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档案话港史】激情在奋斗中燃烧——回望湛江港建企初期艰苦创业的岁月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5-11

南海之滨,湛江湾畔,有一片繁忙的海岸港口是湛江港集团经营的公共码头。从高空俯视,林立的门机拔地而起,红色的岸桥搭起隧道,集装箱有序地排列延伸,散货码头堆场高效运转,处处迸发着生机与活力。但谁能想到,72年间,这个企业凭着顽强拼搏的意志,从一个只有20名员工的政企合一机构发展到今天拥有四个港区、近5000名员工的大型港口企业。饮水思源,不忘其本,让我们一起走进湛江港建企初期艰苦创业的故事。

图片

欣欣向荣的湛江港





湛江港企业诞生





1949年12月19日,湛江市解放,次日成立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湛江市军事管制时期最高权力机关。1950年5月17日,该委员会成立航务临时管理处,设主任、文书、技术员各1人,负责湛江港进出口船舶管理和筹划恢复与各港航运业务,但因缺乏干部未能充分开展工作。海南岛解放后,湛江与广州、江门、香港各线的轮船往来逐渐增多,附近沿海及内河的风帆船运输亦日益频繁,但不论航行湛江港内河或沿海的船舶均无固定航线航期,且货多船少时,运费高涨;船多货少时,运费低迷,航运呈现着散漫且无组织的状态。

图片

1950年1月1日,解放军举行庆祝湛江解放入城游行

1950年12月10日,广州区港务局委派苏德中筹划开办湛江港管理机构,同月31日接收航务临时管理处的公物、印信和文卷。苏德中原为新加坡华侨,毕业于新加坡顶尖学府莱佛史书院,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加入当地“星洲华工抗敌后援会”,1940年回国,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南路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图片

湛江港首任掌门人苏德中

1951年1月1日,交通部成立广州区港务局湛江分局(湛江港集团前身,下称湛江分局),任命苏德中为局长,办公地址设在逸仙北五路南天大酒店内的京华酒店二楼,航务临时管理处随即撤销,其职能划入湛江分局。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南天大酒店及门前的公园





企业运行举步维艰





虽然湛江分局已成立,但是工作开展困难重重,成立初期仅是从航务临时管理处接收了一座饱经战乱摧毁、已破烂不堪的法国殖民者建造的长桥码头、2把皮尺、3张长竹凳和一批图书、签证薄、外轮进出口通知单、公文案卷,还有自购的若干套办公桌椅、储物柜,已是该局的全部家当。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破烂不堪的长桥码头
除当时航运管理混乱外,配套设施也严重缺乏,调度员、理货员在长桥码头没有办公用房,只能挤在临时用破帆布搭建的木板屋办公。附近仓库和堆场不足,在其卸载和待运的大部分货物没有地方储放,迫使货主将货物堆放在栈桥和马路上,容易遭到盗窃和破坏,货主、船东意见很大。

图片

1954年,湛江分局业务科理货组人员合影
此外,湛江分局成立初期仅有20人,只有苏德中和1名技术员文化水平较高,其余大部分是小学毕业,对机关行政和航运管理工作生疏,又鉴于当时招募人员进度缓慢,因而人手不足造成开展工作困难。不久,湛江分局接管湛江搬运公司560名装卸工人成立装卸大队,他们大部分是解放前被把头(即包工头)压迫的长桥码头工人,普遍是文盲,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签领工资都是别人代签后自己再按个手印,难以适应日后的机械化装卸管理。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装卸工人在长桥码头搬运货物





统一调配货运和航运价格





湛江分局根据本港船舶航行不定期、运费差异大而影响工商业及进出口运输的问题,于1951年3月数次召集船东与进出口各业行商商议定期班次航行和统一调配出口货运事宜。同年4月1日,在湛江分局领导与监督下,由航商组建成立“湛港、穗线统一航运调配委员会”,下辖10艘轮船即日起湛江至香港、江门、广州三线实行定期班次航行,货物出口统一配载,从而改变了混乱的航运局面。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的湛江城区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湛江设有船务行、报关行收取各项高昂的杂费,他们既无投资轮船事业,也无切实资本和合格代理轮船业之行号,纯为中间剥削。解放后,湛江市政府鉴此情况,决定予以取消。1951年4月5日,湛江市财委会成立“湛江进出口船舶服务社”,其业务工作由湛江分局领导,服务社将货物代理费降低50%,其中进口的米粮和成本较低的货物代理费更降低70%,并统一了本港航运价格,不再受货少船多或货多船少的影响,使运费普遍降低了20%以上。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装卸工人将货物搬进长桥码头的后方仓库





规范引航和过驳业务





解放前,湛江港没有统一的机构管理引航业务,均为附近的渔民充当自由引航员受理,从硇洲岛海域引领一艘轮船入港费用高达200~300元,更严重的是有些人的引航技术不熟练,往往使船舶搁浅,生命财产遭到不必要的损失。1951年11月5日湛江分局成立引水站,统一受理引航业务制定《湛江港区引水管理暂行规则》,从已登记12名自由引航员择优录用并加以训练,引航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自此湛江港引航业务迈向规范化管理。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船舶在硇洲岛海域行驶
由于长桥码头只能停泊300吨以下船舶,如有货轮到港,则使用木帆船作为驳船,在停靠锚地的轮船与码头之间接驳运载货物,而驳运业务长期由私人经营,缺乏统一管理,秩序混乱,运费高昂,甚至有时候不能配合货物装卸,影响生产。1952年5月,经湛江分局与37艘私营驳船船东多次开会商议,决定统一管理驳运业务。同年6月,湛江分局、私营驳船船东合资成立“湛江港口驳运社”,下辖39艘驳船实行统一管理,并将驳运费降低了40%,促使驳运量、驳运周转率明显提高,也有效地配合装卸工人争取节省轮船停留装卸的时间。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停泊在长桥码头的木帆船





完善港口基础设施





长桥码头移交给湛江分局时其外段已呈崩坏状态,内段面积狭窄,部分低陷积水,加上汽车经过停留造成交通堵塞,码头负荷持续加重,已危及公共安全,经广州区港务局派来的工程师对码头进行勘验,确认桥体损坏程度较大。湛江分局随即启动码头修复工程,实行分段修复,从而降低了对生产的影响。完成修复后,桥体比之前更加坚固,且消除了安全隐患。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修复后的长桥码头

1951年9月,湛江市委书记、市长方华兼任湛江分局局长,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居住在长桥码头港区的居民迁往市内集居,湛江分局在居民原住址建成1155平方米露天土质堆场、550平方米危险品堆场、465平方米仓库各1座,后续又接收了前外商德士古公司1座仓库和借用市政府2座瓦房作仓库使用,大幅度提升了货物堆存能力。此外,还在港区利用1间民房改建为调度组办公室和新建1间装卸工人候工室,改善了现场人员的办公环境。

图片

湛江港第二任掌门人方华
怀





建设夜校和宿舍





为了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在上任不久的湛江分局局长王树棠主持下,于1953年10月建立员工夜校,分为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邀请湛江市学校老师和该局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授课,发动员工分期分批入读夜校。其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员工被单位派往湛江市初中夜校就读,优异者更以脱产形式入读湛江市高中学校,毕业后再返回岗位上班。夜校持续开办了三年,员工整体文化水平获得了很大提升,并且基本脱盲。

图片

湛江港第三任掌门人王树棠

1954年大年初一,王树棠率领中层及以上的干部分别到码头及员工家中拜年,他看见员工的住宅非常简单,大部分是住在破旧的茅棚和简陋的木板房里,揭开一些员工家中的锅也只有用眉豆或红薯煮的糖水,很少有鱼肉。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而十分高兴,一些装卸工人对王树棠说:“在年初一局长带队拿着甜桔向工人拜年,开天辟地还是第一次。在解放前我们被把头压迫剥削,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今天是共产党领导我们翻身做主人,我们一定团结起来,努力生产为建设祖国作贡献”。之后,王树棠始终重视员工宿舍的建设工作,在后来建设湛江新港的配套工程中,于1956年在建新东路、友谊路各建起4000平方米的永久宿舍、临时宿舍给员工居住。湛江分局还制定了困难员工补助规定,积极帮扶生活困难的员工,获得一致好评。

图片

1956年,新建成的员工宿舍





配合湛江新港建设





1954年7月,国家开始筹建湛江新港。9月始,筑港队伍进驻湛江开展前期的勘探及规划工作,根据工作分工,湛江分局需配合政府清除建港区域及周边的野草和坟墓。当时的建新东路、工农路、友谊路有部分区域是一大片的坟墓,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地群众对迁坟工作不理解,进度缓慢,有的坚决不愿迁坟甚至联合对抗,拿着锄头棍棒干预迁坟的工作人员。针对迁坟这项群众心中的“敏感事”,湛江分局党员干部每天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说明国家在湛江建设新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也能从中受益。经过一次次上门、一遍遍沟通,获得大部分人的理解支持,余下不愿迁坟的由政府强制执行。期间,湛江分局无论局长还是普通员工均参与了实施迁坟,他们都是白天上班,晚上迁坟,夜以继日,不辞辛苦,最终在11月完成迁坟工作。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的友谊路

建设中的湛江新港是一座现代化港口,机械化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因此湛江分局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技术人才。当时,新港技术员中除了14名大连、青岛等地前来支援的人员,还有从上海港、广州黄埔港短期培训归来的67名“新兵”,以及少许长桥码头转过来的装卸工人和新招收的人员,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能掌握现代化的机械和管理技术。可是在那段奋力建设新中国的火热岁月里,偏是见证了奇迹。1956年2月,从匈牙利进口的6台门机运到湛江新港时,都是散装机件,工人们看不懂图纸,对不上号码,匈牙利专家培训了20多名铆工、电工、钳工、焊工和门机司机,仅仅四天工人们就初步掌握了安装原理。在安装过程中,他们虚心向匈牙利专家学习,进步很快,装好了4台门机。匈牙利专家回国后,同年7月,工人又自行安装好2台门机,已经完全掌握门机安装及操作技术。不久,各生产线的技术人员也获得迅速成长,在短时间内适应了新港的现代化管理。

图片

1956年,工人在湛江新港安装门机

1956年2月21日,湛江分局改为湛江港务管理局。同年5月1日,湛江新港投产试用,港务局开始运营这座当时在全国属先进行列的现代化码头,湛江港货物吞吐量增长开始驶入“快车道”,年底员工人数达1914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图片

1957年,繁忙的湛江新港作业现场

忆昔抚今,不胜感概。我们的前人在开局艰难的情况下,凭着无惧坎坷、披荆斩棘的精神,以及满腔的激情和火热的干劲,为新中国港口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这股精神仍在传承,今日的湛江港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在新征程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片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港口、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主体港——湛江港

素材提供丨张凯帆

  辑丨尤燕呢

  丨曾  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