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人格,在于这样修为“态度”

 红日东晴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做人,鲜明区分至上、或中、其下。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也就决定其会成为什么样层级的人格。


【心态决定行态】

俗话说,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态,也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外在状态,以及所选择的行为方式和实现路径。

没有人会永远去挑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也很难永远地违心去做人。心态也就直接决定其识人辨物悟知的方向、方位、程度和表象。

状和态、言和行,都会发自于心,表之于意。虽然有时心态和行态不完全一致,但大体是趋同的。虽然有些人说是心里不想,却在固执于表意做事,其实都脱离不了自心的明示和暗示。

喜欢过头,就会成为瘾癖。戒不掉瘾癖,其实不用去找太多理由,就是自心不想去真正克服。只要真正用心去做,没有改不了的毛病,没有克服不了的缺点。

心态决定行态,其实也有时会由外在和行态而来影响和改变心态。这亦是心态的重调整和重选择,仍然是心态与行态的相互作用,最终由心态来决定行态的相互协同。

对人对物的态和度,是衡量一个人品价的最直接因素。也就是一直做善事,就会成善良的人一样。态度来自于心态。做人做事其间的心态发乎于内而指引于外,如何去优化至关重要。

【是非在于择念】

在同一个节点,人是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的,若选择善是则成善举,若选择恶向则成恶为。用什么样的执念来决定自我的行态和尺度,其差距是会有天壤之别的。

人格来自于做人做事是否有德有行,也就区分着不同的人品和格调。由心念决定的态度,在于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辨明正伪,并由心而发做出“对”的选择,而真实地去表形达物。

是非寓于心智及态度,绝对不是无关紧要,而是非常重要。比如,有的人对人谦恭,那待人处事就会很细心很认真;有的人狂暴待人,乱曝粗口,那他就会折射内心其脏,体现其情商极差,处事亦粗蛮。

态度是意念的反射。我们看待一个人,首先看到的往往不是其心,而是其状、其态、其行。通过态度,也就会直解地去定这个人的品性。所以,意念和态度要尽量达成一致,而不存差离。

当虚伪融入态度,其实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就如骗子表演地再“出彩”,照样会被人识破、戳穿。择念,就要忠实于态度,而不做画皮之伪,否则以虚伪的态度诓骗他人的,更没人性。

做成什么样的人,在于由心到念到状到态的抉择是对是错,同时是否统一。立假志、说空话,行、态和度若都不达其念其标的话,就会成为另一种虚妄,虽理为“是”但自已然为“非”。

【裁度决定高度】

阻逆不是真正适于“和”的态度,走极端亦不是真正“理”性的态度。态度不可以超出自我应有的限度,任性乱来绝对是会败坏人格的。

说话、做事,既要求是“对”和“正”的,更要求有理、有适、有度,那才会令为者既有德行,又有涵养。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说的就是既有处事之能,且能把控住最佳心、行、态之度量。

适可而止,把握住限度、尺度,才会适性而为。任何时候的过于寡淡或者过火,都不利于交人之才情。就如,烹菜需要放盐,但盐分一定要适量,少不可,多则甚害。

行态裁量之度,控制得好就是理性、理智,控制不了就是狂妄、疯癫。这种裁度,绝对不要有因人而异的说辞,只是个人能否把握住心性和态度,是在收敛其性还是肆意放纵。

变与不变都是永恒存在的主题。不变的必须要坚守,这是人格,就如对至善的谦诚、虔诚;变的就是灵活对待困难和问题,适性、适度,而达到不僵化、敢创新、有善解的目的。

瓶颈问题,往往是制约人生发的最至难问题。在“瓶颈”处,任性、硬来、毁惰、走极端,往往都会赌得惨输。转换思维,弯道超车,创新突破,本身就是要在求变与防风险的度上最佳把握。态度的裁度之适,影射其心其德,相彰之处,才会让人走得更稳、更顺、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