刻临摹》、《规范彝文书法字帖》。

  (阿鲁拉火彝文书法作品欣赏

儒觅弘博,汉名李生福,1956年出生在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的一个彝族村寨,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1986年开始创作彝文书法作品《彝家永远是春天》、《蹈歌》、《千里彝山》、《蹈歌》、《回归》、《千字文》、《美丽的凉山是我的家乡》等作品,不少彝文书法作品被中央民族博物馆、中国画家联谊会、吴道子画院等单位收藏。主要著作有:《彝语南部方言研究》(独著)、《现代彝语》(合著)、《彝族历史文献选读》(合著)、《彝文文献学概论》(合著教材)、《红白杜鹃花》(译著)、《西行取经记》(译著)、《彝族指路经译集》(合著)、《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合著)等。并发表了大量相关彝文、彝文书法的文章。2015年在昆明举办个展。

当代知名彝文书法家还有:田玉华、麦吉木呷、何维明、木帕古体等人。

我们认为彝文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将在未来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