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兵原创】母亲节——献给母亲的原创文章《妈妈和大嫂》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4-05-11 发布于内蒙古

妈妈和大嫂

文  张玉国

 妈妈和大嫂

       在家里说起大嫂,通常都是指王晓月嫂嫂。实际上在王晓月嫂嫂之前,大哥还娶过一位大嫂,只不过离婚较早,家人几乎把她忘了。

       大哥的第一个妻子叫李彩云,是地主成分。大哥1949年初结婚,当年大哥14岁,在小学读书。李彩云17岁,比大哥大三岁。当时家乡已经解放,传闻国家要公布新的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子18岁,才能结婚。所以家里抢在新婚姻法还没有公布,匆匆忙忙把大哥的婚事办了。

网络图片

        嫂嫂大高个,身材修长,面容姣好,别人都说大嫂很漂亮。家里当时生活非常困难,土改时分了两垧地,都是山坡地,很贫瘠。爸爸妈妈从前都没有种过地,爸爸以前是经商的。家中没有牲畜和大的生产工具,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打下的粮食,除了交公粮,家里口粮都不够吃。爸爸妈妈每天下地干活,嫂嫂从不下地,在家做饭。嫂嫂出嫁前是地主家娇小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嫁到我们家吃这样的苦,肯定适应不了。嫂嫂不高兴时,早上不起床,蒙头大睡。妈妈早上下地干活回来,看到嫂嫂还没起来,什么也不说,就自己做饭。妈妈从不批评指责嫂嫂什么,在我的记忆中,妈妈和大嫂,从未争吵过。

        二姐说过两件事。一件事是过年初二时,邻居都互相拜年。早饭后,嫂嫂还迟迟不去。妈妈让嫂嫂早点收拾,好去邻居家拜年,不然等别人家都到咱们家拜年了,显得咱们家没有礼貌。大嫂很不高兴,迟迟不愿意动身。还有一次,大嫂用剪子剪一块牛皮,不知做什么用。妈妈说那么大的一块皮子,剪了多可惜。嫂嫂不高兴了,把皮子从北炕扔到南炕。爸爸妈妈和我们住在南炕,大哥大嫂住在北炕。

       大哥和大嫂的关系很融洽。大哥在初中读书时,在学校住宿,周日回家,和大嫂有说不完的话,晚上在北炕放下幔帐,很晚了还说着悄悄话。大嫂没上过学,大哥教大嫂识字学文化。大嫂在北炕纸糊的墙上,写满了字,后来能读大哥的来信,还能给大哥写信了。

网络图片

       嫂嫂先后生了两个女孩,第一个孩子由于营养不良,缺钙,长成鸡胸脯。嫂嫂对孩子伺候不太精心,不太关心爱护,有时孩子哭了,不听话了,就不耐烦了。一次,一脚把孩子从炕头踹到炕梢。妈妈心疼了,说孩子那么小,不把孩子踹坏了。两个孩子不到四岁,都夭折了。

       大哥195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中专。大哥是班里团书记,响应国家支援工业的号召,到内蒙古包头市工作,1958年又到天津建筑工程学院读书。由于大哥和嫂嫂两地生活,嫂嫂的情绪更加低落,和家人也很少说话。嫂嫂曾拿着大哥来信的信封,按着信封的地址,一个人去了天津市,走时也没和家里打招呼。回来后不愿在家里呆着,说要去黑龙江鸡西市给她姑姑看小孩。看了一段时间不愿意看了,认识了一个煤矿食堂管理员,经他介绍到食堂卖饭票。后来嫂嫂和大哥提出,让大哥把她户口迁到天津市去,迁不去就不让大哥读书了,回家种地。两地生活,她受够了。户口迁不去,大哥也不想退学回家种地。这两条路都行不通,嫂嫂就提出离婚。嫂嫂的姑姑也把嫂嫂在鸡西市的情况,如实和大哥说了。大哥看到嫂嫂去意已决,就同意了离婚。1958年,大哥大嫂在天津市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时,嫂嫂和妈妈提出要家里一床粉色的被子,妈妈没给。这床被子是大哥大嫂结婚时做的,平时很少盖。妈妈不是舍不得被子,而是对大嫂主动提出离婚生气。当时大哥、爸爸妈妈包括嫂嫂的父母都不同意大嫂离婚,说再克服几年,大哥毕业参加工作了,两地生活就好解决了。嫂嫂坚决要离婚,嫂嫂的母亲哭着对大哥说,彩云有福不会享,将来我一定给你找一个比彩云强的姑娘。当时农村把离婚叫“打把刀”,离婚非常少,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还是大嫂主动提出的,等于把大哥甩了,这事对于大哥和我们家人的声誉伤害很大。

网络图片

       嫂嫂离婚后,在一天夜里,用马车偷偷把全家拉到附近火车站,去了鸡西市,也没有办户口迁移手续。她父母生活很困难,由于是地主成分,还得接受监督改造。家搬到鸡西市后,弟弟妹妹都安排了工作。别人都说嫂嫂虽然没读过书,还是很有办事能力的。

        第二个嫂嫂叫王晓月,小学文化。小学毕业后到公社中心小学做老师,教低年级。嫂嫂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相貌出众。虽然文化不高,但口才好,工作能力强,在妇女中出类拔萃,从学校选拔到公社做妇联主任。嫂嫂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背景,全凭自己努力实干。

        嫂嫂24岁了,还没有订婚,找对象挑挑选选,要求很高。嫂嫂从别人口中知道了大哥的一些情况,大哥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在家乡口碑都很好,在小学读书,曾跳级,是学霸。大学生当时很少,凤毛麟角。大哥虽然是离过婚的,嫂嫂对大哥还是比较中意。嫂嫂就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求供销社经理做媒,说合此事。那时爸爸在供销社上班。大哥1959年放暑假时,和嫂嫂见了面,互相印象很好,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1959年大哥放寒假时,和嫂嫂在公社礼堂举行了婚礼。

网络图片

        嫂嫂婚后和大哥互敬互爱,处事周全,家庭关系和谐融洽。妈妈由于受大哥与大嫂离婚的影响,格外看重珍惜大哥的第二次婚姻,甚至到了小心翼翼的程度。

        一次嫂嫂说开会后从公社回家,嫂嫂平时住在公社招待所。家与公社25华里,那时还不通汽车,全靠步行。妈妈怕嫂嫂一个人回来,天黑害怕, 就去接嫂嫂。结果妈妈走的是下边大道,嫂嫂走的是上边小道,走两叉去了,妈妈走到公社,也没接到嫂嫂。嫂嫂回来后,听说妈妈去接她了,马上又去接妈妈,等到妈妈和嫂嫂都回来时,已是半夜了。妈妈已是40多岁的人了,往返走了50多里,也十分辛苦。我把这件事情写信告诉了大哥,大哥来信,大加赞扬,说希望这种家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精神,以后要继续发扬光大。

      1963年,大嫂怀孕了,全家非常高兴。大嫂已经28岁了,在农村这样的年龄,小孩都上学了。高龄怀孕有一定风险,家里十分重视,生怕出现什么闪失。嫂嫂坐月子谁来伺候,成了难题。大哥在天津市工作,回不来,嫂嫂母亲患肝病不能伺候,妈妈当时正怀着淑清妹妹,已是大月份了。妈妈说她来伺候嫂嫂月子,嫂嫂为难地说,  你也是快生小孩了,能行吗?妈妈说没事,坚持让嫂嫂回家坐月子,她来伺候嫂嫂。

        嫂嫂生产后,妈妈每天给嫂嫂做四顿饭,还把家里以前准备给妈妈坐月子留的鸡蛋做给嫂嫂吃,妈妈每天还要给家人做三顿饭,来了给嫂嫂下奶的亲属,妈妈还要给做饭。按照农村的习俗,不留下奶的人吃饭显得不热情,不礼貌,那时来下奶的通常是拿几十枚鸡蛋或一块布。家里每天还有不少家务活,养着鸡鸭鹅狗,还需要妈妈干,妈妈是够辛苦的了。

       嫂嫂满月那天是1963年农历十月十三,嫂嫂的大弟弟赶着马车来接嫂子回家。中午妈妈做了四个菜招待,有炒鸡蛋,黄瓜钱,土豆干等。妈妈做饭时,因为肚子大弯不下腰,只好跪在地上烧火。真难以想象,妈妈是以怎样的毅力做这顿饭的。嫂嫂是下午一点走的,妈妈在下午三点就临产了,家中只有16岁的二姐。妈妈让二姐把家里的炕席掀起来,往炕梢卷上,在炕上撒些小灰,铺些谷草。自己烧了一锅水,让二姐找来剪子,自己剪的脐带,因为自己剪不方便,脐带留的比较长,告诉二姐把胎盘埋在什么地方。小孩是妈妈自己洗的,自己包的,包小孩的带子是旧的,紫色带格的。这些东西妈妈以前都准备好了,洗的干干净净,叠的板板正正。处理完了之后,让二姐去供销社找爸爸回来,给妈妈做饭。爸爸上班在大队供销社,离家不到二里远。以前妈妈生小孩都是在家里,一般都请接生婆,这次是自己接生的,那年妈妈46岁。

网络图片

       这是2005年,我听二姐说的,以前从没听妈妈说起过。妈妈生淑清时,我读初中,在校住宿。这件事,有人难以置信。2005年,大哥带领弟弟妹妹们回到老屯时,老舅娘还说起此事。说嫂嫂满月那天妈妈生了淑清,当天还给客人做饭。还说事后嫂嫂说,有人说妈妈当天下午生产,是因为做饭累着了,提前生产。嫂嫂说做饭和生小孩没有什么关系,生小孩什么时间, 都是有一定的。当我第一次听二姐说起此事时,十分震惊,十分震撼。妈妈为了家庭和谐,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吃了多大的苦,真是难以想象。妈妈多次说,世上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遭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妈妈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社会上世俗的压力议论,乡邻们看到妈妈挺着个大肚子,还天天伺候嫂嫂。就说你这个当婆婆的,怎么这样低气?妈妈毫不理会,照样精心伺候嫂嫂。

       在这件事情上,嫂嫂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因为是妈妈自己主动要求伺候嫂嫂的,况且嫂嫂也不知道妈妈准确的生产日期。妈妈和嫂嫂的关系始终很融洽,嫂嫂回家时给妈妈买吃的,和妈妈无话不谈。一次和妈妈说“回笼觉,龙煮鸡,头方老婆二方妻”,意思是说大哥和家人对她非常好。当时家中非常困难,嫂嫂很理解关心。支持大哥从经济上照顾家里,家里建房,妈妈生病住院等,大哥都承担了大部分费用。嫂嫂从不和弟弟妹妹们攀比,谁拿多拿少。我1962年上初中,直到1968年高中毕业,大哥每月给我寄10元学习费用,大哥已有二个孩子了,生活也不宽裕,省吃俭用,嫂嫂从不抱怨。

      1965年八月节前 ,大嫂抱着三岁的丽梅,坐马车到公社开会。由于道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大嫂被马车甩掉。嫂嫂为了保护孩子,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撑地,结果胳膊被摔成骨折,住进了公社医院。妈妈去医院护理嫂嫂,嫂嫂胳膊打了夹板,不能活动。妈妈给嫂嫂打水打饭,洗衣服,嫂嫂上厕所,妈妈给嫂嫂解腰带,系腰带,护理十余天才出院。当时淑清妹妹才三岁,留在八里外的家里,由二姐照看。

网络图片

       妈妈是1984年病故的,1986年嫂嫂给妈妈上坟,嫂嫂说妈妈是活活累死的,一年到头从早忙到晚,没有闲着的时候,为了一大家人  ,吃尽了苦,操碎了心。嫂嫂还说,我最佩服妈妈的毅力,从小抽烟,抽了一辈子烟,60多岁了,说戒烟就把烟戒了。妈妈说她四五岁时就给姥姥装烟,点着后要先抽着,然后把烟袋嘴擦干净,递给姥姥抽,所以从小就学会了抽烟。以前家在农村住有地,自己种黄烟,爸爸妈妈抽烟不用花钱买。家搬到到县城后,没有地种烟,要到市场上买烟叶。虽然一个月只需几元钱,但家里困难,妈妈就把烟戒了。

        有人说婆婆和儿媳,自古就是一对天敌。妈妈生长在旧社会,从小接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长幼尊卑教育,家里又是满族,规矩多,礼数大。难能可贵的是,妈妈摈弃旧的传统观念,以她博大的胸怀,对家庭对子女深沉的爱,甘愿吃尽苦累,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无怨无悔。妈妈这种崇高品德,无私精神,令人感动,铭记难忘。

                  2023.10.22

作者简介

1950年生,满族,党员,大专文化。1969年入伍,1970年进驻内蒙古巴林右旗,1984年从81581部队转业。2010年在吉林市昌邑区人大退休。对第二故乡内蒙古巴林右旗有很深的感情,热爱巴林右旗的山山水水,怀念巴林草原的父老乡亲。

END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免  责  声  明

     本平台刊发上述文章是以更好传播文明信息、弘扬地域文化、鼓励原创精神为初衷,没有盈取金钱之目的,凡所刊发文章内有违史实、现实、事实之处或抄袭侵权等现象敬请指正,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