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风格)(“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生活”)柳青《在旷野里(节选)·朱明山和青年团县工委副书记李瑛》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在旷野里(节选)
柳青
朱明山和青年团县工委副书记李瑛,跟着推行李的手车进了离车站二里多的县城,拐过三两个弯,就到县委会了。    
县委会刚开了晚饭。朱明山立刻同许多干部见了面。除了在陕北就惯熟的、新近由组织部长提成副书记的赵振国,其他干部都很陌生。可这没关系,他会和他们混得很熟。
脸上刻着一条条皱纹、驼着背的赵振国,张罗着叫管理员另准备饭,叫通信员打洗脸水、泡茶,拉朱明山先到他屋里休息。
朱明山连忙伸出手叫什么都不要动,他自己走到摆在院里的一张桌子前,取了碗筷,盛了饭,回到赵振国的那一滩滩就地席跟前蹲下来吃饭。
朱明山到桌上去盛第二碗饭时,听见李瑛小声地给她同席的人说:“可朴素啦。准备从车站往城里扛行李……”
“李瑛同志,你在背后议论旁人什么?”朱明山盛了饭,转身笑说。
李瑛对她同伴伸伸舌头,随即勇敢地站起来,带着羞赧说:“朱书记,我当成你那小皮箱里有金子,那么点那么沉……”
“没金子,可是有比金子更贵重的东西。”
“啥?”
“书。”
饭场里一片微笑的脸,朱明山觉得和大家开始熟了。
饭后,朱明山和赵振国把县委会所有地方看了看,就在院子里乘凉。他们把裤子卷得像短裤一样,光穿个汗背心,抽烟、喝茶、谈话。
“这里到山根底下有多远?”
“到最近的一个山口子四十里,”赵振国放下茶杯,介绍情况,“城北主要是产棉区,城南原上三个区是产麦区,溜南山根的四个区因为山里流出来的河,有一部分稻田……”    
朱明山留心地听着,自他担负起各种性质的领导职务以来,从不愿在最简单的基本情况上重复地问人。当他听到县里还有稻田时,立刻觉到这对他是种完全新的东西。
“稻田很多吗?”
“多是不多,”赵振国见书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谈兴更大地说,“这里一年种两茬庄稼,庄稼的样数可没咱陕北多;群众又从主要的里头抓主要的,把大部分本钱和工夫都纳上去……”
“就是说,一茬主要的庄稼瞎了,生活就成大问题了?”朱明山坐在躺椅上,身体却朝前倾着,两手捧着一个茶杯,在黑夜里探头注视着副书记。
“对,”赵振国咽了一大口茶,兴致勃勃说,“不像陕北说的,坡里不收洼里收。”
朱明山连连点头说:“我们做工作就要抓住这种特点。你到这里就在县上吧?”    
“不啊,乍解放那阵在区上,”赵振国好像对自己的经历很生疏似的回忆着,伸出手用指头计算着,“我看:剿匪、减租、反霸,反霸以后才到县上。”
“那你对老区干部和新区干部都摸得很熟啊!”朱明山高兴得眼里闪着光。
“熟顶甚?”赵振国显出苦恼的样子,“熟也是老婆婆的家务账,又没个头绪。土改以前没指望,土改以后我倒抓得紧,给地委一连打了几回报告,要求学习,结果常书记倒给调走了。我看我大约要不大不小犯上个错误,才能离开这……”
朱明山以前熟悉的赵振国那股牛性子,又在这里看到了。他解释说:“这是个普遍问题,要慢慢一步一步解决,不过主要的还要看在工作中学习。”
“那也要有个底嘛,一摊子不知从哪达抓起哇,”赵振国苦恼地诉说着,后悔莫及地说,“在陕北工作了那么多年,没注意学习,真是冤枉!那阵众人见你随常夹一本厚书,还笑你冒充知识分子哩。”    
朱明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忍不住笑了笑。
“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朱明山毫不感到有什么值得自负地问,“嫂子和娃娃们都来了吗?我记得你的娃娃还不少……”
“来了就养了一个娃了,”赵振国负担沉重的样子,好像他的烦恼这时集中到这一点上,我老婆斗大的字不识得一个,往哪达送去?就算有个地方送,娃娃们又往哪达填?”他抽着一支烟,加添说,“不是咱熟,我不和你说这些。”
“我知道。”朱明山知道他从来就是一个不愿诉苦也不愿多解释的人。他的缺点就是有时有些简单化和执拗。朱明山听了他的苦恼,亲切地安慰说:“在新局面里发生了许多问题,慢慢都要解决的;咱们的新国家成立还不到二年。”
赵振国显然不愿沿着这股线继续谈下去,就问:“关于干部思想方面,总的情况地委知道吧?”
“德麟同志大致谈过一下。”
“我就是典型。”
“看你又来了,”朱明山伸手在他的光腿上拍了一拍,“你才还说着,我又不是不了解你?”
赵振国略带惭愧地笑笑,然后郑重其事说,“老区干部没文化,一套老经验已经使唤完了。新干部起来了,有文化,虽说有些不实际,劲头大,开展快……”
“这是好事情。”
“因此老区来的干部苦恼。怎办哩?土改完了争取战争胜利,而今土改完了路长着哩,一眼看不到头,模糊得很,复杂得很。你给大家讲社会主义,大家要解决眼前的问题,什么都是问题……”    
“都是些什么具体问题呢?”朱明山在军队里养成一种习性,不管情况多么危险复杂,总是注意保持着平静。
于是赵振国谈起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他有时谈得苦恼,有时谈得气愤,用手掌响亮地打着他的光腿。
朱明山陷入了沉思,他的头脑已经被赵振国用许多具体事实所说明的那些问题盘踞了。
“我看干脆把这伙老土一脑子都调去学习算了。”赵振国烦躁地说。
“那怎么行呢?”朱明山不同意地看了眼副书记。朱明山心里想的是:茫然不知所从自然不行;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浪费群众的热情也不行。他说:“调学习的也要,可是不管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他给赵振国解释没有真正懂得社会主义又懂得眼前该怎么办的人,社会主义总是遥远模糊的道理。“我今天在火车上看见群众爱国主义的热情那么高,就想我们一定要教育干部,怎么把这种宝贵的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本文创作于1953年,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第1期,有删改)
[注]小说故事的背景是1951年7月初,地点是陕西渭河平原某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塑造了朱明山这个作风扎实、工作务实的党的干部形象,他刚到任就深入群众,与干部谈话,了解当地生产情况。
B.文中朱明山与赵振国关于当地粮食生产的对话,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落后,农民只能靠天吃饭的严峻形势。
C.文中赵振国说“我就是典型”,表明他是一个以身作则、服从组织安排、听从革命需要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D.文章结尾段体现了朱明山面对昔日老战友的苦恼、抱怨,面对眼前的烂摊子,沉着冷静,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根源。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方式,增强叙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叙述更加丰富和曲折。
B.文章通过对李瑛、赵振国语言、神态的描写,侧面表现朱明山爱好读书、重视学习,突出“学习”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C.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靠对话来推动的,读者能在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人物内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矛盾。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当地的庄稼种植、收成情况与陕北的对比,老区干部和新干部的对比,以此凸显主题。
8.有评论认为,柳青小说的语言风格“朴素简约”,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4分)
        

9.“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生活”,是柳青发表于《人民文学》1952年第6期《和人民一道前进——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周年》一文中的观点。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请简要分析。(6分)




6.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性格、社会环境、结尾意涵等的能力。C项理解不正确。根据语境,小说中赵振国说“我就是典型”应该是指工作中有负面情绪、思想方面有问题的干部。】    
7.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小说叙述视角、情节结构、人物描写、表现手法等的能力。A项理解存在局部错误。本文只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也并不曲折。】
8.①善用口语和方言俚语。如运用“稻田很多吗?”“多是不多”等口语,简练通俗,平淡质朴;“溜南山根”“哪达”等方言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富有乡土气息,朴素自然。
②多用短句,简明质朴。如“没金子,可是有比金子更贵重的东西。”“啥?”“书。”等句子简短干净。
③叙述平实,少用修辞。如“县委会刚开了晚饭”“朱明山立刻同许多干部见了面”等句子,只是叙述客观事实,不作铺排和渲染。
(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即满分。)
评分标准:语言“朴素”“简约”各2分;能答1点即可给2分,其中要点1分,结合作品分析1分。〗
【解析:因为涉及语言风格的鉴赏,所以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来作答。】
9.①取材于现实生活。故事发生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点是陕西渭河平原某县,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②日常生活描写与时代命题紧密关联。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使小说充满烟火气息,真实反映了时代变动中基层干部面临工作学习、家庭生活、自身进步等一系列矛盾冲突,紧扣时代命题。③塑造的人物形象贴近生活。县委书记朱明山、赵振国副书记、团委青年干部李瑛等,都性格鲜明,带着时代的烙印。④小说创作主题源自现实。反映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时代之变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教育和引导干部农民“跟上时代”,蕴含时代精神。    
评分标准:答出1点给2分,答出3点即满分。〗
【解析:“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生活。”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柳青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所以我们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来看,其所写的生活和人物,所面对的现实和所提出的问题,既应该有我们常说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更有现实主义文学应有的现实性和问题性。作答时可以从故事取材,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切入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