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原创】延安红色之旅(一) 文·季磊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4-05-11 发布于内蒙古

延安红色之旅(一)——

(延安情  童年结)

       延安,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是孕育新中国的摇篮,也是人人向往的地方。

作者季磊提供

       延安最早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是在我的童年。20世纪60年代,我六七岁的时候,正是轰轰烈烈的“文革”年代。有一天,在劳动科工作的父亲带回一枚毛主席像章,是陶瓷的,衬托毛主席头像的是一座带宝塔的高山,父亲把它给了我,还告诉我,那个带宝塔的山是延安宝塔山。当时,我对它爱不释手,一直珍藏着,不敢别在胸前,恐怕被别人抢了去。到了小学,在课本上,看见了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的图画,感到特别亲切。上美术课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延安宝塔山,让同学们临摹,还给我们讲了延安的故事。那时候,在我心里,就有了这块“圣地”,延安在我的记忆中有了印象,神圣而又神秘。后来到了中学,校园里有四块黑板报,由学生会主办,我是主办者之一。每当“七一”的时候,我都会用黄色的粉笔,把延安宝塔山画在黑板报的右下角。画着画着,不由得对素未谋面的延安心驰神往。它离我们多远啊?能去看看该多好呀!它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作者季磊提供

      岁月蹉跎,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终于有了一次去延安的机会,2004年秋季,由旗委、旗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了一次赴陕西的考察活动,我有幸作为成员之一,第一次走进了心怀已久的延安,圆了我童年的一个梦。

       这次考察时间很紧,在延安停留了半天。我们匆匆参观了枣园、杨家岭……仅仅是惊鸿一瞥,没有时间去登宝塔山。当地有句俗话“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延安”。从这一点来说,此行留下了点小遗憾。

作者季磊提供

       出延安时,我们乘坐的头车司机杨师傅,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故意绕路来到宝塔山下,且有意地把车放慢了速度。我扭着脖子放下玻璃车窗,远远地看见了延河桥和宝塔山。此时,我真想让车停一下,去走一走延河桥,登一次宝塔山……可是,这是集体行动,身不由己啊!只好等下次再来了。

作者季磊提供




作者简介


季磊,汉族,1961220日生于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全国畜牧业经济研究会理事、内蒙古民族贸易经济研究会理事。先后任阿旗委研究室主任、体改委主任、旗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外事旅游局局长、旗委办公室副主任、旗经贸局局长、旗安监局局长等职,20212月于阿旗应急管理局退休。在《中国农村经济》《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内蒙古日报》《百柳》等报刊上发表过大量作品,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内蒙古日报》通讯员好新闻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通讯员。2005年出版文集《墨如风过》。

END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免  责  声  明

     本平台刊发上述文章是以更好传播文明信息、弘扬地域文化、鼓励原创精神为初衷,没有盈取金钱之目的,凡所刊发文章内有违史实、现实、事实之处或抄袭侵权等现象敬请指正,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