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九州共贯”,出自《汉书·王吉传》。西汉王吉向汉宣帝提出,《春秋》推崇周朝的大一统,是因为周朝在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全国推行统一教化,使政令贯通划一,人民拥有共同价值观,各族人民和谐如一家。

“多元一体”,源于中国考古实践理论,强调文化的包容与整合。“多元”指各民族起源、发展的历史不同,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一体”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补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在交往交流中,情感联系得以深化,思想上产生碰撞与共鸣。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秦汉时期,“大一统”成为政治思想领域的主流。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家思想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后世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思想上的融合与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已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一思想不但维护了政局稳定,为创造盛世景象奠定坚实基础,更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尽管其中出现时间长短不同的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星罗棋布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发展、诸子并存的局面。秦汉以降,伴随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各地区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大一统思想夯实了各民族心理认同的稳固基础,其中蕴含的政治、民族、文化上的统一等多层内涵得到各民族的认可与支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得到各民族一致推崇,衍生出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沉淀,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各民族不断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传统中国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在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形成海纳百川的格局与气度,在诸多方面都体现着“和而不同”的包容情怀,要求人们要妥善处理共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念为“大一统”提供哲学依据。大一统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追求和谐,重视“和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儒家文化本身兼容并包的特性,使其能在辩证统一中妥善处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

(摘编自程丽君《赓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材料二:

现代汉语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同类型,是古代汉族人移民方式不同造成的。历史上不同的移民方式,造成不同的现代方言地理类型。

蔓延式移民和渐变型方言。方言相同的居民本来聚居在一个地区,后来逐渐从中心地带向四周偏远地方蔓延渗透,离中心地带越远的地方,方言的变异越大。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移民越走越远,与中心地带方言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少;二是移民方言和土著方言的接触和交融;三是方言区的两头受邻区方言影响。就整个方言区来看,方言在地理上是渐变的。例如:今天的吴语区最初从苏州和绍兴一带,向整个苏南和浙北蔓延,进而传布至浙南,最后扩展到浙西南。吴语也因此渐变,并融合当地语言,以至今天南北吴语不能通话。

板块转移式移民和相似型方言。移民离开家园,迁移到与原居地不相连属的大片土地,但方言仍与原居地的方言相似。例如闽南人向外移居,使闽语传播到台湾、海南岛和东南亚等地,形成闽语的新板块。除海南省的琼文话外,各板块的闽语皆与今天的闽南话相似。

汉语方言地理格局是宋代奠定的,宋代的行政区划和现代方言区划,不少重合之处。

(摘编自游汝杰《从方言地理看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材料三:

闽方言区主要包括闽东、闽南、闽北、闽中方言。

其中,闽南方言和上古、中古汉语的渊源甚深,还带有土著语言的印迹。秦汉以来的中原人在不同时期陆续迁徙到闽南,带来他们的中原汉语,并逐渐与当地土著语言相融合,在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出了闽南方言。

厦漳泉三地的闽南方言虽然在语音、词汇上略有差异,但基本相同,彼此可以通话。流传到台湾岛和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的闽南方言,也大多是这三地的移民带去的,只是经过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有所不同。

(摘编自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方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源于中国考古实践理论的多元一体概念,既有各民族自身特点,也有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补充的内涵。

B.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立政权,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这对统一的价值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

C.对政治、民族、文化上的统一等多层内涵的认可与支持,提升了各民族人民对大一统思想的心理认同感。

D.在大一统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追求和谐、重视“和合”等精神特质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统治者要实现大一统王朝,就得在各地实现移风易俗,统一教化,让政令贯通划一,使百姓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

B.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得到各民族一致推崇,是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的前提。

C.赓续秦汉以来作为主流的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的复兴伟业。

D.由于儒家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性,融合儒、释、道智慧,发展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并不会影响其主流地位。

3.下列选项的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后,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逐渐发展成为了一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B.在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印度)求取佛经,这一行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

C.泉州素来就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当地的伊斯兰教寺,留存着海上贸易发展的印记。

D.满清人关后本来想要同化汉人,但由于汉文化博大精深,传承良好,最终反被汉文化所同化。

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福建方言分布图

A.位于漳州与龙岩两地西部的先民存在向彼此地区进行过蔓延式移民的可能。

B.莆田南部的人学讲闽南话要比莆田北部的人更有地理优势,可能学得更快。

C.位于南平与三明两地西部的先民存在着向彼此地区板块转移式移民的可能。

D.厦泉莆这三地都存在着同一方言遍及全域的情况,这一点与福州一地相同。

5.假如宋代有分别来自厦、漳、泉三地的商人到讲潮州话(闽南话的一种)的潮汕中心区域经商,他们在与当地人交流时的难度差别大吗?之后,他们当中又有人再次移居到靠近讲客家话区域的潮汕周边拓展生意。多年后,这些再次移居的商人年老还乡时能否“乡音无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沾衣欲湿杏花雨

肖复兴

六十三年前,我升入初一,在这所陌生的中学里,同学之间往来不多,大家都显得有些孤独。

非常奇怪,我的第一个朋友,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他比我高两个年级,读初三。仿佛他乡遇故知,在校园里走着走着,偶然间相见,一下子电火相撞一般,那么快便走在一起。

他叫小秋,人特别白净,长得也英俊。这是他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心里总是这样偏颇地认为,好朋友,应该都是长相英俊的才是。

那天,一路上,主要是他对我说着话。印象最深的是,他读的课外书真多,一路上不断向我讲起了好多书,这些书我不仅没有读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由于这样深刻的印象,我有点儿佩服他,还很有些自惭形秽。找这样的人做朋友,很有些像蹦一蹦才能够到树上高一些的叶子,让你努力不停地往上蹦,才会让自己有提高。小秋出现在我面前,有点儿像横空出世的侠客,让我看见了眼前一天晚霞似锦,是那样的明亮璀璨,令人向往。

那天,小秋对我讲起的很多书名,我都没有记住,只记住一本《千家诗》。他对我说:比起《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收录的都是律诗和绝句,简单好懂,也好背,好记,更适合咱们这样年龄的人读。

次日上午第一节课前,小秋到我们班的教室门前,把这本《千家诗》借给了我。

这是一本年头很老的线装书,纸页很旧,每一页,下面半页是一首诗,上面半页是一幅画,画的都是古时候的人物和风景。我以为是古书,起码也得是清末民初的书了。我回家后,立刻给它包上了书皮。我又买了两个横格本,开始抄上面的古诗。每天抄几首,一直把这一本《千家诗》抄完。抄录的第一首诗,是宋代志南和尚写的七言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学校周六下午,一般没有课。

那个周六,上午最后一节下课后,我在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就往外跑,想抓紧时间赶去文化宫。在食堂门口,遇见了小秋。我挺高兴的,不知道他在食堂门口是特意等我的。

他问我下午准备去哪儿?我告诉他去文化宫图书馆。他说我和你一起去!我们两人来到文化宫图书馆,各抱着一本书,像老猫一样蜷缩在软椅上,待了整整一下午。

黄昏时分,我们走出文化宫,穿过天安门广场,走到前门楼子,再往东拐,就拐进我家住的老街。我知道他是特意陪我走到这里的。

他忽然对我说:明天星期天,你有空吗?

我这才明显感到他明天有事,便忙对他说:有空!有空!你有什么事情吗?

我想让你陪我去一趟东北旺。

我对他说了句:行啊,没问题!

第二天早晨,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我早早赶到电车站,谁想到,远远看见小秋站在电车站前了。

倒了好几回车,公交汽车一直往北开。乌云低垂,只能隐隐看见西山起伏的淡淡轮廓。在车上,小秋对我讲了去东北旺的原因。他的父亲犯了什么经济案,到劳教农场劳教六年。这个劳教农场,就在东北旺。这是他刚上小学六年级发生的事情。妈妈觉得这事情太让她感到羞耻,所以从来没有到东北旺看过一次爸爸,而他有空就来东北旺看望爸爸。

每一次来,坐在长途汽车上,心情都特别难受,特别想有个伴儿能陪陪自己,自己也好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但是,这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找谁说呢?所以,犹豫了好久,想到了你!……

小秋这样对我说,让我好感动,我知道这是友情带来最真诚的信任,我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友情,这样的信任。我们的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听完小秋的话,我忽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望望小秋,他并没有望我,而是扭过头望着车窗外。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

车子在东北旺的站牌前停下来,只有我们两人下了车。还要走老远的路,才到劳教农场。走到半路,我们走出一身汗。前面有一棵山桃树,鲜红的山桃花开得正旺,让阴云笼罩的田野有了明亮的色彩。小秋指着树说,咱们到那儿歇一会儿。他想得周全,带来了义利的果子面包和北冰洋汽水,让我先垫垫肚子。

那天见到小秋爸爸的具体情景,记不太清了。我们从东北旺回到城里,天已黄昏。我送他坐上有轨电车的那一瞬间,一步紧跟着也迈上了电车。小秋吃惊地问我:你这是干嘛呀!

我对他说:我送送你!

他望望我,没再说话。在拥挤的车厢上,我们从来没有挨得那样近过,能闻得见他身上的汗味,甚至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我想,他肯定也一样。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友情的味道,友情的心跳吧。

下了车,小秋没有再说什么,任我陪着他走到沙子口。一路上,我们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我们在沙子口的路口分手告别,他突然伸出双臂,拥抱住了我。那一刻,稀疏的街灯亮了起来,在阴云笼罩的夜色中,浑黄的灯光洒在我们的肩头。

返程的途中,憋了一天的雨,终于下了起来,不大,如丝似缕,沾衣欲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净英俊是小秋给“我”的第一印象,符合“我”对好朋友的期待,校园偶遇两人就成了相互信任的朋友。

B.与小秋的初次交谈中,他“读的课外书真多”使“我”深感佩服,同时“我”也由此受到了激励。

C.小秋借给“我”的《唐诗三百首》,由于“我”感觉深奥难懂,他只好借给“我”好背好记的《千家诗》。

D.文末小秋与“我”“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这表明他们经历了劳改营探访之后,内心充满了忧伤。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抱着一本书,像老猫一样蜷缩在软椅上”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全身心沉浸书中的世界的情形。

B.“我知道他是特意陪我走到这里的”中的“特意”,强调小秋有事想对“我”说但又犹豫不决的心理,为下文东北旺之行做铺垫。

C.小秋说完自己的遭遇后,“没有望我,而是扭过头望着车窗外”,此处细节表现了他此时内心的忐忑,担心会被好友嘲笑看不起。

D.文中,小秋像大哥一样热情主动,“我”像知心小弟一样体贴陪伴,两人双向奔赴,他们的言行、感受共同决定文本的行文节奏。

8.本文语言简洁,意蕴丰富。请以两人前往东北旺一路的景色描写为例,简要分析其中的意蕴。(5分)

9.文中对雨和杏花的着墨不多,文章却以“沾衣欲湿杏花雨”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强掩弱,众暴寡,诈欺愚,勇侵怯,怀知而不以教,积财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聪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绝国殊俗,不能被德承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官无隐事,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而息劳倦也。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若夫以火井,以淮灌山,此用已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二:

武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贤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以非忠为忠,以非信为信。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无功。其国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节选自《说苑·君道》)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地ABC东流D人必E事焉FG后水潦得H谷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成语“刮目相看”当中的“相”字词义相同。

B.伐,指自夸,炫耀,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词义相同。

C.进,指晋升,提拔,与《庖丁解牛》中“进乎技矣”的“进”词义相同。

D.见,同“现”,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的“见”词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拥立帝王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帝王的私欲,而是因为天下出现以强凌弱等不合理的现象、百姓得不到教化、社会上贫富悬殊需要帝王来整治。

B.像伊尹、吕望、百里奚、管仲、孔子、墨子这些人,甘愿蒙受耻辱来取得君王的任用,心里想的是为民谋利,并不是为了贪图利禄、思慕权位。

C.凡事应该顺势而为,让江河水自流,禾苗自生自灭,不能因为鲧和禹要建立功业、后稷要运用智慧而做出用火去烘烤井水这一类违背自然的事。

D.姜太公向周武王指出,举荐贤才却不加任用是徒有虚名,君王好用小才会使君王只爱听赞誉的话而不厌恶谗言,从而造成忠奸不识,是非不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而息劳倦也。

2)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14.关于国君对官员的任用,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杨於陵归宋汴州别业

刘长卿

半山溪雨带斜晖,向水残花映客衣。

旅食嗟余当岁晚,能文似汝少年稀。

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国云帆万里归。

离乱要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南飞。

[注]①此诗作于唐宝应元年(762年),时刘长卿被贬岭南潘州。汴,前人对《全唐诗》校对时发现“本无此字”,此字当删。②旅食:寄食异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在山水景象描写中以溪雨、斜晖、残花等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落寞。

B.诗中既有诗人对仕途不顺与岁月不再的感慨,也有他对友人才华的赞许。

C.诗人表示,待到河边柳色深绿的晚春时节,自己将荣归故里与友人相会。

D.由于身处离乱,诗人担心友人行程的安危,希望他能来信及时告知行踪。

16.有学者以“谪居为别倍伤情”来评价刘长卿这首送别诗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面对“________”,想到孙权的英雄业绩经历风雨已一去不返,于是发出“________”的感叹。

2)在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红波摇动,犹如翻滚的海浪承托着旭日的景象,写出了朝阳的无限生气。

3)小刚同学走进李老师的书房,看到墙壁上挂着一幅描绘洞庭湖的山水画,即兴吟诵起两句描写洞庭湖的唐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9月23日举行的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现场,中央立体透视网幕和地屏上的“烟花”绚丽夺目,却丝毫看不见烟尘的踪迹。开幕式取消了真实烟花表演,取而代之的是数字烟花。虽然全程不燃放实体烟花,但是   A   

①与传统实体烟花相比,②数字烟花具有环境洁净、成本低、安全等优点,③而造出的是多种计算机数字技术(以下简称“数字技术”)。④通俗来说,数字烟花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燃放”的电子烟花。⑤在生活中,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MR)为典型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场景,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⑦在教育领域,VR和MR技术正在用来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直观地表现虚拟的城市环境,   B   ,包括飓风、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发情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将不断扩展和深化。

18.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陆放翁有一联诗句:“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这是做地方官的风流。我在康桥时虽没马骑,没轿子坐,却也有我的风流:我常常在夕阳西晒时骑了车,迎着天边扁大的日头直追。日头是追不到的,我没有夸父的荒诞,但晚景的温存却被我这样偷尝了不少。脑海中有一幅画似的经验至今还是栩栩的留着。那是不可忘的奇景,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艳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斜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不说也罢,说来你们也是不信的!

一别二年多了,我与康桥呀,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

20.下列句子中的“着”与文中加点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B.街上小姑娘穿红着绿。

C.上级文件,着人领取。 D.树缝里也漏着路灯光。

21.下列句子的省略号和上文划横线处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翠翠把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

B.“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地说。

C.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

D.他对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地记录。

2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的人天生热情,对人对事总是主动热心;有的人比较理性,总是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性格的人。学会与他们相处,很能考验我们的修养与智慧,也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

1.(3)C

2.(3)A

3.(3)D

4.(3)C

5.(6)

因为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大体沿袭宋制,而宋代厦漳泉三地与现今一样口音略微差异,但同属于闽南方言,多元一体,因而三地的商人如到同属闽南方言区的潮汕地区发展,交流的难度没有太大的差别;多年后,再次移居的商人年老还乡时,由于到潮汕后经历蔓延式移民,乡音可能多少会有所变化。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B

7.(3)C

8.(5)

早晨天有些阴,风有些料峭,预示了东北旺之行将揭开一些悲伤的往事;车上看到乌云低垂,引出小秋父亲犯案劳改的事情;窗外的云彩压得很低,像要下雨,衬托出小秋说完他父亲的事后两人沉抑的心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以诗句为题,强化了文中诗意般的纯真友情,丰富作品的审美意蕴;诗句的意境与文中所写少年纯真友情有相似之处,提示了文章内容;诗句描绘的是春风拂面般的情致,以此为题,表达了对发生在六十年前这一段经历的美好记忆,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10.(3)

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C

12.(3)C

13.(8)

(1)用来使饥寒的百姓得以温饱,老弱得到供养,劳累疲倦的人得以休息。(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今日知道毁谤与赞誉的实情了。(译出大意给2分,”“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

材料一的观点是国君个人才智有限,需要一心想要为民谋利的官员辅佐;材料二的观点是国君必须任用真正的贤才。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C

16.(6)

本诗描写送别的环境与离别的心境,表达诗人与友人作别的感伤;在离愁别绪之中,隐含着诗人身处逆境的伤感。迁谪他乡的诗人送别友人,客中送客,倍添哀愁。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

(1)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18.(4)

A:观众依然能够享受到观赏烟花的乐趣B:模拟各种天气情况下的城市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6)

(1)语句③:造出的后面补出数字烟花(2)语句⑥:“可修改为

(3)语句⑦:“用来可修改为被用来

(每改对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3)D

21.(3)A

22.(4)

运用倒装句式,将分别时间放在句首,突出离别时间长、感慨深;运用反问句式,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对康桥这一精神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