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儒释道是一家而又不同?

 骷髅馆 2024-05-11

现在,请认真的问问你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把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括号里,我想要(         )。

 我们经常说,儒释道是一家,可他们既然是一家,为什么又不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解释这个问题,我前两天失眠了,现在把我的推理过程给你们讲讲

图片

现在来看三句话,我想升官,我想发财,我想长寿,这是凡夫普遍的三种追求。我代表一个人,“想”就是欲望,升官儿,发财,长寿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得,就是得到、拥有的意思,于是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字:我、欲、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我想要的意思。

面对这三个字,儒释道三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佛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我”都是假的,不真实的,比如我们现在画一个人有头、腹、双手和双脚,现在假设我们把这个人的双脚砍断了,那么这个人还是不是“我”?你可能毫不犹豫的就说,当然是“我”呀,现在我们继续把这个人的双手也砍断了,那么这个人还是不是“我”,你可能继续说,当然还是“我”啊,此时此刻你还有一个头和腹,你仍然有生命,但是我们继续残忍的讲下去,现在将你的头也砍掉,那么这个人还是不是我,现在你可能犹豫了,因为将头和腹分开的那一刻开始,你的生命就没有了,如果头和腹在一起还能代表“我”,如果将两者分开了,那么这还是“我”吗,如果头腹分开了,还依然是“我”,那么请问那个头是“我”,还是那个腹是“我”呢?这显然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佛家直接就告诉你了,别瞎猜,没有任何一个器官是“我,所有的肉身,都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是虚假的,如果你执着于你的肉身,强调有一个”我存在,这就是我执。凡夫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因为有一个“我在心中,只有把”我去掉,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远离苦恼,如果按照佛家的观点,既然无“我,也必然无“我欲',也无'我欲得'了.

但是道家的思想和佛家略有不同,佛家把'我”扔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道家没有把“我”去掉,也就是承认有“我“的存在,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你看这句话,老子一连串用了四个“我”字,老子强调有“我”,但是这个“我”要无欲。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所以老子的观点就是可以有“我”,但是这个“我”要无欲。

但是到了儒家这里,就又不一样了,针对我欲得这三个字,佛家把我扔了,道家把欲扔了,可是儒家呢,既没有扔掉“我”也没有扔掉“欲”,连“得”也没有完全扔掉。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你看啊,历史上佛家和道家的弟子中,很少有当官儿的,但是儒家的弟子中,一堆当官儿的,但是儒家其实把“得”这个字又做了划分,一个是私得,一个是公得,私得就是你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自己谋利,而公得就是你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天下人谋利,所以北宋的名儒范仲淹才提出这样的口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讲到这里你或许就明白了,其实儒家提倡的是无私,所以佛家无我,道家无欲,儒家无私,这是三家不同的地方,可是即便如此,三家其实本就是一家,因为佛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道家追求的是静心养性,儒家追求的是正心忍性,你看这三种追求其实,都是一回事儿,都在讲心性,后来明代的王守仁把儒释道都研究了一遍,然后他发现,这三家翻过来绕过去,其实都在讲心性,于是他干脆就提出了“心学”这个概念,所以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新学是王守仁发明的,他只是去粗取精,把儒释道三家的核心给提炼出来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