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镜录:问。如今现见。物像荣枯。时景代谢。如何微细披剥。明见不迁之旨

 大山860 2024-05-11 发布于内蒙古

宗镜录卷第三十三02

问。如今现见。物像荣枯。时景代谢。如何微细披剥。明见不迁之旨

答。但当见性。自断狐疑。余曾推穷。似信斯理。不迁论云。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漂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疏云。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非后水。故竞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漂鼓而不动。前日非后日。故历天而不周。钞云。然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起时。非第二念时。

乃至最后吹着山时。非初起时。则无前念风体。定从彼来吹其山也。且山从初动时。以至倒卧地时。其山自体。念念不同。则初一念动时。非第二念动时。乃至最后着地时。非初动时。则无初动山体。定从彼来至着地时。斯皆风不至。山岳不着地。虽旋岚偃岳未曾动也。以此四物。世为迁动。然虽则倒岳历天。皆不相知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迁。且如世间称大。

莫过四大。四大中动。莫越风轮。以性推之。本实不动。如义海云。鉴动寂者。为尘随风。飘扬是动。寂然不起是静。而今静时。由动不灭。即全以动成静也。今动时由静不灭。即全以静成动也。由全体相成。是故动时正静。静时正动。亦如风本不动。能动诸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

今观此风。周遍法界。湛然不动。寂尔无形。推此动由。皆从缘起。且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风。风何不动。若云无风。遇缘即起。或遍法界拂。则满法界生。故知风大不动。动属诸缘。若于外十方虚空中。设不因人拂。或自起时。亦是龙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属阴。至晚则风多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坏之风。并因众生业感。世间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若执自然生者。只合常生。何得紧缦不定。

动静无恒故知悉从缘起。又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无。缘。缘之中。俱无自性。但是心动。反推自心。心亦不动。以心无形。故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见心性遍四大性。体合真空。性无动静。以因相彰动。

因动对静。动相既无。静尘亦灭。故首楞严经云。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又不迁之宗。岂离动摇之境。无生之旨。匪越生灭之门。故金刚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是以起恒不起。不起恒起。如此通达不落断常。可正解一心不迁之义矣。如先德云。夫物性无差。悟即真理。真即不变。物自湛然。

常情所封。于不动中妄以为动。道体渊默。语路玄微。日用而不知者。物不迁也。事像可观。称之为物。物体各住。故号不迁。不迁故。随流湛然清净。为物故。与四像而所相依。故知无生不生。无形不形。处性相而守一者。其为不迁论焉。所以不迁论云。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即方言以辩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异者。其唯圣言乎。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导俗有流动之说。虽复千途异唱。会归同致矣。而征文者。闻不迁。则谓昔物不至今。聆流动者。而谓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迁之者何耶。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然则群籍殊文。

百家异说者。苟得其会。岂文言能惑之哉。是以人之所谓住。我则言其去。人之所谓去。我则言其住。然则去住虽殊。其致一也。故经云。正言似反。谁当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

有何物而可去来。然则四像风驰。旋机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也。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者。果以功业不可朽故也。功业不可朽故。虽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迁。不迁故。则湛然矣。故经云。三灾弥沦而行业湛然。信其言也。何者。夫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昔不灭。果不俱因。

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复何惑于去留。踌躇于动静之间哉。然则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若能契神于即物。斯不远而可知矣。古释云。前言。古今各性住于一世不相往来者。则壮老。不同一色。定为婴儿。无匍匐时。乃至老年。则无相续。失亲属法。无父无子。

应唯婴儿得父。余则匍匐老年不应有分。则前功便失。有断灭过。从此便明功流始篑。初步。因果等。相续不失。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故圆正不迁理也。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者。诸圣依一心之正宗。逗机演差别之教迹。虽九流八教不等。而不迁。一念无亏。故云虽千途异唱。

会归同致矣。而随文迷旨者。但执权门生灭之言。妄见世相去来之事。因此以为流动。随境轮回。殊不知生死去来。毕竟无性。所以中观论破三时无去。一已去无去者。去法已谢。二未去无去者。去法未萌。三去时无去者。正去无住。又以去者。去法。二事俱无。若无去者。即无去法。亦无方所。去者即是人。以法因人致。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故钞云。

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者。明三时无去来。以辩不迁也。如人初在东方。卓立不动。则名未去。未去故。未去不得名为去。若动一步。离本立处。反望本立处。名已去。已去故。已去不得名为去。惑人便转计云。动处则有去。此中有去时。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时去。龙树便以相待破云。若有已去未去。则有去时。若无已去未去。则无去时。故偈云。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如因两边短。有中间长。若无两边短。即无中间长也。青目即以相违破。何者。去时者。谓半去半未去。名曰去时。则一法中有二堕相违。去义不成。是故去时亦无去。

故偈云。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也。如一人从东方行至西方时。望其从东至西。如似有去。故言知彼去。然步步中三时无去。则无去法。既无去法。即无去人从此至彼。故言去者不至方也。去者。谓人也。已上一经一论。皆明三时无去。以标宗辩不迁也。此来去因果不迁。

即会中道八不意也。如论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今以因果会释八不义。言不生者。如二十时为因。三十时为果。若离二十有今三十。可言有生。若离二十。则三十不可得。是故不生。故中论云。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

是故不生。不灭者。则二十时不无。故不灭。若二十时灭。今不应有三十时。中论云。若灭。今应无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也。不常者。则三十时无二十时。是故不常。中论云。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不断者。因二十有三十相续。是故不断。中论云。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不一者。二十不与三十同体。各性而住。故不一。

中论云。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是故不一。不异者。不离二十有三十。若二十姓张。三十不异。中论云。若异。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是故不异。不来者。二十不至三十时。是故不来。不出者。二十时当处自寂。不复更生。故不出也。达此理者。则离一切戏论。契会中道。则真谛矣。是知于真谛中。无一法可得。岂有去来。如大涅槃经云。尔时世尊。问彼菩萨。善男子。汝为到来。为不到来。琉璃光菩萨言。

世尊。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我观是义。都无有来。世尊。诸行若常。亦复不来。若是无常。亦无有来。若人见有众生性者。有来不来。我今不见众生定性。云何当言有来不来。有憍慢者。见有去来。无憍慢者。则无去来。有取行者。见有去来。无取行者。则无去来。若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有去来。不见如来毕竟涅槃。则无去来。不闻佛性。则有去来。闻佛性者。则无去来。

般若灯论。问。汝为已行名初发。为未行名初发。为行时名初发耶。三皆不然。如偈曰。已去中无发。未去亦无发。去时中无发。何处当有发。释曰。已去中无发者。谓去作用。于彼已谢故。未去亦无发者。谓未行无去。去则不然。去时中无发者。谓已去未去等皆无去义。云何可说去时有去。如是三种。俱无初发。是故偈言。何处当有发。又偈云。无已去未去。亦无彼去时。于无去法中。何故妄分别。释云。妄分别者。

如翳目人于虚空中。或见毛发蝇等。皆无体故。又偈云。是故去无性。去者亦复然。去时及诸法。一切无所有。又偈云。未灭法不灭。已灭法不灭。灭时亦不灭。无生何等灭。释曰。第一句者。以灭空故。譬如住。第二句者。如人已死不复更死。第三句者。离彼已灭及未灭法。更无灭时。有俱过故。是故定知灭时不灭。第四句者。其义云何。一切诸法皆不生故。言无生者。生相无故。无生有灭。义则不然。如石女儿。

乃至复次汝言灭者。为有体灭耶。为无体灭耶。二俱不然。如偈曰。法若有体者。有则无灭相。释曰。以相违故。譬如水火。由如是故。偈曰。一法有有无。于义不应尔。复次偈曰。法若无体者。有灭亦不然。如无第二头。不可言其断。是以既无来去之法。亦无住止之时。以因法明时。亦因时辩法。法既无有。时岂成耶。如中观论偈云。时住不可得。时去亦叵得。

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释曰。如上引证。直指世间。皆即事辩真。从凡见道。目前现证。可以绝疑。去法既然。乃至六趣轮回。四时代谢。皆是不迁。常住一心之道。然则群籍殊文。百家异说。苟得其会。岂文言能惑哉者。若达万法唯我一心。观此心性尚未曾生。云何说灭。尚不得静。云何说动。

如楞严会上。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自开自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乃至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故知见性不迁。理周法界。但是认物为己。背觉合尘。若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颠倒行事。性心失真。境实不迁。唯心妄动。可谓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矣。故论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此乃是法法各住真如之位。无有一物往来。亦未曾一念暂住。皆不相待。岂非不迁乎。若能如是通达。己眼圆明。何似有之幻尘。一期之异说。而能惑我哉。又古释云。百家异说。岂文言之能惑者。

此明于三教不惑。各立其宗。儒有二十七家。若契五常之理。即无惑也。黄老有二十五家。若契虚无。亦无惑也。释有十二分教。若了本心。亦无惑也。然则三教虽殊。若法界收之。则无别原矣。若孔老二教。百氏九流。总而言之。不离法界。其犹百川归于大海。若佛教圆宗。一乘妙旨。别而言之。百家犹若萤光。宁齐巨照。

如大海不归百川也。然则四像风驰。旋机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者。四像。则四时也。旋机者。北斗七星也。虽寒来暑往。斗转星移。电转风驰。刹那不住。若得意者。了于一心毫微之密旨。则见性而不动也。果不俱因。因因而果者。譬如为高山。初覆一篑之土为因。直至垒土成山。此初一篑土。虽未成山。初不至后。而亦不灭。又终因此一篑土成山。故云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

又如千里之程。起于初步。虽未即到。果不俱因。然全因初步之功。能达千里之路。则因因而果。故云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又如初发一念菩提善心之因。究竟成就无上妙觉之果。即最初一念不亡。若初一念已灭。则不能成佛果。故云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以其不灭不来。成功成业。因不虚弃。事不唐捐。则知万法俱不迁矣。岂更犹豫于动静之间哉。若能触境而明宗。契神于即物。假使天翻地覆。海沸山崩。尚不见动静之兆眹。况其余之幻化影响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