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越“干净”,人生越幸福

 新用户0258buBC 2024-05-11 发布于上海

断舍离这个概念,是源自于2000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的书。

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大家知道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关联,因此有意识去清理和舍弃,试图通过一种极简生活的态度,来获得心理的自由。

但是,仅凭丢弃物品,是否真的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呢?

我有个来访者就表达她的苦恼。她说以前她有囤积癖,后来得知清理物品可以更幸福,她就丢了很多,但是她发现她并没有发现生活有什么变化。

相反,她丢弃了,也减少了购买,她的存款余额却反而变少了。

她在二线城市工作,一万块的月薪,却几乎存不了钱。这是很大的问题。

她又苦恼又自责,觉得人生迷茫,接近三十岁了, 有一事无成的感觉。

我就问她:如果你的生活出现了什么,会让你不再迷茫, 有成就感?

她说:我存款10万吧。

当时她存款是3万,这是毕业7年的积蓄,的确不多。

她的问题是,她其实一直知道要积蓄,等积蓄多了,第一件事就是可以从父母的家里搬出来独立住。

所以她的目的不是存钱本身,而是能独立。

我似乎知道了答案,问她:如果有个排序,在搬出来独立居住,和存到10万块之间,你想先选哪个?

她犹豫了一下:老师,我从来没有这样对比过。我原来总觉得应该先存够钱,才能自由。

现在发现我虽然一直没有支付租金,可是依旧没有实现存钱目标。那代表这个方案错了。

所以,现在我想我应该先搬出来。

我又问她:你能预计搬出来后的好处吗?

她说:那我就不需要听父母唠叨和约束了,我会轻松很多。

是的,如果按照头脑分析,在父母身边住着,节约了两千多的房租,也省了早晚的伙食费,那存钱就会很快啊。

可是从能量层面来看,恰恰相反。

我们知道一个施与受的平衡。当父母对孩子进行了额外的付出,比如让成年的孩子住在家里,还给他们做饭吃。那么父母做出这些就不期待回报吗?

不会,父母就会正大光明的认为:我是付出者,我有资格给你的人生出谋划策,你也有义务满足我的期待。

所以这个来访者表面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她背地里却觉得自己被限制,不自由,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她会经常请朋友出去吃饭,唱歌,经常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一万块钱月薪经常莫名其妙的消失殆尽。

那么搬出来会能够发生什么变化?

有句话是我想到的:我们要成为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唯一的责任人。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成功了,没有人来分一杯羹。

可是如果我们在关系里无法独立,我们和其他人搅和在一起,我们把期待给了他人,比如丈夫,孩子,甚至是朋友。

同样的,他们的期待也会给我们。我们就会从一个干净的个体,成为一个看不清颜色的,复杂的混乱的个体。

比如一个妈妈说:我只有看到孩子准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提高,我才能高兴。

那么她就把孩子当成了她幸福的责任人。那么孩子不自由,不自由就会压抑,压抑就会反抗,一旦反抗,就偏离了发展的轨道。

而假如,你觉得只有你的丈夫赚到更多钱了,他升职加薪了,你们生活水平改善了,你才能幸福,那么你一边是把丈夫推到更远,一边是把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上,哪怕他真的升职加薪,你也不会真的幸福。

因为他是为了满足你的愿望而努力争取升职的,那么他实现目标后,他很可能会对你提出某个期待,比如要求你辅导孩子学习,把他成绩搞上来,或者要求你瘦身和学习,改善你的精神面貌,好让他赏心悦目。

所以,你和你老公就成了轮番捆绑约束的搭档了。你们彼此纠缠,都不轻松。

如果回到断舍离的这个概念里,除了物质层面的舍弃,如何可以从精神上获得自由和幸福呢?

其实就是两件事:

1.舍弃不属于自己的期待,找到毕生发展的方向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不容易的。比如一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如果这个期待超出孩子的能力,导致亲子关系冲突,那就需要她去探索她那么希望孩子成才背后的执念。

这个执念很可能来自于她未完成的来自她父母对他的期待。比如父母希望她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父母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家庭脱贫致富。

一旦她没有做到,她就会自责,她就会希望通过鞭策孩子,来继续完成父母的期待。

这种情况, 一来她需要把父母放在她背上的的包袱放下,并带着勇气去跟父母表达,自己是无法实现父母的期待,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父母可以理解并原谅自己。

如果父母做不到,她也得接受父母的失望甚至是愤怒。

一个人只有卸下来其他人强加的期待后,才能找到自己毕生要发展的方向,和幸福的目标。

而且这个目标,跟父母,孩子,伴侣都无关。

一旦确立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生志愿,无论路途多遥远艰难,都不会有抱怨。

也许你的目标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多么微小,比如三年存到10万,当你不求助他人,就可以独立完成,那份成就感会无可比拟。

所以,我们要去理清身上背负不该背负的家族期待,再去找到自己毕生想要发展的方向,接下来就是静静的朝着目标走,这是幸福的基础。

2.舍得让身边的人受苦

这句话出自于张德芬老师的书,我也听到过她演讲中提到一个故事,她的儿子在国外留学,有段时间肠胃不好,经常拉肚子,人也虚弱。

做母亲的难免焦虑担忧,于是她就像普通的母亲那样,叮嘱孩子去看医生,保暖,不要吃生冷食物。

她的孩子却很不耐烦地拒绝了她,说自己的身体自己会管。

德芬老师第一反应是有些生气,但是后来她觉察到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其实是每个人的本能。

如果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动力更足,总在指手画脚,当事人就会陷入对抗,原本的秩序就会打乱,他为了对抗你的控制,反而做出相反的行为。

所以,她马上转念,停止一切的建议,处理自己的担忧,祝福孩子。

从因果业力来看,之所以我们无法做自己,深层的因素,来自于我们透过很多建议,提醒,唠叨,先让其它人无法做他们自己。

我们束缚了他们, 我们自己也得到了相同程度的束缚,这就是业力。

所以,旦我们有了自己此生要完成的志愿和目标,一方面我们专注的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另一方面,给他人保留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体验当下,探索自己。

除非他们求助,否则不要出手拯救。除非他们邀请你过去,否则不要擅自闯入。

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断掉他人强加给自己不合理的期待,舍去想要做他人拯救者的执念。找到能让你获得幸福,成功,健康人生的路径。

花5年,10年,甚至一生去耕耘。

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变得简单且干净,你也悄悄成了他人的榜样。你的生活变得纯粹,世界也因为你这份纯粹,变得更加美好。

预约心理咨询和学习力提升训练请扫以下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