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淡味茶原创文艺 2024-05-11 发布于山东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作者:范沛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诗祖。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皆由纪念屈原而来。我们纪念屈原,应当对他有更多些了解。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湖北秭归人,生活在公元前340年左右至公元前278年。《史记》有一篇他的传记,文字极简,说他出身贵族,博闻强记,娴于辞令。但政治生涯充满挫折,忠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最终因楚国政治黑暗和个人理想破灭而投汩罗江自尽。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记载,共25篇:《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等。后人对其中有些篇目归属有争议,已无伤大雅。这些作品,都是他大半生漂泊生活和斗争阅历的艺术总结,也是楚国当时社会现实矛盾斗争的艺术反映。在这些光辉作品中,诗人的高洁人格,追求美政的理想抱负,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都得到了充分表现。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是追求美政的献身精神。诗人的理想是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不畏强暴。在《离骚》中诗人明确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因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对楚国统治集团朋比为奸,蝇营狗苟,追货逐利,背弃法度的行为十分愤慨。诗人的主张与统治集团的特权和利益相抵牾,招致恶毒的围攻和迫害。诗人后半生的不幸几乎是注定的!尽管如此,诗人并未放弃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诗人至死不渝的精神能不令人感佩!

      对祖国炽烈的爱,是屈原诗的另一条主线。在《桔颂》里,诗人以桔自拟:“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他热爱生养他的故土,对楚国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至死不愿离开。挂萦绕于心的,从来不是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祖国的命运前途。“岂余身之悼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离不开多灾多难的祖国,就是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他看到楚国日益衰败而无力回天,最终跃入汩罗江以身殉国。

      除美政追求和爱国情怀外,屈原另外两个突出的精神品格是求索实践精神和民本精神。这方面,屈原比儒家思想又有了新的升华和发展。儒家富有实践精神是众所周知的,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等,都体现了儒家的实践精神。屈原出生于儒学创立后的140多年的战国时期,实践精神更为突出。他曾“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曾草拟宪令,实施变法。可以说,毕生都在为其美政理想实践奋斗着。他那句有名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成为其身后两千多年一切改革者和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至于民本精神,屈原更是超越了儒家。诚然,儒家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但屈原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超越。比如,在《离骚》中他公开宣称:“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德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他深爱故土,时刻记挂人民的痛苦,至死不愿离开故土:“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他甚至因顾怜民忧而责骂上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可见,屈原虽出身于贵族,但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对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为解除人民苦难而大声疾呼。正因为如此,这位与人民心心相通的诗人,两千多年来始终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怀念,因而活在人民心中。

      现在端午节已成了法定的三大民族节日,各地人民自觉用赛龙舟吃粽子等形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尊之为国魂,民族魂。在历代2500多位诗人中,屈原一直位列榜首,应当说是实至名归,人心所向。

     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上,屈原是唯一可与孔子比肩的历史伟人。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思想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塑造者和引领者。他的崇高形象,高尚品格,精神气质,感动教育了一代代华裔后人,数千年传承不息,弘扬光大,对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特质的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学者认为,屈原与儒道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三根支柱。此观点可以商榷切磋,作为一家之言,他的立论是实现逻辑自洽的。笔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升华和浓缩。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和集中标志是文化复兴。实现文化复兴,其重要途径,必须是三管齐下:植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沃土之上;以革命文化为强有力主干;以进步人类创造的近现代一切文明成果为枝叶,融合借鉴,美美与共,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人类文明兼容并包的崭新文明。有鉴于此,继承弘扬屈原文化精神的优秀特质,应当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屈原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范沛然作于2024年5月

特邀作家、诗人简介:范沛然,1944年11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共产党员。1963~196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习。曾在江苏如东县农村和基层锻炼,后长期在南京外贸部门和市政府机关工作,曾任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退休前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该同志一贯注重理论学习,对文学历史感兴趣,业余也有创作诗词的爱好。2017年创作的“我爱山东”长诗,在《淡味茶》发表后,曾引起很大关注和好评。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207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