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善记忆 宋代名士陈舜俞在嘉善的行迹

 风云际会2009 2024-05-11 发布于安徽

  白牛居士

  2008年,我当时在嘉善县魏塘镇文化站当站长,正值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们来到钱桥村(现为罗星街道钱桥社区)开展普查工作,一位名叫陈墩厚的退休村干部告诉我们,邻村李家村(现为罗星街道李家社区)4队原有一座陈贤良祠堂,现已无存,但陈贤良有很多后人在温州,后裔们每年都会举办纪念他的活动。我们当时也就听着,不明所以。

  后来,在相关史料中发现,陈贤良就是陈舜俞。陈舜俞(1026~1076),字令举,原籍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北宋著名诗人,与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等交好。宋庆历五年(1045)随父迁居嘉兴秀州奉贤乡(明宣德五年置嘉善县后属嘉善枫泾区域)。其博学强记,庆历六年(1046)登乙科进士,授天台从事。嘉祐四年(1059)又以“贤良”举荐擢为第一,授光禄丞,签书寿州判官。熙宁初,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陈舜俞不依附权贵,对时任宰相王安石所行“青苗法”持有异议,上书弹劾,遭贬斥,遂自己提出降职为南康军(相当于府,在江西庐山一带)盐酒税官。后弃官隐居清风泾白牛村(现属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每日跨白牛往来于白牛塘上,自号“白牛居士”, 并作有《骑牛歌》,刻画了自己骑着白牛遨游四方、鄙夷功名富贵的狂士形象。

  熙宁九年(1076),陈舜俞病逝于白牛村。苏轼为文哭之,称其“学术才能兼百人之器”。陈舜俞著有《都官集》三十卷、《庐山记》五卷等。陈舜俞的行为在封建时代被文人士大夫视为“高迈卓越,蝉蜕汙泥”之举。故泾以其名“白牛”,乡以其名“奉贤”。陈舜俞与元代吴镇、明代周鼎合称为“嘉善三贤士”;又与西汉朱买臣、唐代陆贽被称为“嘉兴三高士”,在南湖边建有“三高祠”。民间称其为“陈贤良”。

  舍宅为庵

  据清光绪《嘉善县志》等志书记载,宋仁宗嘉祐年间,陈舜俞舍宅为庵,延请高僧契嵩法师焚修其中,庵旧名“福源庵”,又改名“光德庵”,后人即以此庵祭祀陈舜俞,故光德庵又称“表贤祠”,俗称“荒墩庵”。“墩”者,实为陈舜俞墓,墓在祠旁,墓志铭由陈舜俞之孙郡学博士陈光贤撰。光德庵位于原嘉善奉贤乡九南区,舍为庵的陈宅坐落于李家村4社,赵家窑港西,今嘉兴海关驻嘉善办事处南侧,而非在枫泾的陈氏故宅或陈舜俞隐居地白牛村。

  那么,陈舜俞为何与嘉善李家村扯上关系,并在这边也有住宅呢?据说与他的仕途经历有关。曾听嘉善博物馆原馆长吴静康先生说起,上世纪90年代他曾受嘉善惠民文化站之邀,查看李家村与惠民交界的赵家窑港岸边挖出来的一块石碑,碑文大意是陈舜俞因在上八府(应该是指山阴县,今绍兴)做官,在任上把母亲也带去了,但是母亲生病了,于是急急忙忙雇船过钱塘江往家赶,途径魏塘,船到官塘时老母亲恰巧断气,陈舜俞认为母亲想留在这个地方,于是就把她埋葬在魏塘镇东赵家窑港附近。在其母葬于魏塘后,陈舜俞便也结庐墓侧守墓尽孝,故在其逝后,也葬在此处。陈舜俞在枫泾白牛塘骑了半辈子的白牛,最后却归葬于魏塘镇东七里的李家村,这大约也是嘉善李家村陈舜俞宅邸的由来。

  在李家、钱桥一带还流传着一则有关陈舜俞“九金十三银、九造十三修”的传说:相传古代李家村生活着一个叫陈贤良的年轻人,因为家里穷就帮有钱人家管地、赶赶麻雀。当时没人看得起他,在每次听陈贤良讲远大抱负时,旁人总是嘲笑他,认为他是白日做梦,背后甚至当面说他“陈贤良管麻雀成不了大事”。其实陈贤良一直志存高远,被人羞辱后就更加发奋努力,终于历经磨难直至官拜丞相。他任职期间主管的是天下粮仓,后来受人迫害被贬职回乡了,因有任职期间积攒的丰厚家底,陈贤良乡下的房子经过了十三次的改建和整修,还有九次是重新造过的。当他死后陪葬的金银珠宝也是数不胜数,其中就有九箱金子和十三箱银子。这则故事与很多民间人物传说的情节雷同,可能移植了陈舜俞早年一部分经历,而“九金十三银、九造十三修”的故事发生地却不一定是嘉善李家村。陈舜俞在嘉兴城东也有住宅,规模要比嘉善李家村的大很多,崇宁三年(1104),其孙舍嘉兴宅邸为漏泽寺。

  贯休罗汉

  表贤祠中原置有刻了赞誉陈舜俞高风亮节的碑记,供奉着陈舜俞塑像,又藏有唐代贯休画罗汉十六轴。有关陈舜俞塑像可见1936年《嘉区文献画报》所登(嘉善县立图书馆与范久之摄影)。

  晚明嘉兴著名书画鉴赏家、文学家李日华在他的《六研斋笔记》中写道:明天启丙寅年(1626),他和儿子从枫泾回来,经过魏塘时拜访朋友石夔甫、石篸岭兄弟,在品评石氏所藏书画之后,石篸岭告诉他此去县城东七八里,有光德庵,是陈舜俞舍宅建的。得知该庵藏有唐代贯休所绘罗汉像十六尊,李日华急切想一观,于是石篸岭亲自带他前往拜访住持僧人。住持将画背来请他们一一观赏,只见佛像神采焕发、栩栩如生,令人懔然起敬。画法仿吴道子,人物飘逸多姿,躯干用笔不多,仅十余笔而成,而脸部和手腕却用铁线描法,简单而神奇。以前,李日华每每看到苏轼文集中有关对贯休所绘罗汉的赞誉,语言妙丽,禅味溢出,就一直想观赏其手迹,但苦于没有机会。今鉴赏光德庵所藏罗汉画像,高奇超逸,又验看绘像所用白绢,的确是唐代的东西,应该是贯休所绘无疑。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有《禅月集》存世。尤擅绘罗汉,所绘罗汉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形象夸张,殊不类世间所传,所谓“梵相”也。据说其罗汉形象都得之于梦中,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此后,李日华特地作了《光德庵罗汉像引》,介绍了陈舜俞的生平和成就,又说还不能确认光德庵所藏罗汉画像一定是贯休真迹,但画面简古伟丽,作者水平当不在北宋画家李公麟之下。又提醒时任住持雪江法师说,看这批画像的保管情况,长此下去恐画像会损坏湮灭,希望引起重视,建议每幅画像都要用精绫二十尺装潢成轴,每轴须用黑色厚缯八尺作韬(套子),每四韬装在一只红漆画箱中,再放在高大的红漆橱中,置庵堂之左。前设香鬘花供,令人膜拜。平时锁起来,不轻易开启。因历代仿贯休佛像实在太多了,以至于连李日华也无法确认是否贯休真迹,但光德寺这批罗汉像画得确实好,要说仿的话,也是精仿。

  陈舜俞拂衣归隐,风节文誉,映照一时,所著《庐山记》系其被贬监南康军盐酒税时所写,该部山川之记俯视录诸书,淹宏奇隽,极有胜情,在文献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陈舜俞的文才也为乡人所尊崇。清代嘉善文人徐岳,字季方,博通经史,淡于仕进,褐衣芒履,历嵩岱、武夷、峨眉诸名胜,足迹半海内,晚年结庐斜塘,其所著《见闻录》记载了一则《禅与解元文》的故事:嘉善有一位书生姓徐,年少时有才名,读书于光德庵。一天晚上,梦到陈舜俞对他说:“我有七篇文章,在我神座下,是今年科场的题目。你熟记了,可取得第一名。”明早去看,果然神座下有文七篇,徐生高兴坏了,于是朝夕背诵记熟。等到考试入场,题目一字不差,但是文章却一字也不记得了,只能随便写写应付完考试。等榜揭晓时,并没有徐生的名字,以致终身沦落。只因徐生平日在乡里武断专行,品行有失检点处,陈舜俞的神灵将有才无德之辈狠狠地作弄了一番。

  而光德庵罗汉像的最终下落,清顺治六年(1649)嘉善知县刘肃之所纂的《启祯条款》中有记载:“罗汉园光德庵藏贯休画罗汉十六轴,有四胡、四汉、四老、四少之别,笔端变化,神妙不测。传宝数百年,近为邑豪购去。”罗汉像藏在光德庵中数百年,清初被嘉善某豪绅强购去。光绪《嘉善县志》补写道:“后为魏学渠所得,舍景德寺中,今失。”清初,由嘉善人魏学渠所得,供奉在景德寺中,后来又失去踪影。就此,光德庵十六幅罗汉图下落不明,再也不见于记载。

  多舛命运

  而光德庵(表贤祠)亦命运多舛。宋时陈舜俞舍宅作为僧人修行之所。后由嗣僧一宗建殿堂门庑,用以祭祀陈舜俞。此后,屡有毁损。明时,墓穴已为僧人毁坏,为了灭除痕迹,墓志铭也被敲碎,只因残存墓志铭一角的字迹,后人才知这是陈舜俞的葬地。明弘治二年(1471),官方欲废无名寺观,光德庵亦在列,乡里父老秉明这是陈舜俞的墓,才使光德庵没有被拆毁。但明武宗初年,庵舍颓败,断碑和菩萨神像被抛在荒烟蔓草中。明正德年间,经乡人奏请,县令区越重建了祠庵,后继任县令胡洁始塑陈舜俞像。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由县令于业申明督学道,置田瞻祭,祠田有58亩多。清康熙年间,奸僧金隆道等侵吞祠田,中饱私囊,祀典废弛,祠宇倾颓,光德庵一片凄凉景象。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知县崔维华的主持下,整饬祠庙,又查清并收回被金隆道侵吞隐匿的祠田57亩多,恢复祭祀,裔孙陈煌重塑陈舜俞像。清雍正七年(1729),裔孙陈大经呈县,置换祠田,实存60亩5分。乾隆年间,裔孙陈永言、陈嘉成建围墙,重整门庑,并造祠庵、祠屋一进,庵屋两进。咸丰庚申(1860)天平天国战事中,庵(祠)再度被毁,裔孙陈希椿重修。直至抗战期间,嘉善沦陷,日军逼交贯休罗汉画像未果,将光德庵拆毁。至此,光德庵彻底无存。

  陈舜俞,这位与陆贽齐名的“嘉兴三高士”之一,其在嘉善的痕迹湮灭了,纪念他的“表贤祠”也与昔日矗立在丽字圩的陆祠一样,消逝在历史进程的滚滚浓烟中……可叹!

  尾声

  还是用清末嘉善知县江峰青《谒陈贤良墓诗》作为结尾吧:

  一湾流水白牛村,宋代贤良旧里门。

  地以人传公不死,策回天听语犹温。

  偏寓不奉青苗法,五斗真同敝屣论。

  风雨萧萧白杨树,酒卮诗句吊忠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